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增强3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关键词】 扫描

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肿瘤,起病多隐匿,临床多无明显症状, 小肝癌(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HCC)是指肿瘤最大直径≤30mm、数目不超过3个,瘤径10 mm且单个者为微小肝癌,随着临床对影像科诊断依赖性的增大,对早期、小病灶肝癌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期发现小肝癌(SHCC) 不仅可以为临床提供及时手术治疗时机,而且可以提高术后生存时间。现回顾分析本院2001年至今,本院经多层螺旋CT诊断和病理证实SHCC 48例的CT 特征,旨在提高其诊断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SHCC 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33~69岁,平均54 岁。有乙肝病史44例,伴有明显肝硬化35例,AFP 升高38例。51个癌灶,11个病灶瘤灶≤10 mm, 22个病灶瘤≤20 mm,18个瘤灶≤30 mm。48例中34例经手术证实,7例经穿刺活检证实,其余7例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结果作出诊断

1.2 检查方法 使用PHILPS — CTAura 螺旋CT 机扫描,常规口服1.5%~2.0%泛影葡胺500ml先行全肝平扫,然后经前臂静脉用高压注射注入(300 mgI/ml)优维显,总量1.5 ml/kg,注射速率2.5~3ml/s,注射对比剂后20~30s行全肝动脉扫描, 55~65s行门脉期扫描, 平衡期100~120s,2~3min行延迟扫描扫描层厚3~5mm ,螺距1~1.5,电压120kV,电流140mA。扫描时嘱病人屏气,时间20~30s。每个全肝扫描周期为8.2s;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处理图像,对同一兴趣区分别在不同的时相上测量、对比和计算。

2 结果。

2.1 肝癌大小和数目 共发现51个病灶,大小5~3.0cm,11个病灶瘤灶≤10mm,22个病灶瘤≤20mm,18个瘤灶≤30mm。单个癌结节38例,2个癌结节10例,最大径总和≤3cm。

2.2 CT 表现 病灶位于肝右叶21例(其中多发6例),左叶10例(其中多发1 例),尾叶2例。平扫呈等密度15例(占30 %),低密度者31例(占60 %),稍高密度者3 例(占10 %);边界清楚12 例(占40 %),边界模糊不清18 例(占60 %)。动脉期共发现36个病灶,门脉期共发现8个病灶,延迟期共发现9个病灶平扫显示45个病灶呈低等度,8个呈等密度。与正常肝实质相比增强后大部分呈“快进快出”典型特征,部分表现为环状周边强化病灶边界清楚者40例(83.3%),43例病灶(89.6 %)为动脉期出现呈高密度强化动脉病灶高密度均匀强化37例(77.0 %),其中26个病灶呈均匀一致明显强化高密度,5个病灶呈轻度强化为略高密度, 6个病灶不均匀强化(包括肿瘤边缘环形强化、部分性强化、中心点状强化); 2例动脉期为等密度,1例动脉期为低密度,门脉期及延迟期为低密度。门静脉期大部分(42例)呈低密度(87.5%),稍高密度者4例,等密度2例。延迟病灶呈低密度者43例,占89.6% ,低等密度3例,高密度强化2例。显示包膜12例,动—门脉短路5例,门脉期见门脉瘤栓形成3例。

3 讨论   绝大多数小肝癌病灶平扫显示为低密度,但也有等密度高密度,密度差异取决于肿瘤本身的分化成分,还取决于原来的肝脏基础。本组平扫呈等密度15例(占30%),低密度者31例(占60%)。肝脏具双重血供, 肝动脉供血占20% ~30% , 门静脉供血占70%~80% ,而肝细胞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且大多为多血供型,因此肝癌的典型表现为在增强早期(动脉期) ,肝细胞癌CT值迅速上升,超过肝实质,出现早期高密度强化征象; 随后病灶强化达到峰值,停留较短时间后迅速下降, 门脉期时肝实质的强化达到峰值,而肝细胞性肝癌密度下降两密度接近,出现等密度交叉;此后病灶成为低密度延迟期时病灶密度进一步下降,反映造影剂快进快出的特点,这是螺旋CT诊断SHCC的基础[1]。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