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放和李公祠_李公祠

友人李养国近日告诉我,李放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65岁。

逝世前几天,他们还在一起开会,李放还做了发言。

我闻讯痛心疾首,不禁想起李放热情豪放的性格和功在琼剧后,想起他对李公祠的考证。

李放先生生前担任过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海南省琼剧院院长、海南省剧协主席,他从事乡土文艺活动30多年,创作、改编、整理了40余个剧本供剧团演出,其中《东坡劝学》获全国戏曲电视“飞天奖”,《苏东坡在海南》获文化部“文华新闻节目奖”。

出版诗集《天涯草》、《海角潮》和《李放剧作集》等。

他创作的“牛车诗”,我曾爱不释手,至今尚能背诵:“离学私饮泣,痛割同窗情;双轮驮日月,含泪步新程;始此人生路,坎坷了何年;一支瘦竹鞭,驱牛驱自身”。

李放退休后,热心老子研究,发起成立文昌老子研究会,当选为会长;创办了《道德之光》内部刊物。

他受华侨的全权委托,通过政府收回了文吕老了公祠的产权。

坐落于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文东街23号门牌的一座破败楼房――“李伯阳公祠”(又称华萼楼),经李放先生考证,发现它竟是全国乃至世界绝无仅有的“天下老子第一祠”。

李伯阳公,即李耳,号老聃,因生下就满头白发,故世人称之为老了。

老子生于春秋末期的河南鹿邑之历乡曲仁里,曾做过周王朝史官。

他学识博大,思想深迹,被公认为很有声望和成就的智者,中国古代文化的奠基人,并曾为孔子之师,《史记》中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记载。

老子所著《道德经》又名(老了),开了诸子百家学说之先河。

李伯阳祠是当时旅居南洋之李姓华侨宗亲,经三载发动集资,于1936年在文昌城内置地建成,李伯阳公祠既有教诲和策厉族人团结、奋发向上之宗旨,又含有对华夏文明做贡献之伟人先贤的纪念、缅怀之意义。

全世界之李氏宗祠和道教宫观很多,但独尊李耳公为始祖而建祠纪念的,当推文城镇的“李伯阳公祠”为第一间。

笔者在文城镇生活十几年,过去没听说过这里有座“天下老子第一祠”。

后经李放介绍,慕名去拜谒。

李伯阳公祠”是一座造型典雅,壮观华丽的阁楼。

楼高二层,独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洋四面跨楼风格,上层楼额书“华萼楼”,下层横额书“李伯阳公祠”,总面积为四百多平方米,公祠里有李伯阳公享殿和“聚贤厅”。

主楼四周为跨楼走廊,登高放眼,气象轩昂,文昌河、水霞田洋尽收眼底,使人驰神去思。

楼前左边另有廊室二眼,右边一眼筑以遮顶,骑楼过道通连,堪为读书歇宿之幽静佳处。

因故此楼初成,伯阳公七十七世孙凤栖曾拜撰《祠堂记》称:“其中洋楼耸翠,壮丽巍峨,四面玲珑,疏通窗牖,空气充足,日光透明,庙貌新奇特异,超生寻常万万”。

因李耳、孔子系师生,于文昌千载后犹有庙祠毗邻。

公祠因长年失修,现已破烂不堪,外表斑驳,水泥灰花脱落,有些地方钢筋裸露,还长出了榕树、野草,近乎欲坠之势。

祠楼昏暗,蜘蛛结上网,进出多有不便。

从五十年代初开始,“李伯阳公祠”被政府“充公”使用,过去曾办公和住过人。

李放先生几经奔走,文昌市政府已按政策将“李伯阳公祠”归还业主。

海南海外李氏宗亲李兴福、李昌钝、李亚丰、李诗淑等侨领陆续返琼,与李放先生宗亲聚会,共同重建“公祠”时,李放先生却驾鹤先去了。

悲也,痛也,李放先生走了。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