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谭嗣同《仁学》的研究综述

摘 要:《仁学一书共五十篇,是晚清维新变法者――谭嗣同的一部熔铸中西思想的重要哲学著作。

谭嗣同于北京菜市口就义后,对谭嗣同及后来出版的《仁学》著作的研究就从未间断。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仁学研究资料的收集,发现对于《仁学》成书的版本以及《仁学》之比较仍有待研究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谭嗣同;《仁学》;《综述》   甲午战争是谭嗣同思想学术的转折点。

30岁之前谭嗣同深受传统儒家和船山哲学思想的影响,30岁之后,甲午战争爆发,其思想发生巨大转变,他毅然弃旧迎新,由旧学转向新学。

仁学》正是谭嗣同寻求变法之路中而作,因此《仁学一书谭嗣同思想研究中尤为重要。

再者,由于《仁学一书谭嗣同去世之后所出版的,对于其版本的探究,学者们众说纷纭,其最主要的版本是清议报本亚东时报本,以及其他版本。

目前学界对《仁学》的研究主要依据蔡尚思、方行主编的《谭嗣同全集》[1],全书共553页,47.1万字。

另外一部是周振甫选注的《谭嗣同文选注》[2],其为《仁学》全书作了详注,共得注文544条。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仁学》注本。

另外,王夏刚的《谭嗣同与晚清社会》[3]中,对《仁学》五十篇作了简目,方便了对《仁学》篇目的查阅,并且可以一览《仁学思想的构成。

1 论及《仁学》背景渊源的研究著作   谭嗣同出身官僚家庭,早年先后从师于欧阳中鹄、涂启先和刘人熙等人,因此深受传统儒学和船山哲学思想的影响。

张灏在《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4]中分析道谭嗣同在三十岁之前,深受张载和王夫之“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因此,《仁学一书谭嗣同吸收了宋明儒学中以仁为中心的宇宙观。

但也不无看到,《仁学一书其中已掺杂了各种儒家思想以外的内容。

宋伟明在《谭嗣同对王船山思想的继承与发展》[5]一文中分析道,谭嗣同在写《仁学》时,在关于“以太”和“电”方面的阐述与王船山的思想相关,并且从王船山的政治伦理学说中受到很大启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维新变法的思想和理论。

仁学思想繁杂,从《仁学?界说》可以看出谭嗣同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墨子、张载、王船山、黄宗羲、西学、佛学等思想

谭嗣同生性豪放,受墨家“摩顶放踵之志”的影响,喜欢浪迹江湖,走南闯北,先后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河南、湖南、湖北、江苏等十省。

李禹阶的《谭嗣同的墨侠精神与墨家思想》[6]一文认为谭嗣同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仁学一书中,而在这本书里他开宗明义地提出以墨之兼爱融汇儒、佛、耶的“仁学”宗旨。

谭嗣同看来,孔子、耶稣、佛学,其思想中心都是“仁”,而墨学则是调和三说,沟通其“仁”的中心。

张永春在《谭嗣同与墨家思想》[7]中主要分析了谭嗣同青年时期与墨学的接触,正是因为早年受到墨学的影响,才会使他随着现实的刺激与对西学看法的改变而重新审视墨学并加以推崇。

甲午战后,谭嗣同北游访学并拜访梁启超,虽未得见康有为,但自称为康之“私淑弟子”,后又结识杨文会、吴雁舟以及英国传教士傅兰雅等人,受到了维新思想、佛学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于是他毅然弃旧迎新,由旧学转向新学。

贾维在《谭嗣同研究著作述要》[8]中对此略有提及,谭嗣同在北游访学时,广交各地维新人士,接触到新的社会思潮,并且深受佛学思想的影响。

在致欧阳中鹄《北游访学记》的这封信中,已经包含了《仁学》的许多基本思想,可以视为《仁学一书的滥觞。

张灏的《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中第三章专讲谭嗣同,其中谈到谭在北游访学时,遇见了约翰?傅兰雅,后者向他介绍了一本有关基督教知识的书――《治心免病法》,这本书力图调和科学与宗教的矛盾,将“心力”和“以太”这两个概念相结合,从而为谭嗣同构思其《仁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素材。

2 论及《仁学》成书版本的研究   谭嗣同仁学》写出后,并未公开印行,它的出版,是在谭嗣同死难以后。

谭嗣同生前就曾“以示一二同志”。

首先刊登《仁学》的是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发行的《清议报》,较《清议报》稍晚发行的是上海的《亚东时报》。

此后,《仁学》单行本出版,以1901年10月10日由“国民报社出洋学生编辑所”署名发行之本为最早。

其中看到原稿的,有梁启超、唐才常、章太炎、宋恕等人。

汤志钧在《的写作与出版》一文?J为最早刊登《仁学》的《清议报》和《亚东时报》,他们并不是同源,《清议报》本源自梁启超所藏“副本”,而《亚东时报》本源自唐才常所藏“稿本”或抄本。

而后出各本,都沿自梁启超“副本”,但文义晦涩难懂,影响研究,且外人所译本也很难准确,因此,采用比梁启超所藏“副本”更原始的《亚东时报》为底本,互勘校注,能更使之接近原来面貌。

但印永清在《版本考》一文中与汤志钧的观点相反,印永清认为《清议报》本应是“稿本”,而《亚东时报》本应是“副本”,梁启超早先应已得《仁学》抄本,因为谭氏在就义前到日本领事馆所托梁的重要文献中,当有《仁学稿本,所以梁启超的《清议报》本有可能是“稿本”而非“副本”。

关于《亚东时报》本,作者分析了汤志钧对其认为是“稿本”的观点的不足,认为一般来说,稿本不用避讳,稿本中有缺字、漏字,刊印者会将其留空格以示原文或漏或涂,《清议报》本未有避讳且有留空,而《亚东时报》本误印、漏印较多且有避讳。

此外,作者还分析了之后《仁学》的其他几个重要版本:《清议报全编》本,作者认为当是依稿本全排,而《清议报》本是手稿删改本;国民社报本;中华书局单行本,于1958年和1981年3月,先后出版两种《仁学》单行本;全集本,有陈乃乾编的《谭浏阳全集》本,1927年上海群学社的《谭嗣同集》本。

3 论及“仁学”比较的研究   1.康、谭“仁学思想比较研究   在近代,康有为与谭嗣同同为新仁学的奠基人,但谭嗣同则为新仁学的集大成者。

马洪林和何金彝在《康有为谭嗣同的新仁学》一文中认为,康、谭尤其是《仁学一书把儒学近代化,用近代价值观念对古代儒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和重建,而康、谭对仁的新解说,标志着中国古典仁思想的终结和近代新仁思想的形成。

刘树生在《康有为与谭嗣同仁学思想比较研究》一文中分析道,康有为与谭嗣同都用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来革新传统哲学中的“仁”,其“仁”的思想主要都源于中国传统的仁学和西方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学说,而康、谭“仁学”的不同则在于,谭仁是面向现实社会,主张自由、平等、发展经济和开发资源,而康仁则是面向未来社会,缺乏冲决现实世界的战斗精神。

4 关于《仁学研究的反思   综上所述,虽然对《仁学一书中的具体思想研究颇多,但学界对《仁学》与谭嗣同维新变法思想研究略显薄弱。

从根本上说,《仁学》的产生是19世纪急于变法的维新者与封建守旧的顽固者之间冲突的结果,反映了谭嗣同在屡遭科举考试失败,维新志愿投门无路之后,企图寻找新的思想武器和精神依托。

笔者认为《仁学一书旨在为维新变法提供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可将《仁学一书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和更长的历史时段中,通过综合谭嗣同仁学》之具体方面,以探讨谭嗣同仁学》及晚清维新运动。

戊戌维新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运动,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谭嗣同仁学》对研究戊戌维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蔡尚思、方行主编:《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   [2]周振甫:《谭嗣同文选注》,中华书局,1981年。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