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越省越穷【钱越多,心越穷】

时下有这样一句话颇为流行:“穷得光剩下钱了!”这不完全是有钱人的显摆,还表达了很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有钱的和没钱的都有一种穷感。

所以有钱的人逐年增加,社会慈善意识淡漠,工资在增加,贪污腐败却难以禁止……贪婪者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因为心穷

不是有这样的贪官吗?受贿数千万元,外表却仍旧省吃俭用,将贪污来的钱全部藏匿于家中的冰柜、衣柜、床下、煤堆、鞋窝……一切他们认为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都塞满了现钞。

可见他们要钱并不是为了使用它,而是满足于一种有钱的感觉,这是典型的心里穷,是骨子里的穷,一种病态的穷。

心穷是真正的穷。

在我们的周围时常会听到一片片的哭穷声:现在赚钱难呀,贷款太难了,资金缺口太大呀,就快维持不下去啦,工资发不出来啦……缺钱缺钱缺钱!有些单位缺钱确实因为无法抗拒的客观原因,但也不能不承认有些成天嘴上喊穷的单位,自己活得并不穷

这些贫穷的心如饿狼,前狼尚未吃饱就被调走,再上来一只更饿的狼,那只吃了半饱的狼到别处又变成一只新的饿狼,于是有些单位老是摆脱不了狼的血盆大口。

他们一边喊着穷,一边吃穷!   哭穷哭得最凶的人不一定就是穷人

这叫心穷穷人,在制造新的贫穷。

其实谁的家里也没有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倘若是看中国人买房子的劲头,供孩子上好学校的劲头,谁都会感到中国人有钱的太多了!盖因心穷,便不论在什么场合,是一些什么人物的聚会,不出十分钟准保要谈到钱,而且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关心经济问题。

这究竟是活跃的商业气氛,还是表达了心对金钱的饥渴?   时下的“心穷现象”使一些人染上了一股穷气。

富人跟穷人打交道或做买卖的时候总会心存戒备,格外小心,即所谓“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大街无人问”。

人们喜欢说“本钱”“本事”,有本才能赚钱,有钱才能做事。

你成天穷兮兮的,心如饿鬼,谁敢招惹你?   谁也不能否认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一些人却处在一种身富心穷的怪异情态之中。

这不是改革开放非要经历的阶段,更不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心理,我们的传统是守得住贫,耐得住富。

贫而不拙,富而不贪;达不足贵,穷不足悲。

欧阳修讲:唐之诗人多穷士,少达而多穷。

然而不论当时还是后代人,都觉得唐代的诗人们很富有,即便他们身上钱不多心灵却很富有

富有心灵放射出辉煌灿烂的光芒,李白固然可以豪唱“千金散尽还复来”,几乎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了一生的杜甫对金钱也有一种平静的情致和幽默:“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岑参甚至在囊中羞涩、欲饮无钱的情况下,仍可以拿自己和酒家开玩笑:“道劳榆荚青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哪有现代文人的钱包这么充盈而又活得这么戚戚不安、心浮气躁?以至于弄出一个作家富豪榜炫耀于市,满足虚荣。

心穷现象”并非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有相当多的穷人终生都要背负买房买车的债务生活,甚至连睡在地铁站里的流浪汉,眉宇间也有一种做人的自尊,别人是不能对他们轻蔑的。

不犯愁,不哭穷,不容别人轻侮,可见心态极其重要。

心里不穷,便会乐观自信,守财变成了美德,节约变成了大方。

心里有鬼,即便一掷千金,也让人感到穷得变态,小家子气。

足寒伤心,心穷则伤气损志。

经济上的短期行为,文化上的媚俗倾向,社会对道德对见义勇为者的呼唤,都可以从“心穷现象”上去寻找深层次答案。

唯愿在经济上已经脱贫的人们,赶快进行心灵脱贫”。

■编辑 薛峰   (插图:李景山)。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