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例肝硬化患者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2年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症的意义和长期疗效。 方法 采用PSE术, 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脾动脉,注入明胶海绵条,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症16例,根据肝功能情况及脾亢程度决定脾脏栓塞范围,术后随访2年, 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AFP、肝脾B超及胸片等了解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脾栓塞面积为40%~70%,脾功能亢进完全或部分缓解, LPSE治疗后1、4、24、48、96 周 WBC和PLT有显著提高(P0.01),可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 2 年内无消化道出血发生。结论 PSE是治疗肝硬化伴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有效方法,疗效可较长时间保持。

【关键词】 肝硬化;部分性脾栓塞术;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

肝硬化失代偿期,包括肝功能衰竭与门脉高压两大症候群,其中脾功能亢进最常见,而并发症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是致死的主要原因。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en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功能亢进,国内外近20年来已有较多报道,疗效肯定。我科自2003年以来对16例肝硬化功能亢进患者进行了部分脾栓塞治疗,现将术后2年临床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均被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33~61岁,平均47.35±5.25岁;病程6~19年,平均7.43±5.56年。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倦怠,腹胀,消瘦,其中腹水5例(均为少量)。均合并有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 B超均提示脾脏肿大,根据Child Pugh分级:A级1例,B级15例。实验室检查均提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分别为(1.89±0.79)×109/L、(32.3±16.56)×109/L。

1.2 方法 术前2h给予左氧氟沙星静脉输入。采用Si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将7F导管插至脾动脉,行脾动脉造影以显示脾动脉走向及分支情况,再将导管超选至脾动脉分支。根据脾脏大小及所需栓塞面积,将无菌的明胶海绵微条(2mm×2mm×4mm)5~10支与76%的复方泛影葡胺50ml混合,分次缓慢注入脾动脉3~4分支,至血流减慢或出现造影剂返流即宜停止。再次脾动脉造影栓塞情况,根据栓塞前后脾动脉造影所示脾实质像面积之差,估计栓塞面积达到所需栓塞范围即可停止手术。做栓塞造影拍片,然后拔管前注入肝素盐水冲洗导管残留栓塞剂,以防止拔管时漏入非靶血管,加压包扎穿刺点。本组栓塞面积为40%~70%。术后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并加强保肝及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24、48、96 周观察外周血象变化,第1、4、24、48、96 周观察肝、肾功能变化,2、4、12、24、48、96周做腹部彩超,观察脾脏大小及门静脉血流速度。

1.4 统计学处理 治疗前后血细胞变化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SPSS 11.0统计软件包,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PSE前后WBC和PLT比较 见表1。表1 PSE前后WBC和PLT比较 注:bP0.001,t=8.19;dP0.001,t=4.02。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白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均有明显上升,且于2年内仍可保持相应水平。

2.2 门静脉直径术后1个月内无明显变化。部分脾栓塞术(PSE)后复查彩超,1~2周脾脏水肿增大,脾实质密度降低;3~4周脾脏开始缩小,脾实质内出现梗死、液化区;脾栓塞后脾动脉血流量下降30%~40%,门静脉直径无明显变化。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