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市场阿里巴巴壁垒分析及解决办法

【摘要】一方面,电子商务作为世界上最开阔的营销渠道,它已经覆盖了近5亿国内网民,十多亿国外网民。

虽然已经有数十家强势的电子商务平台、数以万计的发展中电商企业,但是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潜力还远远未被发掘,我们可以更大程度上扩大市场,进一步缩小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

下载论文网   另一方面,电商社交,一个代表的是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一个代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可以尝试通过消费者在两个平台中的承担的双重主体 的角色,来打通两者之间的壁垒,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用户体验,满足消费者的双重需求。

【关键词】品牌 融合 客户流量 引导分流 上游 中游 下游 创新模式   一、壁垒分析――以阿里巴巴为例   (一)精准度   1.品牌形象差异体现不明显,相比之下客户更倾向于选择已经熟知、被广泛使用的平台,从而忽视新兴的。

对策:采取形象差异化战略,在产品的核心部分与竞争者类同的情况下塑造不同的产品形象以获取差别优势。

2.目标消费人群定位不准确,不能针对性的挑选推广的手段和方式。

消费者不同的年龄,收入水平,喜好等,都会对不同的推广手段和方式有不同的回应,若是采取单一的方式很可能事倍功半,花费不必要的财力人力,达不到理想的推广效果。

对策:充分利用社交提供的大数据,将其应用于推广

社交网络中的好友大多数是现实生活认识的好友,用户注册资料相对真实,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时可以比较准确的定位到目标消费人群,有针对性的挑选营销的手段和方式。

(二)知名度   平台推广初期市场知名度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平台的发展。

纵观现在已有的社交电商平台,很多都存在知名度问题,如:一淘网等,即潜在顾客不了解这样平台的存在,从而失去了很多发展空间。

对策:通过1.广告宣传2.传媒宣传3.门户联盟4.免费优势等策略提升新平台知名度

以阿里旗下的淘宝网在经营初期为了提升市场知名度为例分析这四种策略   1.广告宣传,在策划推广方面首先利用在小网站上做广告的低成本优势,通过广泛的广告宣传,让客户大众意识到有这么一个电子商务网站

2.传媒宣传,可以利用传媒做市场宣传。

凭借与一些热卖贺岁片的合作,巧妙地利用传媒的影响力制造文化轰动效果,收到了较好的市场宣传效果。

3.门户联盟,淘宝网相继跟21CN、搜狐和MSN,组建战略联盟关系,从而打破了一度被垄断的排他性惯例,尤其曾一举击败eBay,建立与MSN中国网站的合作,而备受关注。

4.免费优势,淘宝网迅速积聚人气的杀手锏,要数淘宝网的免费优势,进入网站的零成本使得网上开店成为一种新的创业形式。

(三)用户心理   问题1:缺乏公信力优势。

淘宝的监管相对形成体制,有一定的消费保障,新的社交电商监管体制不健全,用户对其缺乏信任。

对策:健全监管体制,最好能比传统电商更有效地保障用户权益。

问题2:用户的新鲜感短暂,不会长久使用,难以使用户形成依赖。

对策:不断创新营销方式(如促销等)以持续吸引消费者。

问题3:商家对用户:一旦信息包含商品欲与用户发生交易,基于人性的特点,原本对这个公众号所能提供的价值甚至也会荡然无存。

因为在社交工具上,媒体是社交的必需品,能为社交提供有用信息以为社交服务,而购买商品则不然,在媒体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后,用户行为已经在此时达到饱和。

对策:让用户主动选择商品,自主发生交易,满足用户主导心理,减少用户的反感。

比如:设置分栏,如果用户感兴趣,可以主动点入。

问题4:社交圈交易:社交的环境是一个干净,友好的环境,而电商截然相反,是一个商业,利益交换场所,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一旦不加控制让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发生交易行为,就使得人与人之间这种因微信而建立起来的关系变得生硬,甚至陌生,也会让微信失去本身的社交意义,丧失原有的价值。

通俗来讲就是“我们是朋友,你赚我的钱让我很不开心”。

对策:对交易行为加以控制,保持信任度,让用户有平衡心理,既能主导消费,又能从中获利,同时又能保证自身权益。

通俗来讲就是“你能赚我的我也能赚你的,我们所获利益平等”。

二、解决办法――创新模式,开启新时代   —上游构建客户群,整合用户资源,引导分流;   中游信息分享,资讯传递;下游基础电商自我发展。

(一)模式一:社交平台构建客户群,整合并分类用户,引导分流   1.基于在社交平台进行用户分类,则需要社交平台依据用户浏览习惯搜索习惯以及关注方向,用统计的方法分析出该用户的产品关注方向,并适时推送相关的产品信息。

2.同时社交网站也可以采用用户在注册之后便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来选择关注模块,这样的方法能够准确又方便的统计出用户的兴趣爱好。

对于以上两点,现在中国社交网站都有涉猎,比如微博、豆瓣等,然而对于用户兴趣分类这些社交网站都做的不是很好,甚至有的时候这些商品信息的推送反而造成了用户体验的下降,比如QQ上的推送:我们可以看出其实社交平台走兴趣分类推送的路子和方式还不成熟,这些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体验,同时这些电商业务推送反而会使一些社交平台流失客户。

所以要创新电商社交的融合模式首先必须创新推送模式;其次也需要社交平台对于所推送的商品有一定的“保证”(如正品保证和物流保证)有了这些保证才能够让用户获得一种信任感,也才能真正的形成一种“社交电商”。

(二)模式二:电子商务借助社交平台增加销售   社交平台用户资源庞大,以信任关系为主。

对于商家,通过社会化网络,可精准发现用户及其朋友圈的购物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推送广告或者发起营销活动,通过社会化传播的口碑效应,网上交易规模有可能大幅提升。

社交平台的互动性强,营销成本低,用户对其依赖性也在逐步增强也就是用户黏性较大。

并且,由于用户的互联关系,使得他们在社交平台上互动频繁,移动终端的推广,保证了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平台讨论话题,分享资讯。

可参考的具体实例:电商平台利用Pinterest、美丽说、蘑菇街等增加盈利。

(三)模式三:电子商务加速社区化,利用社交化带来的流量   社交平台首先能起到兴趣分流的作用,将有相同爱好的人聚集起来,如果这些用户数据能够被电子商务平台很好地分析并加以利用,将会对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电商平台能基于不同客户的兴趣、喜好,进行更好的分区、推荐,从而带来更多的交易。

可参考的具体实例:社区推荐平台Luvo cracy、阿里巴巴旗下一淘网。

参考文献   [1]刘翠君,刘洁,田晓静.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商贸,2010(14).   [2]陈振华.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结合之路新探索.南昌大学.   [3]王乐鹏,李春丽,王颖.电子商务社交网站的融合模式及前景研究.中国商贸,2012.   [4]靳炜钰.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网络购物模式初探 经济研究导刊.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