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缕流光,文脉传承”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国桑蚕丝绸文化的发源地,距今5000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植桑养蚕缫丝织绸,并以先进的植桑养蚕、高超的缫丝织绸技术闻名于世,被称为“东方丝国”。桑蚕丝绸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对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互利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起源探索。

从1926年到1984年,考古学家相继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河南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期的半割桑蚕茧壳、罗织物、蚕纹牙雕小盅、丝线丝带和没有碳化的绢片等蚕桑文化遗存。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先民们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摸索,已经完成从驯化野蚕到缫丝织绸的历史进程,建立起原始蚕桑丝绸业。这些文物的年代,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正好吻合。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隋书》:“北周制,皇后……至蚕所,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对于蚕桑是如何被发现和利用的问题,不仅在古籍上多有记载,在民间也流传着“嫘祖始蚕”“伏羲化蚕”“蚕丛教蚕”等很多神话传说。大约在北周时期,嫘祖被官方公认为蚕神。将蚕桑神化并加以崇拜,反映了桑蚕技术的发明对于先民生活的重要影响以及桑蚕文化的独特地位和久远历史。

发展历程。

自新石器时期以来,桑蚕丝绸文化在华夏大地快速发展,历经夏商周、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等数个发展高峰,成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夏商周时期,养蚕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普遍栽培桑树发展蚕桑成为富国强民的重要国策。秦汉时期,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和工艺都上升到一个新阶段。中国丝绸以及桑蚕养殖技术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西亚、欧洲国家。唐宋时期,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丝绸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海上、陆上、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空前繁荣。元明清时期,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纺织技术,开办蚕桑学校,创办机器缫丝厂。新中国成立后,桑蚕业得到快速发展。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茧丝绸一直是我国第二大宗出口产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历史贡献。

蚕桑丝绸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创造,促进了中国历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桑蚕丝绸是历代封建国家重要经济支柱,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奠定了中国古代“农桑并举、耕织并重”的立国之策。桑蚕丝织业不仅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保暖御寒的衣物,也催生了以丝绸原料为特色的中国服饰文化的形成,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一张亮丽名片。桑蚕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古代丝织技术的进步和纺织业的创新与改革,使中国古代丝织业领先于世界数千年。因丝绸贸易催生的“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国对外交流的通道,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

文化传承。

桑蚕丝绸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已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骨髓血液中,成为诗歌、绘画、剪纸、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长期的采桑养蚕活动中,在广大的蚕乡地区还衍生出祭蚕、轧蚕花、抢蚕花等礼仪风俗,蚕农创造出富有浓郁桑蚕韵味的歌谣、谚语、方言俗语。近年来,随着传统农耕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对蚕桑丝绸文化遗迹、桑基鱼塘、古桑树群、蚕花节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丝绸老字号的保护已成为社会共识。2009年至2018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相继被列入国际组织公布的全球桑蚕丝绸文化遗产名单。桑蚕丝绸文化遗产地通过开发产品,依托农业文化遗产这个“金字招牌”助力脱贫攻坚;遗产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也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观光旅游,传统的桑蚕丝绸文化在历史与时代的互动中正绽放出前所未有的时代风华。

创新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蚕桑产业焕发勃勃生机,产业体系日益健全,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结构调整、产业扶贫、生态建设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蚕桑产业正向机械化、规模化发展,通过分工合作,实现提质增效。桑的生态、药用等综合价值开发,成为蚕桑产业创新发展的新途径。蚕桑生产成为蚕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在“扶贫攻坚”中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选择。在“东桑西移”战略下,蚕桑业主产区逐步从东部向西部转移,利用西部地区充裕的劳动力以及桑树资源,稳定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

丝路传承。

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打通“丝绸之路”,开启了与西亚、中亚、东亚及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交通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茶叶、水稻、大豆等物产传播到中亚各国,中国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也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大量的域外作物也通过“丝绸之路”被大量引入中国。古“丝绸之路”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物质、物种、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互鉴,成为联结人类主要文明体系的桥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0多年后,中国开启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赋予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理念,中外桑蚕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在不断开展,中国桑蚕专家和技术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评价。古老的“丝绸之路”正在焕发蓬勃的发展活力,为促进世界人民的和平與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