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达巴克与纽西兰】斯达巴克咖啡

刚打完这个标题,室友恰巧从身边走过,指着屏幕上的“斯达巴克”说:“这应该是斯巴达克吧?”我摇摇头,莞尔一笑:“哪儿跟哪儿呀,斯达巴克,就是星巴克呀!”   说到星巴克,就像是条件反射,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想到咖啡,这种对应关系很多时候反过来也一样成立,可见星巴克这个品牌近几年来早已是深入人心。

记得去年在广州街头买过一份报纸,上面有篇文章将星巴克咖啡与CK内衣、宜家家私、斯沃奇手表等并列为小资的七种武器。

这多少有点“拉郎配”的意味。

而我一直以为,类似此种文章,就好比是探讨爱因斯坦的体重或居里夫人的三围一样,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不过把星巴克小资扯到一起,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不同的地域,小资的分布数量往往有着天渊之别星巴克的分布也是这样,用数学语言表示,两者的关系可以构成一个正比例函数。

譬如我就曾在农村的小店里见过盒装的雀巢和麦斯威尔,却从未在哪个乡镇见过一家星巴克,甚至在内陆的许多大中型城市,也难觅星巴克的踪影。

然而在上海,从淮海路转到徐家汇,只短短二十分钟时间里便接连邂逅了四五家星巴克,看来小资的多寡与城市的发达程度也存在着某些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圈子里一位好友言必以“小资”自居,虽说英语并不是很擅长,但平日说话一定时常夹带几句,以此来标榜她的与众不同。

而且还特别喜欢标新立异,把“罗纳尔多”说成“朗拿度”、把“贝克汉姆”说成“碧咸”那是常有的事。

像“新西兰”这样的词到了她这里,一律改说成“纽西兰”,还颇为理直气壮地向我解释:“要么全部意译,要么全部音译,否则就像洋泾浜一样,不伦不类。

”言谈中,还不断举出“纽约”、“纽卡斯尔”等外国名词来旁证她的观点,说得我连连点头。

时隔多日,我们在网上遇到,我小心翼翼地和她打招呼:“美女,明天有空的话去斯达巴克坐坐如何?”她那边一阵沉默,良久才回复过来:“斯达巴克?是个什么地方?”。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