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呼包鄂经济圈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呼包经济圈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1 增长极理论概述   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是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性成果,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来的,后来又经过其他经济学家的不断修正和完善,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增长极理论被广泛用作区域发展的指导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具有优势条件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投资效益好的少数部门,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周边地区和其他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增长极主要通过四大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作用:   第一、支配效应。增长极上的产业具有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能通过与其他产业间的商品供求关系以及生产要素的相互流动对这些产业产生支配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拉动作用。   第二、乘数效应。增长极发展会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在整个过程中,受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度和范围也会不断增大。   第三、极化效应。增长极上的推动性产业迅速增长,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动,使得周边地区的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增长极本身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引起的产业聚集作用,使增长极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第四、扩散效应。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周边地区进行投资和其他经济技术支援,为周边地区提供市场,促成各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边不发达地区扩散,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2 呼包经济圈发展现状及条件分析   (一)发展现状   呼包经济圈是由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构成的一个三角形区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东,黄河中上游,总面积达23.75万平方公里,是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艺术的中心地带。呼包经济圈的GDP总量占据了内蒙古全区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集聚了区内一半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三分之二的科技人才,是内蒙古自治区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2年呼包鄂三市GDP总额9595.6亿元,总人口760多万。三市城镇化率超过60%,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呼包经济圈已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对带动全区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二)发展优势   (1)良好的区位优势。呼包经济圈处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幅员辽阔,卫护京津,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腹地,也是沟通华北、东北和西北经济联系的重要枢纽,靠近俄罗斯和蒙古国,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   (2)富集的能矿资源。呼包经济圈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1592亿吨、占全区已探明储量的70%,天然气探明总资源量为4.5万亿立方米、黄河配给水量58.6亿立方米,稀土保有储量逾亿吨,另外还有蕴藏极为丰富的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是全国炙手可热的资源富集区。   (3)聚集的科技力量。呼包经济圈文化教育相对发达,拥有全自治区60%以上的科技研发机构和75%的科研人员,具有较雄厚的科技力量。企业科研能力也较强,多数的大企业集团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企业集团中技术人员的比例也远远高于全区水平。   (4)雄厚的产业基础。经过多年的建设,呼包经济圈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能源、稀土、冶金、机械装备制造、化工、农牧业产品、羊绒制品等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基础。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如神华集团、包钢、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集团等。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呼包经济圈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也不断趋于合理,各项经济指标明显高于全区水平,部分指标甚至超过了全国水平。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呼包地区聚集了周边地区资源,必然会进一步扩散其城市功能,可以把周边地区经济带动起来。实践证明,近几年呼包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成效,是呼包经济圈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结果。   (三)发展劣势   (1)水资源的严重短缺   呼包经济圈地处干旱地区,其主要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内陆河流域如鄂尔多斯高原、阴山北麓地带等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日益严重。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呼包经济圈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瓶颈。   (2)资源型的发展模式   呼包经济圈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这些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呼包地区大多数产业都依赖于资源开发,虽然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但这种快速增长是以过度依赖资源消耗拉动,以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代价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资源型的发展模式,使得呼包经济圈在城市发展转型、增强中心城市功能上存在一定的阻力。   (3)城镇体系的失衡   呼包地区呈显著的哑铃型结构,只有呼和浩特和包头两个大城市,一个中等城市鄂尔多斯,其余大部分旗县均为小城镇。由于缺乏龙头城市和中小城市,使得呼包经济圈的城镇体系极不完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区内部的产业转移及大中城市的带动作用,削弱了各级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也较为明显,农村特别是牧区居住分散,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现代化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较发达的工业与落后的农业在呼包地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