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带动下的乡村社会变迁

【摘要】在全国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之下,乡村旅游业随之快速发展

文章以蓝田县焦岱镇鲍旗寨村及周边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鲍旗寨村发展乡村旅游业以来引起的居民生产生活、就业情况等变化,探求乡村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结构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鲍旗寨村第三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城乡旅游社会变迁;社会结构分层   在新型城镇化的带领下,我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丰富多彩的旅游导向型产业是村镇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城乡联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缓解城乡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乡村旅游业又会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是否又会引起当地村镇的社会变迁以及居民价值观念的转变?面对这些问题,文章选取了近年来大力开展乡村旅游业的陕西省蓝田市焦岱镇鲍旗寨村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该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前后的比较,了解其生产就业结构的转化过程,深入剖析乡村旅游业鲍旗寨村的社会变迁的影响,并从专业角度对鲍家寨村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1.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变迁   1.1.产业结构总体变化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在2009年未开展乡村旅游之前,鲍旗寨村内约78%的村民从事农业生产,而在开展了城乡旅游业的五年间,其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呈明显增长的趋势。

但周边村落张家村在从事各个产业的人数比例在近几年基本没有波动,呈现平稳的状态。

通过对比两个村落近五年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及比例变化可以看出开展旅游业鲍旗寨的第三产业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1.2.传统农业的衰减   自2009年以来,鲍旗寨村中从事第一产业即传统农业的人数比例呈下降趋势。

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价上涨的幅度大,如果单纯从事农业,有可能入不敷出;二是旅游业发展为居民提供了收入可观的就业岗位,因此农业地位不断衰减。

1.3.第三产业的兴起   对比未发展旅游业之前,鲍旗寨村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村内总人口数的比例呈现明显增长趋势,第三产业的兴起不仅表现在从事第三产业人口的增长,还表现在第三产业带来的经济收入的增加。

这离不开村政府依托本村的特色地质和风貌,因地制宜开展旅游业第三产业才得以初步发展

同时,由于旅游者的到来,促进了当地的交通运输业、相关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1.4.就业结构的变迁   鲍旗寨村旅游业开展不仅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在就业结构的转变调整、农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   ①增加就业机会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乡村旅游业发展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的平均年收入,同时使得就业机会及间接机会持续增加,这为鲍旗寨村就业结构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女性劳动力回归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鲍旗寨村内男性的就业情况基本不受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城乡旅游发展,很多家庭开设农家乐而促使部分外出打工的女性回归家庭经营写生基地,转向“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

2.乡村性别关系变迁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乡村旅游业发展在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同时也重新定位了女性的社会角色。

2014年底鲍旗寨村中有29%男性从事农业活动,54%外打工。

游客接待工作则主要由女性承担。

其中开设农家乐家庭中有95%女性直接参与经营的,因此乡村旅游业发展对妇女的生产生活、家庭地位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1.村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在未开展旅游业之前,鲍旗寨村妇女接触圈层狭小,空闲时间充裕。

并且,女性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而男性则主要外出打工挣钱养家,很少插手家务劳动。

开展城乡旅游业之后,有95%的经营农家乐家庭中的接待工作由女性承担,她们接触的圈层扩大。

而对于男性的日常生活则没有明显影响。

此外,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开设农家乐家庭中有96%男性更愿意参与到家务劳动中。

2.2.劳动力的就业流动   2009年以前,村内主要劳动方式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男性主要以外出打工为主,少数男性在村办企业工作,女性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生产、外出打工、照顾老人和养育子女上。

开展旅游业之后,参与家庭中有78%的外出打工女性会选择回到家中帮助,而外出打工的男性只有5%的人选择回到家中帮忙。

乡村旅游开展为农村女性创造了就业机会,使妇女既能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又可以顾及家务劳动,达到工作与家庭的平衡。

而对于男性的就业形式则没有明显影响。

3.乡村社会结构分异变迁   3.1经济收入分层   通过对比鲍旗寨村开设农家乐家庭与未开设家庭的收入可知,这两类家庭的最大区别在于收入的差异。

由可以看出,村民总体的收入较2009年前有很大提高,并且经营农家乐家庭的收入要明显高于未参与家庭的收入。

具体表现为:1、参与家庭年收入有75%高于平均收入水平,未参与家庭收入仅有23%高于平均水平。

2、总体而言,参与旅游业发展家庭收入状况普遍较好。

由此得出:村民之间不同家庭间由于收入存在较大差距而产生经济分层。

3.2村民内部分层   从村民家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没有开展城乡旅游业之前,村民之间邻里关系融洽,内部和谐。

开展旅游业之后,由于从事职业的差别,导致邻里关系产生区划,并且参与家庭与未参与家庭之间的交流逐渐减少。

4.总结与建议   为促进当地乡村旅游业的的健康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稳定增长,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4.1.公平合理的管理政策   乡村旅游开展过程中,村政府虽然会进行满意度反馈调查,却不能根据反馈意见对不同家庭做出合理的奖励与惩罚措施。

这在无形之中打消了村民的积极性,违背了公平的竞争原则。

因此考虑针对不同的服务态度以及满意度反馈评价来进行建立公平合理的奖罚措施,才能使乡村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4.2.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乡村旅游业开展带动了鲍旗寨村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而随着经济水平日益上升的同时,村民对于提高生活水平需求的日益增长与村内落后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增加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满足居民们的精神物质需求,有利于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达到双赢局面。

4.3.当地特色的发展规划   为了拉动产业内需,促进村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鲍旗寨村应该围绕旅游业开展其他相关性产业,比如游乐场等收益性更高的旅游项目,同时也要考虑到结合当地的旅游特色。

避免对鲍旗寨盲目、过度的旅游开发,保证鲍旗寨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丹,谷洪波,基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1期   [2]赵伟峰,刘菊,农村城镇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J],技术经济,第26卷第一期2007年1月   [3]赵静, 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现状调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总第77期   [4]李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J],兰州学刊,2011年10月   [5]盛凌振,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J],科学?经济?社会,1 997年第2期   [6]贾俊,城郊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作者简介:   刘晶晶(1992—08—01),女,四川省南充市人,长安大学,城乡规划系,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