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证分析

摘要: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有利于为实现东北振兴提供资金,技术支持,本文基于城市强度模型对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选址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提出相关对策。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索洛-米德模型 城市强度 区域金融中心      2008年,是《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实施的第一年,规划中提出要努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

这些都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而且投资回收期较长。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对融资机制的形成和充分运作有重要作用,以点带面,以重点区域的金融资源整合为龙头,有重点地推进开发,充分发挥金融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向协调化发展。

▲▲ 一.区域金融中心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索洛-米德模型可以很好得解释区域金融中心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索洛-米德模型表达式为:   G=A △K/K+B△L/L+△T/T   其中,G代表经济增长率,用A和B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K/K为资本的增长率,△L/L为劳动增长率, △T/T代表技术进步。

模型表明经济增长率决定于资本,劳动的增长率和资本,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系数及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技术进步。

在考虑区域金融中心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时,用经过修正的索洛-米德模型表示:   G= α × A △K/K+β × B △L/L+γ×△T/T   其中,α,β,γ分别表示区域金融中心对本区域的资本,劳动增长率,技术进步的增长贡献。

区域金融中心通过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将区域外资本,技术,人才集聚起来,提高资本-产出比率,降低成本,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 二.采用城市强度模型对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证分析   1.城市强度模型的理论内涵与模型构建   城市强度是指区域城市间的联系中,城市外向功能(集聚和辐射)所产生的影响量,是说明城市与外界联系的数量指标。

计算公式为:   F =N×E   式中F为城市强度,N为城市功能效益,为各城市间单位外向量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E为城市外向功能量。

考虑到指标选取的代表性及可能性,选择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的四大城市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作为样本,并选取相对简单的城市从业人员作为功能量的指标。

城市是否具有外向功能量E ,主要取决于其某一部分从业人员区位商,i 城市j 部门从业人员区位商Lqij 为:   ( i = 1 ,2 , …n ; j = 1 ,2 , …m)   式中Gij 为i 城市j 部门从业人员数; Gi 为i 城市从业人员数; Gj 表示全国j部门的从业人数; G为全国总从业人员数. 若Lqij 1 ,则i 城市j 部门存在着外向功能. 因为i 城市的总从业人员中分配给j 部门的比例超过了城市所在区域的分配比例,即i 部门在j 城市中相对于城市所在区域是专业化部门,可以为城市外界区域提供服务. 因此, i 城市j 部门外向功能为:   Eij = Gij — Gi (Gj/ G)(2)   i 城市m 个部门总的外向功能量Ei 为:   i 城市功能效率Ni 用人均从业人员的GDP 表示,即   Ni =GDPi/Gi , (4)   式中GDPi 为i 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   i 城市城市强度Fi 为   Fi = Ni ?Ei = ( GDPi / Gi ) ?Ei = GDPi ?( Ei / Gi ) = GDPi ?Ki (5)   式中Ki 为i 城市外向功能量占总功能量的比例,其实质是单位从业人员所提供的外向功能量,反映了i 城市功能量的外向程度,称之为城市流倾向度。

城市强度的内涵及其计算方法可以看出,一个城市城市强度实质上反映了其集聚与辐射的能力。

因此,可以通过对城市强度的分析与计算,对东北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实证分析。

2.区位商   通过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个城市的7个主要外向服务部门的从业人数进行城市强度分析,计算出主要外向部门区位商,见表(一)。

可以看出,沈阳7个主要外向服务部门中有6个区位商大于1,高于大连,长春,哈尔滨,具有中心地位,集聚和辐射能力相对较强。

沈阳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测业区位商分别达到2.438和1.850,大连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及科学研究,房地产业区位商分别达到1.708和1.643,长春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测业区位商达1.950,东北地区上述行业,相对于全国来说发展态势良好,而金融业等社会经济服务部门的专业化水平都不足,是今后扩大城市强度的突破口。

3.外向功能量与城市强度   根据公式(3) (4) (5) ,对区位商进一步计算,得到东北四大城市城市外向功能量和城市强度,见表(二) .   根据上图,沈阳外向功能量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具有较高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同时,沈阳城市强度也远高于其他城市大连次之,说明沈阳具备建设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实力。

▲▲ 三.构建沈阳区域金融中心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1. 加快证券市场建设   发展专门服务于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板块,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推出创业板市场,推进创业投资,吸引民间投资和外资。

2.大力发展基金和投资银行   由地方财政、企业、金融机构出资,并吸收社会资本加人,设立专门发展基金,如资源开发基金、旅游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其使用主要定位于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

(二) 充分发挥大连沈阳构建金融中心的补充作用   沈阳作为内陆城市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大连的开放正好可以弥补这点不足。

大连可以凭借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发达的海陆交通优势,及现有的期货市场吸引大量外资入驻。

总之,大连在接受沈阳辐射的同时,更应利用自身良好的环境、地缘优势,促进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资源在两市之间的合理集中、转移和配置,全力辅助沈阳建设成一个功能齐全、具有现代化特色的金融中心

(三)降低交易成本   从沈阳金融中心的建设来看,降低金融交易成本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需要高度重视降低显性交易成本问题,尽可能降低金融机构的税收负担,大力改善基础设施。

其次,降低隐性交易成本。

政府需要放松管制;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为此要加强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和信用维护体系,尽快建立信息支持平台,建立完善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向社会提供完备、权威的信用信息服务,加大执法监督和打击逃废债务力度,健全失信处罚和守信奖励制度,维护金融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   [2] 田霖.区域金融成长差异【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0   [3] 郑长德.中国区域金融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6   [4]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2007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   [5]杨德勇.区域产业与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   (责任编辑:刘璐)。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