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静脉全麻用于支撑喉镜手术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对比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与枸橼酸芬太尼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对支撑喉镜手术麻醉效果和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支撑喉镜手术患者60例,随即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每组30例。两组均以异丙酚单次静注1.5~2 mg/kg,R组以芬太尼单次静注1 μg/kg,F组以枸橼酸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2.5 μg/kg (插管前3 min静注),意识消失后以琥珀酰胆碱1~1.5 mg/kg静注,随后行气管插管,机控通气。麻醉维持F组以1 μg/(kg·min),异丙酚7~8 mg/(kg·h)连续输注维持麻醉,R组以静脉注射芬太尼0.03μg/(kg·min),吸入2%异氟醚维持麻醉。记录两组各时段生命指征(血压、心率、氧饱和度),麻醉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恢复时间),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和药物使用情况,观察患者拔管后即刻、离开恢复室(PACU)、拔管后30 min、1 h和3 h的意识状态(OAAS)。结果 (1)两组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期间和麻醉恢复时间段血流动力学稳定,MAP、HR分别和其基础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PACU时间芬太尼组早于对照组(P0.05)。(3)瑞芬太尼组在拔管后即刻、离开PACU、拔管后30 min、1 h OA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常规静吸复合麻醉下行支撑喉镜手术相比,瑞芬太尼异丙酚静脉具有麻醉平稳、苏醒快、可控性好的特点,是支撑喉镜手术麻醉的良好选择。

【关键词】 瑞芬太尼;支撑喉镜;静脉麻醉

支撑喉镜手术刺激强而时间短,要求麻醉可控性强。瑞芬太尼是超短效μ阿片受体激动剂,异丙酚是诱导与苏醒均较快的全麻药,本研究旨在评价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支撑喉镜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并和枸橼酸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静脉全麻进行比较,以为此类手术寻找更佳的麻醉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06年3月择期拟行支撑喉镜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男35例,女25例,年龄18~55岁,体重42~80 kg,无心、肺、肝、肾、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者。符合下列标准之一将被排除:15天内服用过单胺氧化酶抑制药物者,已知有对阿片类药物过敏或高敏史者;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高血压者;怀疑入选者不具备配合研究的能力,如语言障碍、伴有其他病史或共存疾病;怀疑有嗜酒、滥用药物、全身感染者。

1.2 方法 随机将病例分为两组:瑞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根据随机号决定每例患者的分组。两组患者用东莨菪碱0.3 mg。患者手术室后给予HP监测仪和DATEX呼吸参数监测仪进行监测,开放外周静脉通路。两组均以异丙酚单次静注1.5~2 mg/kg,R组以芬太尼芬太尼单次静注1 μg/kg,F组以枸橼酸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2.5 μg/kg(插管前3 min静注),意识消失后以琥珀酰胆碱1~1.5 mg/kg静注,随后行气管插管,机控通气。麻醉维持F组以芬太尼1 μg/(kg·min),异丙酚7~8 mg/(kg·h)连续输注维持麻醉,R组以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03 μg/(kg·min),吸入2%异氟醚维持麻醉。术毕时停止所有麻醉药,F组以10 L/min氧流量吸入下控制呼吸以加快麻醉药的排出。两组患者待呼吸完全恢复(呼吸频率≥10次/min,PETCO2≤50 mm Hg),睁眼后拔除气管导管。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时间段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变化,包括入室后、诱导后1 min、气管插管、插管后2 min、置入支撑喉镜、置入支撑喉镜后2 min;记录术中有无特殊处理以及相应的血压、心率和氧饱和度;手术结束停药时间麻醉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相应的血压、心率和氧饱和度;观察患者拔管后即刻、离开PACU、拔管后30 min、1 h和3 h的意识状态。意识状态采用OAAS评分:对正常声音呼名反应迅速,完全清醒为5分;对正常声音呼名反应迟钝,语速较慢为4分;对仅在大声或反复呼唤后有反应,言语模糊,目光呆滞为3分;对轻推或轻拍有反应,不能辨其言语为2分;对轻推或轻拍无反应,昏睡为1分。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由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作两两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性别比较 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资料。

2.2 两组手术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 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期间和麻醉恢复时间段血流动力学稳定,MAP、HR分别和其基础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麻醉恢复情况 两组麻醉恢复情况:(1)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PACU时间:瑞芬太尼组早于对照组(P0.05),见表3。(2)拔管后即刻、离开PACU、拔管后30 min、1 h OAAS评分:瑞芬太尼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AP和HR的变化表3 麻醉恢复时间 注:与F组相比较,*P0.05。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