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尘的爱:在历史和记忆之间] 迷雾散去爱已蒙尘

栏目编辑 吴晓燕   他是一位英国青年,却是中国一所学校的校长。

他深受学生的爱戴,学生把他的祭日定为一个节日。

每到这天,学生们便坐在他的墓前给他唱歌,开展游艺活动。

他只有27岁,却受人之托,成为了四个中国孩子的父亲。

孩子们爱他,称他是一个“完美的人”,并把他逝世之日作为他们的生日。

他是一位乐观而坚守自己信念和理想的人。

朋友给他的墓志铭是:“他的一生和工作,将使原来寸草不生的地方变得芳草如茵。

”   他叫乔治•何克,1915年生于英国哈本登,193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

他打算在成家立业之前到外面的世界看看。

游历了美国、日本之后,何克于1938年2月抵达上海。

当时,日本正发动侵华战争。

他计划在中国停留两周,再去印度,最后返回英国老家。

当时,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新西兰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发起了一个从事安排难民、生产军需和民用品、筹集资金转送延安等活动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支援中国的抗战。

美国记者史沫莱特向缺少人手的艾黎推荐了何克

“工合”还在各地创办“培黎学校”,为协会的企业培养技术人才。

1942年,“工合”在陕西双石铺创办了一所培黎工艺学校何克在艾黎的推荐下任该校校长。

1944年,学校迁移,何克带着很多孩子经过漫漫征途,到达了甘肃山丹。

他还收养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四个幼子。

1945年,他在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平整球场时踢破脚趾患破伤风不幸逝世,年仅30岁。

他的故事后来被好莱坞导演罗杰•斯波蒂伍德拍成了电影《黄石的孩子》。

何克的故事能否在今天仍让我们为之动容?也许,从以下的史料和人们的探讨中,我们可以寻得答案……   史料之一:何克来到可怜的、战乱中的、被占领的上海,看到那些悲苦凄惨的景象感到十分震惊。

日本军焚毁了周围的村庄,用刺刀挑死了庄稼人。

城里挤满了饥肠辘辘和流离失所的人们。

他们你看我,我看你,瘦骨嶙峋,忍寒受冻,相继死去,唯一的生路是向侵略者屈服,拣拾废铁,供制造用于屠杀内地同胞的炸弹。

他目击成千上万的家庭整个寒冬在石头路面上栖身。

有一条麻袋作垫的人就算是幸运的了。

何克决定在中国逗留一些日子,实地了解中国人民和他们面临的问题。

到他该去印度并接着回国的时候,他对姑姑说:“对不起,姑姑,我不能丢下这些人们。

”   史料之二:聂广淳(何克收养的四个中国孩子中的老大)老人回忆起何克时无限感慨地说:“一大学校人,学业、教务、吃喝拉撒,全靠他一个人操心。

我们小时候都没人管,自由散漫,比谁都能淘,叫何克伤透了脑筋。

自己那时也不过二十六七岁呀。

”而在聂广涛(何克收养的四个中国孩子中的老三)眼中,何克是位难得的好父亲。

他穿背带式工服和草鞋,讲一口地道的中国话,喂自己吃鸡蛋、羊奶,给自己洗澡、理发,添新衣服;兴致来时,还会抱起自己放到腿上颠上颠下,这也是小广涛最喜欢的游戏“骑大马”。

他还曾向人提及一件事。

那是1942年深秋,六岁的聂广涛不知母亲已经病逝,从孤儿院偷偷跑出去找母亲。

他独自一人,忍受饥饿寒冷,冒着黑夜,步行了二十多里回到了家。

当他看到家里到处是灰尘,并没有了妈妈时,伤心得大哭起来。

哭声惊动了左邻右舍,邻居们都议论说他的妈妈已经死了。

小广涛这才意识到自己一个没娘的孩子了。

何克每次听到这个故事时,都会满含热泪地把小广涛紧搂在怀中。

直到何克逝世的前几天,还向艾黎提起此事,眼里仍充满了泪水。

史料之三:1944年,50万日军再次掀起了大规模地面军事行动,从中国北方跨越黄河开始向中国腹地推进。

西安、宝鸡,甚至小小的双石铺,都可能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

腹背受敌,艾黎坚决主张学校转移。

有天下午,一个学生看见何克一人爬上了学校旁边的丰禾山,他跟了过去。

登上山顶,他看见他们的校长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望着山下的村子泪流满面 ……在家信中,何克难过地向父母倾诉:“这个学校我们来说就像我们的一部分,要在日本佬打过来之前就这么放弃它,真的很难。

”   史料之四:作为一位杰出的校长和革命工作者,何克的名字一直鼓舞着孩子们。

有一次何克用中文写过一首歌:“我们在山丹获得新生,我们坚持在这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他对山丹和学校怀着无限的爱。

他要把它发展成为一所为普通人开办的大学,从根本上为新社会增添力量。

学生教师们为了表达对何克的热爱和忠诚,在他临死的前夜,通宵达旦地奋力干活,同时预备丧事。

这样做使他们在痛苦中感到有所慰藉。

史料之五:何克生命的弥留之际让艾黎替写遗书:把自己的全部遗物,包括照相机、手表、留声机、书籍等,能用的留给师生,没用的一律拍卖,以缓和学校经济困难的状况。

1945年7月22日,这位常穿着麻鞋的培校“保姆”停止了呼吸,时年仅30岁。

老三聂广涛和老四聂广沛一直不知道何克病了,等厨师老俞带他们去看何克时,只看到一座坟茔。

老三急了,人死了才会埋在这里头呀。

他拼命扒着坟头的黄土,想把何克给挖出来。

两个小孩子怎么也无法理解眼前发生的一切,明明就在几天前,何克还在给老四洗澡,抱着他欢笑啊。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老三和老四每天都会带着茶水和锅盔(西北的一种面食)去何克的坟上。

他们在那里吃早饭,唱何克教他们的歌曲,和何克说上好几个钟头的话,问着再也不会有人回答的问题……何克去世不到一个月,日本投降。

何克中国人民一起度过了八年艰苦的时光,却没能亲眼看见胜利的一天。

(一)爱的故事      江苏省淮安市复兴中学教师 刘党桦 战争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苦难使人性的本质显露。

我不想为何克朴素的人性上纲上线,何克只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位生命之花开得异常绚烂的英国青年。

何克自己的爱融入了生命的意义,饱含着对生活的追求。

这种爱是伟大的,因为它不仅是针对个人,更是与苦难中的人类的命运相连。

人类是一体的,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同样的渴望。

一个人只考虑自己的愿望而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时,残酷就出现了。

只有超越一己之私的大爱才能把全人类团结为一家,才能在苦难中带来无限的希望与温暖。

胸怀人道主义精神的何克为素不相识的孩子们奉献出了自己的心血乃至生命

他成为孩子们喜欢和信赖的人。

他成了四个孩子的父亲,也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

孩子们的眼里,他似严父,但又不严厉;如母亲,但比母亲更亲切。

他在战乱之中建起了一所学校,因日军的侵略,他又克服重重困难把学校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以让六十多个苦孩子能有个安全的栖身之所。

他亲自教授孩子们英语,教会孩子们新的生活方式。

学校遇到生存危机的时候,他亲自外出赊钱找物……他有一颗爱孩子、重感情的心,可惜最后却因破伤风没能及时治疗而身故。

何克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超越种族与国界的大爱,这种爱在所有的日子里都能照亮我们的心灵。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赵陆燕 看完何克的事迹后,我心底有一种深深的感动慢慢荡漾开来,这种感动来自何克身上所闪现的一种人性的光辉,来自于他为处于战乱年代的孩子们所做的一切。

他所做的一切,无不渗透着他对处于苦难中的人们的爱。

这种爱超越了国界,超越了血缘关系。

何克将它以实际行动体现出来,传播开去。

这种爱不惊天动地,但却感人肺腑。

他以这种爱衍生的坚忍来承受一切,以怜悯来包容一切,他也用智慧来改变一切。

他给孩子们带来光明与温暖、健康与欢乐。

他想方设法让孩子们的生计能够维持,让孩子们的灵魂苏醒过来。

爱,促使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战乱中孩子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登瀛小学教师 姜传奇 作为一名记者,何克搁浅周游世界的计划,不顾危险地穿梭在战火纷飞的中国,关注着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作为一名老师,他放弃国内舒适的生活,守护着六十多个孤苦无依的中国孩子,帮助其捍卫尊严。

他教会孩子们歌曲,给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愈合着战争给孩子们心灵留下的创伤。

可以说,在那场暗无天日的战争浩劫中,他为孩子们的成长开辟了一方世外桃源。

出于安全的考虑,当他毅然决然地带领孩子们路途迢迢地迁校山丹时,作为一名校长,他为孩子们建起的不仅仅是一座学校,而是给苦难的大时代背景下的孩子们搭起了一座守望光明的圣殿!   浙江衢州巨化中学教师 蒋红玲 何克是善良的。

没有善念,他不可能抛弃优越的物质生活来到满目疮痍的中国,更不可能留在中国

他对处于战乱年代的中国人的一份同情使他觉得留在中国的意义更大。

如果说对处于危难中的中国人的同情是何克本性的流露,随着对中国尤其是对中国儿童近况的进一步了解,这种同情已经上升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他意识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他的行为也更有意义。

他在家书中写道:“把自己的一生能和这些孩子联系在一起是很有意义的事。

”这一份善良使他作出了跨越国界的选择。

逆境中的何克在苦难的岁月中煅炼得更加成熟。

他的爱温暖了六十多位生理上受摧残、心理扭曲的孩子们。

他的行动感染着周围的人们,使他们坚信,生活是艰苦的,但并不是灰色的,希望就在前方!   甘肃省嘉峪关市实验中学教师 李玉茹 何克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奉献给了中国教育,在他临死前,也希望把自己所有的一切留给学校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爱啊?就像任立之(何克中国朋友)说的,他是一个“好人”;就像孩子们说的,他是一个“完美的人”。

他用最质朴无华的爱爱着身边的每一个中国人。

他的爱不求任何回报,不带丝毫的功利色彩。

他用生命在向我们述说:爱是维持人类走下去的最大希望和意义。

心中有爱,便有所作为。

也许他尚不是一个信仰爱可以照亮世界的理想主义者,但至少他平等温柔地看待每一个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他的爱,如一道光芒,让我们一个人都能够切身感受到温暖。

我们应该像何克那样,用大爱书写绚丽的生命,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      (二)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浙江衢州巨化中学教师 蒋红玲 何克无疑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他身体力行,为人表率。

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动感染着学生

何克的行为再平凡不过了,逆境中为了解决学生的温饱问题而苦苦恳求于人;为了学生的健康,一次又一次地给学生讲解形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繁锁细节,然而何克用他大山般的爱,为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们擎起一片蓝天。

战争摧残下的孩子并不可怜、孤单,虽无父无母,但何克传递给他们的温暖、光明足以温暖、照亮他们的人生路。

孩子们又是幸福的,因他们和何克在一起,即使他最后离开了,可孩子们会永远记得他。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赵陆燕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爱。

进行爱的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要融入深厚的情感,通过鲜活的事例。

何克的事迹无疑对我们进行爱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何克用他的爱心和生命拯救了处于战乱中的孩子,给他们生存的希望,使他们从弱小变得坚强。

他所拯救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生命,还是孩子们的心灵。

何克自己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是跨越国界和血缘的爱。

爱只有超越国界、种族、政治等因素,才能够真正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语言。

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教育者首先要以身作则,要从小事做起。

而且,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应齐心合力,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全人类的情感。

江苏省淮安市复兴中学教师 刘党桦 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制度有系统的。

可惜到了现在,这些系统制度牢牢地被应试教育所霸占。

变化也只是从外在形式上走马灯似地变更迎合,而于教育生命的灵魂――爱的教育,却少有人顾及。

即使有,也只是应差了事,或者是片面而狭隘的,很多的时候是带着功利色彩的。

何克用他的每一个细节给我们在爱的教育上以新的启示: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人类、对生命、对自然的爱。

而今天我们教育却忽略了这种爱的教育,分数成为对学生评判的唯一标准。

这不能不说是当今教育的可悲之处。

一个不能将大爱传承的民族,是没有发展后劲的民族。

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拒绝过大爱

因此我们呼吁,现今的教育必须抗拒功利的目的,让教育来传承大爱

教育不能没有爱,教育必须言爱,只有将爱的教育进行到底,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为爱而献出生命的“何克们”。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傅岩 作为教师何克的师德意识有着高度的自觉性。

何克一个有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讲良心的好人。

正是有了一颗金子般的良心,才使何克中国的抗战事业和劳苦大众,特别是贫苦的孩子有一种高度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他把对中国的帮助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尽自己所能去履行这一责任。

何克的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反映在对教师道德的认识上,表现为强烈的道德责任心;反映在道德情感上,对学生充满着真挚的感情和热爱,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其所能给学生提供帮助;反映在道德信念上,自觉地进行自我命令、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

何克的师德行为具有典范性。

对待学生,他似严父,但又不严厉;如母亲,但比母亲更亲切。

他的文化修养、行为作风和处世方法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任何高明的教育方法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给予学生的典范影响是深入学生性格的真正的教育

何克的师德影响具有深广性。

“他的一生和工作,将使原来寸草不生的地方变得芳草如茵。

”他的师德表现不仅深刻地作用于他的学生,不仅感召了六千多名志愿来华的英国青年,而且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们向他致敬,向他学习……   湖南省资兴市立中学教师 何泗忠 由于从事高三教学,我的心专注于学生的分数、成绩,连做梦都是想着学生的分数、成绩。

我认为只要把学生的分数、成绩提上去了,就是一个教师

当我阅读了有关何克的故事后,不禁潸然泪下。

我的这颗筋疲力尽的心好久都没有这样感动过了。

我为何克这样一个“完美的人”的精神而感动,为他即使在孤苦无告的处境中,仍然能以上苍一般伟岸的师者尊严来释放其对教学及学生的忘我大爱而感动,为他坚定执著、为追求人类可能接近的最高教育理想顽强奋斗的英雄本色而流泪。

我是湖南省级优秀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但在何克面前,我感到自己无比渺小!我感到自己距离一个教师是多么遥远。

我要跟何克学当老师,向何克学习,充实、丰富、更新自我,重新精心装扮师魂。

第一,跟何克学当老师,做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何克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他深受学生爱戴,学生把他的祭日定为一个节日。

每到这天,学生们便坐在他的墓前给他唱歌……何克为什么能赢得学生的爱戴?是他在学生身上倾注了无私的爱。

他爱生如子,为学生抓虱子,洗澡,买衣服;他收养中国孩子,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

老师把学生放在胸中,学生把老师装在心里。

何克死后,孩子们“拼命扒着坟头的黄土,想把何克给挖出来”。

何克学生的爱毫无功利目的。

一个异族青年抛弃自己在国内的优越生活,与中国孩子同呼吸,共命运。

生命的弥留之际,他让人写遗书,把自己全部遗物中能用的留给师生,没用的一律拍卖,以缓和学校经济困难的状况。

这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这种大爱究竟由哪些人性力量构成,又曾化出多少教学行为,便成了“跟何克学当老师”时最为紧要的问题。

第二,跟何克学当老师,做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何克来到战乱中的上海,看到那些悲苦凄惨的景象时感到十分震惊,他“决定在中国逗留一些日子,实地了解中国人民和他们面临的问题”。

何克悲天悯人,关注人类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可是,我们现在的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的分数,把“育人”变成了“考分”,把“没有文化的人”变成了“有知识但缺乏主体精神的人”,使学生生命成长失去了和谐的状态,使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国家的未来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协调。

教师没有一种对学生的终极关怀,没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第三,跟何克学当老师,做一个坚韧、刚强,不向困难低头的教师

何克担任培黎工艺学校校长时,治校有方,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经费来源不稳定,物价月月猛涨,为此何克常常骑一辆破自行车往返于双石铺和宝鸡县城之间,他得去苦苦恳求、苦苦争取”。

在战乱年代,办好一所学校,困难重重,何克从未向困难低头。

他与师生一起“烧石灰、搬砖头、运石料”。

他要把学校“发展成为一所为普通人开办的大学,从根本上为新社会增添力量”。

事过境迁,今天我们的办学条件比何克所处的时代不知要强多少倍,我们个人的处境,至少比何克中国的日子要安逸。

我们有的,何克没有。

然而,何克有的,我们有吗?我经常听到不少教师埋怨:我的待遇为什么总是这样低?他们希望到条件最好的学校去工作。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想说,所有的环境都可能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

我们要像何克一样,做一个坚韧、刚强,不向困难低头的教师,要以一颗勇敢的心面对世间变化无常的一切,包括死亡。

(三)在历史和记忆之间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登瀛小学教师 姜传奇 为了让学生铭记“南京大屠杀”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试图用图片展的活动承载我们教育想法。

在周而复始、一成不变的方式中,我们疑惑地发觉学生们最初的震惊悲愤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漠然。

真实的历史不能成为过眼云烟,而记住历史并不意味着要让孩子们心怀仇恨,我们希冀的是以史为鉴,让和平的愿望如同一颗种子破土萌芽在每个人心中。

我们期待的是明志知进,把爱国的一份热忱升华成为为祖国繁荣而做的点滴行动。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多么希望能从那段凄惨苍凉的历史尘埃中挖掘出一些关于人性的温暖的东西,那么何克这份超越了疆土、超越了血缘的人间大爱,无疑可让孩子们从另一个视角记住那段历史。

何克的爱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这块苦难的土地上滋荣出人性的悲悯和善良,这样一份情感的影响必将源远流长。

今天,当我们何克的爱作为切入点回顾那段历史的时候,深受感动的我们在记住那段历史的同时,心怀的是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的同情和远离战争、捍卫和平的强烈愿望。

这一切皆爱使然。

甘肃省嘉峪关市实验中学教师 李玉茹 15年前我曾经去过一次山丹。

在艾黎与何克陵园,第一次知道曾经有一个何克的英国人。

当时,何克的事迹震撼了我的心灵。

可是在15年后的今天,我对他的记忆却早已荡然无存了。

当再度看见这个名字,再一次重读他的事迹时,我才发现,时间的流逝可以冲刷一切记忆,包括曾经刻骨铭心的感动,为此,我感到汗颜。

追求金钱和名利,追求享受和奢华,使我们早已经忘记了历史,忘记了我们的民族曾经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许许多多的知名的、不知名的烈士们用鲜血才换来了今天的辉煌和平安。

我们应该居安思危,铭记历史,铭记那些为我们解放事业做出过贡献的人们,尤其是像何克这样的国际友人。

此外,我在班上就何克的事迹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

调查结果令人痛心,知道何克其人其事的学生人数竟然是零。

我真的无言。

长期以来,我们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学生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并没有挖掘活生生的事例,尤其是像何克这样感人至深的事例。

我们在新教材改革的时候,为什么不选一些这样的故事呢?历史教科书里也应该把这段历史写进去。

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与国际友人的支持和帮助息息相关的。

我们怎能忘记他们呢?十三亿中国人民应该铭记像何克这样的国际友人,在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去祭拜他们。

编后语:电影《黄石的孩子》由中国、德国、澳大利亚三国合拍。

剧本出自于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詹姆斯•迈克马努斯的《苦海》。

他是在何克逝世39年后的1984年发现了这段早已被大多数人遗忘的历史。

今天,在策划这组稿子时,我们就“您知道何克吗”询问了许多人,表示“知道”的人寥寥无几。

何克为什么会被大多数人遗忘?有人士分析其中原因:有可能是当时缺乏有效的记载;有可能是当地政府没有足够重视这个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发掘;有可能是缺乏足够的媒体宣传;有可能是在这个市场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功利性目的动机掩蔽了对中国历史上一些有价值问题的探讨;有可能是中国人人性中存在的狭隘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性让我们忽略或遗忘了这段历史,我们都不应视其为理所当然。

人们只有对爱、善等人类美好的品质怀有珍惜之心和感念之情,才有可能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并促成更多的人成为二战中的辛德勒、拉贝、魏特琳和“何克们”。

何克何以能爱?人们何以会忘?我们该做什么?或许不是多余的提问。

(附:在这组稿子即将刊出之时,我们收到了何泗忠老师的来信,他表示:“新学期来了,我已决定做几次讲座,在师生中宣传何克,让全校师生在何克精神的鼓舞下,努力学习和工作!”此时,我们有了一丝欣慰之感。

何老师举办讲座和我们策划这组稿子的效果如何,我们都不得而知,但对于目前大多数人的健忘或淡漠,我认为,作为教师的何老师和作为宣传媒体的我们,都应该这样做,也有义务这样做。

)      责任编辑/吴晓燕。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