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两首(示儿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 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基础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诗人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词语注释。

示儿:告诉自己的儿子。示,告知。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万事空: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只。同:统一。

九州:中国的代称。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翁,父亲。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闻:刚刚听到。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这里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初闻忽闻 无忘勿忘 放歌高歌。

却看再看 即就。

二、反义词。

无忘忘掉 不见只见 悲喜 无有。

三、多音、多义字。

难句解析。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两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两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诗人身在樟州,心已回到故乡。即从便下穿向这些富于时间紧促性和行为跳跃性的词语联系起来,势如飘风。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1)但悲:只感到悲伤;九州同:全中国统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妻子:妻子和孩子;喜欲狂:高兴得要发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再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思考练习3。

不同。《示儿》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达了因祖国由战乱到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文章结构。

示儿》是七言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讲究对仗。

全文翻译。

示儿》:人死去原知道万事皆空,只悲痛没亲见南北一统。南宋大军哪天北伐将中原平定,祭祀莫忘把喜讯告诉你父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忽然听说唐朝的军队收复蓟北,刚听到这消息时我的眼泪湿透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日里我要喝着酒放声歌唱,春天美好的景物伴随我回家。立即就要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襄阳,回到洛阳。

学习要点。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文章导读。

这两首古诗抒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示儿》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临终时作的诗,相当于遗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诗人听到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十分欢快,便写下了这首爱国的诗篇。

中心思想。

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教学设计示例。

15 古诗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附:板书设计。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