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处方防治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

【关键词】 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处方;评价体。

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的适应性、改善冠状动脉和心脑器官的供血能力和弹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提高人体心脑血管的调节能力等。因此,运动处方是心脏康复综合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和重新获得生活、工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 运动处方的概述。

处方”在医学上是指医生给病人开的药方,它包括药物的名称、剂量、用药的次数、药量和时间〔1〕。用于防治疾病的“运动处方”亦是如此,它所规定的运动种类、强度、次数和时间正是构成处方的主要要素。

1.1 运动处方的概念。

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使用了“运动处方”术语,从而在国际上得以确认。运动处方的完整概念可概括为: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实验及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结合运动爱好和生活环境条件等个体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数、时间及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便有计划地经常性锻炼、达到健身的目的,即为运动处方〔2〕。

1.2 运动处方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随着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运动处方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合理的运动处方不仅可以有效地对健身运动进行控制,还可以将健身者的身体状况及时地反馈,有助于及时调整健身计划,推动全民健身的开展〔3〕。

1.3 运动处方应用的影响因素及面临的问题。

结合我国运动处方的研究现状,我国运动处方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我国尚缺乏大样本、大规模、多指标、长时间跟踪、多学科之间协作的研究;运动处方的个性化研究比较薄弱,各种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的运动处方研究需要进一步精确化、科学化,特殊人群的运动处方研究还不够;在坚持健康评价和体能测试方法可行性、系统性的同时,还需实现简洁化;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处方的教学工作、市区与运动处方的推广工作亟待加强,应用型专业人才欠缺。

1.3.1 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运动处方的研究较重视生物学局部和微观的实验性研究,而缺乏宏观整体发展方向的研究〔4〕。由于运动处方的理论研究、理论体系的形成、理论指导实践都相对地滞后,没有为人们及时提供人体科学化的锻炼程序的理论依据,导致人们对运动处方的概念理解偏差,其解决运动实践中关键问题的作用难以体现。

1.3.2 应用型专业人才缺乏。

发达国家有较为专业的指导者,他们能根据严格的临床医学检查结果开出包括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运动处方,如出现问题,专业指导者也有法律依据。但是在国内,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依据,专业指导者很少直接开出运动处方,而是以建议和口嘱的形式向患者提出〔5〕。这一方面大大削弱了运动处方的作用,使病人完全依赖药物,加大病人的经济负担,降低了运动康复在全民健身、康复保健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老年性心血管病患者运动处方在指导过程中,缺乏有责任心的指导和应付。目前,国内虽已开设许多健身场馆,但普遍存在缺乏健身指导、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的相对落后状况,这也是制约运动处方防治老年性心血管疾病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制定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运动处方的程序。

健身运动处方是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而采用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体育锻炼方法。运动强度、时间和频率是制定和实施运动处方的关键因素,对于获得最优化的健身效果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6〕。在制定健身运动处方时,第一,要了解锻炼者的基本状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参加锻炼情况等,对其健康状况做出判断,这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要对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了解他们的身体患病情况,以及有无禁忌证,并对心肺功能或运动器官的功能进行检查〔7〕;第二,在实施运动处方前,要对参与运动处方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运动负荷与体能做出测定。运动负荷的测定是对其身体承受运动负荷的监测和评价。通常采用心率、最大吸氧量等相关机能指标,依此来判断科学锻炼处方负荷指标,体能测定主要是对运动处方参与的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身体素质进行鉴定〔8〕;第三,根据对患者体质测定的结果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则,为参与者提供包括锻炼内容、强度、时间等在内的锻炼方案〔9〕。贯彻实施时应该注意的是,对于锻炼强度、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及锻炼次数要严格控制,使运动处方规范化;第四,对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再测试分析,即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之后,对参与者的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进行再测试分析,以检验该运动处方是否有效,以测试的数据与实施处方前的数据作比较分析,以便找出差距;第五,运动处方应反复修改、优化,使之日臻完善;最后,为使运动处方参与者的各项身体素质得以全面发展,还要把各单项运动处方综合起来使用并不断优化。

3 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处方内容和要求。

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处方的内容包括运动方式、应达到的适宜负荷强度、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每周运动的次数和注意事项等。

3.1 运动方式。

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运动锻炼时,要结合自身的生理特点、疾病病症、锻炼目的以及个人的兴趣等因素来选择运动项目,而且尽量选择可以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避免需要强肌力的无氧运动,对敏捷性运动也要量力而行。比如适合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运动项目主要有:以改善一般健身或改善心脏及代谢功能为目的,可以选择大步走、慢跑、自行车、爬山、游泳、上下楼梯等运动;为减轻精神和躯体的压力,消除疲劳可选择放松型运动,诸如太极拳、散步、放松性体操、气功和保健按摩等;为针对某些疾病进行专门治疗,则可进行各种医疗体操,如患哮喘、肺气肿等患者可做专门的呼吸运动,胃下垂患者可做腹肌锻炼,肢体骨折后,可做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的锻炼;为强身健体,促进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全面发展,可选择有氧运动的项目进行锻炼,配合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门球、老年健身操、高尔夫球、登楼梯、游泳以及室内跑步机、功率自行车等锻炼。使整个机体各部分均按“用进废退”的规律发展,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10〕。同时也要参照老年性心脑血管患者的自身兴趣和爱好,以便其养成锻炼习惯并长期坚持,达到最佳的健身效果。

3.2 运动负荷强度

运动负荷强度是制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处方中最重要和困难的部分,对运动的效果和安全性有直接的影响。掌握合适的运动强度是制定和执行运动处方的重要内容。以脉搏数作为指标,运动时人体的每分钟脉搏数应达到最大脉搏数(可以用220减去个人的年龄作为预测)的70%~90%,也即运动处方的靶心率,可以认为是进行有氧运动最合适的运动强度。而且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当根据自己的疾病情况,在运动处方实施者和/或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尤其是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运动反应,以确保运动的安全性。

3.3 运动的时间。

运动的时间指每次持续运动的时间。老年人运动是以健身为目的,强度小而时间长的运动处方效果好,根据研究,每次进行20~60 min耐力运动是较适宜的。通常持续时间需与运动强度相协调,如运动强度相对较小,则持续时间就长些,相反,运动强度若偏大,则运动持续时间就可以短些。但是,调整的范围仍然必须在指定的上下限之中。

3.4 运动频率。

原则上,每两天进行一次有氧运动效果较好。以周为作息单位,则每周至少运动3次,因为每周3次的负荷刺激是保持负荷刺激作用的最少频率。譬如在每周的一、三、五或是二、四、六有规律地进行。对老年人来说一般每天最多进行一次负荷的刺激,但并非绝对,尤其是要谨慎因休息不足所引发的过度疲劳及其积累等的运动伤害。

3.5 注意事项。

每次健身运动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和及时的整理活动。通过充分的准备活动,调动神经的兴奋性,降低肌肉的黏滞性,克服内脏的惰性,增加肌组织的协调性,防止骨折、肌肉拉伤等运动性伤害现象。通过及时充分的整理活动,加速机体疲劳的恢复。另外应选择全身性的体育活动,避免某一肢体或器官负荷过重及过分用力的动作。

健身运动还要认真、持之以恒,只有持久规律的锻炼才可使身体结构和功能发生有利的变化,增强体质。另外还要劳逸结合,即运动和休息要安排适当,根据身体反应、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而且健身运动期间要遵守正常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饮食和营养,饮食应当易于消化,以含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低脂肪为主,禁忌烟酒。另外,老年人健身运动中应当注意五戒,即一戒负重练习,二戒憋气动作,三戒急于求成,四戒争强好胜,五戒过分激动〔11〕。

4 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运动处方的评价。

运动处方的评价是处方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反馈控制过程,主要是获取健身活动者完成处方内容后的反馈信息,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注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参与活动者的身体功能情况〔12〕。运动处方的评价也是一个多因素结构的开放系统,主要包括运动处方实施者和参与者两个因素,运动处方参与者包括身体素质、技术的掌握、学习态度、积极性等内容,以及体适能等的相关因素,如密度大小、运动负荷安排、内容选择、组织方法、锻炼效果等综合指标。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