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纳洛酮治疗重症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大剂量纳洛酮急性重症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采用脱水等常规治疗;纳洛酮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6.0 mg,1次/d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14 d,同时观察意识状态恢复时间,治疗后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及CT扫描测量水肿体积并计算水肿产生率。结果 纳洛酮治疗意识恢复时间及神经功能缺损减少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不仅可以缩短昏迷时间,而且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安全可靠。

【关键词】 纳洛酮; 脑出血; 意识障碍; 神经功能

急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往往起病急,其脑致残率高,病死率高,预后差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治疗急性脑卒中。本文对我院神经内科2008年12月~2009年10月住院治疗的60例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病例进行观察,分析大剂量纳洛酮治疗的疗效和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60例为在我科就诊的急性脑出血住院患者,并经头颅CT证实,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定位体征。均为首次发病,起病6~24 h,入院时均有意识障碍,且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评定为重型(31~45分)。随机分为2组:纳洛酮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62.6岁。其中基底节区25例,其它部位出血5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61.9岁。基底节区出血24例,其他部位出血6例。全部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2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出血部位、意识状态分级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均P0.05)。

1.2 给药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预防应激性溃疡及感染等支持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纳洛酮组于24 h内给予生理盐水250 ml+纳洛酮6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14 d。用药期间观察并记录各种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意识障碍患者的起效时间,14 d后复查头颅CT,观察CT片上血肿周围水肿带的宽度,了解脑水肿消退的客观征象,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周治疗结束后,患者继续接受常规治疗至出院。

1.3 疗效评定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根据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和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进行疗效评定。发病后14 d复查头颅CT,血肿周围低密度影脑水肿带最宽处比发病时CT减少5 mm为显效,减少2~5 mm为有效,2 mm为无效。同时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及病残程度进行评定[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临床疗效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的意识状态分级无显著性意义,随着疗程的进展,患者意识障碍随疗程逐渐恢复,头颅CT血肿周围水肿带宽度逐渐减少。纳洛酮组中意识障碍患者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观察头颅CT血肿周围水肿带宽度的减少表明纳洛酮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纳洛酮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3。30例纳洛酮治疗患者纳洛酮治疗前后的血、尿、大便常规化验、肝肾功能及其他血生化检查均未见任何与纳洛酮有关的毒副作用。表1 意识障碍起效时间(d)比较表2 2组治疗14 d后CT示脑水肿消失情况比较表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