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人的牡丹大文章

杨石,笔名若谷,回族,主任编辑,中共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商丘市杂文学会名誉会长。出版有《奋进奏鸣曲》《潮声余韵》《边鼓微音》等五本书,其传略已载入《商丘当代人物大典》《河南作家词典》《中国专家大辞典》等。

欲知古都名城事,请君先看牡丹花。

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

洛阳,是牡丹的原生地、发祥地和传播地,是“中国牡丹花都”。 牡丹,是洛阳的一张金光闪闪的名片。

上溯历史,洛阳牡丹兴于隋,盛于唐。自隋炀帝辟二百亩地建西苑,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九朝古都丰厚的历史文化,赋予了洛阳牡丹无以伦比的魅力和独特的气质。

盘桓于牡丹花都街头,耳闻目睹,感同身受,诸多信息在心头汇集、碰撞,爆发出一串奇异而强烈的声音:智慧的洛阳人,实实在在地做好了举世艳羡的牡丹文章

当地高层是牡丹文章的布局谋篇者,更是强力推手。遥想那风雨如磐的解放前,洛阳城内牡丹几近绝迹,城外也寥若晨星。五星红旗升起后的洛阳城的历届领导者,积极践行周恩来总理于1959年视察时的指示精神,给牡丹大发展带来了转机。特别是始于1983年的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后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为牡丹发展创造了一个阳光明媚、惠风和畅、生机勃勃、争奇斗艳的春天。尤其是近两年,洛阳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牡丹产业发展的意见》与《洛阳城区增植牡丹牡丹元素符号应用工作三年规划实施方案》,开创了牡丹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两年新发展牡丹九万亩,使全市牡丹种植总面积达到十一万亩,城区广植牡丹近百万株。牡丹元素符号广泛应用,牡丹商品已呈缤纷之势。面对那新开发的牡丹燕菜、牡丹饼、牡丹酒、牡丹花茶、牡丹食用油、牡丹灯具、牡丹茶具、牡丹丝绸等等琳琅满目的物品,你是否觉得洛阳人比那只知道提升城市美誉度的人略高一筹呢?

洛阳牡丹的主人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洛阳城的主体,做好牡丹这篇大文章自然离不开他们的广泛参与。唐代诗人徐凝诗云:“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的洛阳人爱牡丹胜过古人。他们懂得“唯有牡丹真国色”的高雅,懂得“天下第一品”的华贵,懂得钟爱牡丹就是热爱生活,就是崇尚美好,就是热爱家乡,就是憧憬未来。就个人而言,观赏牡丹养眼——享受美景,愉悦视觉;观赏牡丹养心——陶冶性情,心旷神怡。于是乎,便有了“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赏花盛况,便有了竞相种养牡丹花的新风,便有了社会上牡丹元素的异彩纷呈。道路,桥梁,绿化带,公交车,出租车,加油站,公交站亭,高铁服务亭,高楼顶端造型,地毯,壁画,台历,纸杯,餐桌布,餐巾纸盒,等等,无不是牡丹元素之所在。由此看来,洛阳一位文友说的“满城尽是牡丹花”并非妄语,诚哉斯言!

深秋的一天,我随着参加“河南杂文名家写洛阳笔会”的文友兴趣盎然地走进神州牡丹园,看到了花工们正忙着牡丹枝条的嫁接,还看到了在一座库房里反季节绽放的盆盆牡丹。倏地,我的眼前一亮,宛如清楚地看到了洛阳牡丹的科技元素,仿佛看到了洛阳牡丹闪动的创新精神的光芒。此刻,我方读懂了洛阳牡丹何以有一千二百多个品种,盛开时又何以灵性十足、溢光流彩、风情万种,那是难以用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述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欧阳修)。红的艳若蒸霞,灼灼发亮;黑的端庄别致,姿貌绝伦;蓝的素洁淡雅,神态清秀;粉的妖嫩妩媚,色香兼备;紫的气度不凡,华而不俗;白的洁白如玉,清爽袭人;绿的色奇出众,别具风韵。一言以蔽之,洛阳牡丹,艳冠群芳,名甲天下,实至名归。

在一座硕大无朋的牡丹园的苗圃旁边,十几位花工正往一辆重型卡车上装载牡丹苗木。只见每一株苗木的根部都带着百斤左右的老土,外边用塑料布包裹着,用麻绳紧紧地缠着。一位中年花工说,这是运往西藏的牡丹苗木,明年春天就可以在那里开花。一个对牡丹颇有研究的年轻人自毫地介绍道,洛阳牡丹乘改革开放之风,早已走出洛阳,香飘八方。洛阳人曾参加上海世博会举办过牡丹精品展,举办过深港澳新春洛阳牡丹精品展览会,协助举办过鄂尔多斯牡丹花会节。洛阳牡丹曾在广州华南植物园洛阳牡丹风情节上大展风采,跨过台湾海峡在台湾衫林溪落户,还漂洋过海走进美国……洛阳人的牡丹文章真的越做越大了。

“佳名唤作百花王”的洛阳牡丹,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开我心智,令我感悟:洛阳人左右逢源,做的牡丹文章,堪为亘古未有的鸿篇巨制,有章法,有气势,有分量,有特色,谁说不值得一读、读后三思呢?

责任编辑 婧 婷。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