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化湿法有关问题的初步研究_湿法装柱应注意哪些问题

摘要化湿法形成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众多医所重视。

通与湿病有关主要医古医籍献结合临床实际探讨应用化湿法治疗湿病理论依据及其渊关系并根据湿病3重要病理环节及不兼挟证深入研究化湿法具体运用。

进步揭示化湿法治疗规律今相关课题实验造模、新化湿法创立打下理论基础并有效指导临床提高化湿法临床应用水平。

关键词医治法;化湿法;理论研究。

图分类R 献标识码 编673777(008)00680。

治法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体系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关键性环节对证、方、药具有提纲挈领和逻辑分类重要作用。

它既属医基础理论畴又直接指导临床实践[]。

治法概念应定位根据病证所确立治疗方法上即治法临床辨明证候治疗原则指导下针对病因病机提出治疗方法[]。

湿法是针对湿病证治要以芳香、淡渗或燥湿品等祛除体湿邪治法[3]。

所述化湿法是广义上化湿法凡是祛除体湿邪治法皆属讨论畴。

湿法研究义。

湿病是医临床类常见病、多发病尤其现今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身心压力增饮食无规律等诸多因素导致脾胃受损湿邪生。

湿邪致病广泛性、潜隐性、迁延性、兼挟性使湿病几乎存各系统疾病既有外感病又有伤病。

另外现代病毒性感染、免疫性疾病、分泌疾病等都因机体不程受到湿邪侵或有湿邪患存。

湿病临床表现、治法、方药上虽然有差别却存定共性。

因归纳总结化湿法治疗湿病特、规律对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有重要现实义。

湿法历史沿革。

辨证论治体系治法是病证和方药介化湿法形成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众多医所重视。

因研究化湿法形成与发展对医临床及科研都具有重要传承和促进作用。

秦汉期形成化湿法雏形。

《黄帝》是我国现存医学献早部著作它总结了秦汉以前医疗验对湿病成因、症状及治法都有记如《素问V至真要论》曰“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以淡泄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故而止。

”即世所说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表化湿等治法

《黄帝》还创立了诸如半夏秫米汤、泽泻饮等治湿方剂。

可见《黄帝》化湿法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系实际重要医学著作。

张氏从上下3层次讨论湿病治法、方药即湿上焦宜发表宣散湿阻焦宜健脾化湿湿停下焦宜温肾通阳。

对佐治法也有较详论述因湿浊邪宜佐以芳香化湿;湿性凝滞宜辅以理气化湿;湿性寒凉宜助以温阳化湿。

仲景论化湿其要义《黄帝》而具体运用又灵活多变对世温病学应用化湿法启发很[]。

隋唐期对化湿法补充。

唐代孙思邈有《千金要方》传世有治水气病方9首。

他认水肿日久必兼血瘀利水湿基础上兼用软坚活血法即世活血利水法。

有治风水方、治瘥长方等。

王焘《外台要V卷四V温病及黄疸二十门》对湿邪所致黄疸以利便除湿主要治法并清热化瘀以取效。

《外台要》关痰饮病证治亦体现化湿思想主要治法有温化法、宣散法、通利法、攻逐法、涌吐法五种。

3宋金元期化湿法发展。

这期医学流派蜂起使化湿法理论和临床得到进步发展与补充。

李杲治湿主从张元素脏腑辨证思想从脾胃伤角详细阐述了脾胃损伤气下陷伤久湿等病证创立了升阳除湿治法

朱震亨继承刘河等人学术思想基础上对化湿法有进步认识。

《丹溪心法V湿四》提到“外湿宜表散湿宜淡渗。

若燥湿以羌活胜湿汤、平胃散类……”[5]即表化湿法、淡渗利湿法、苦温燥湿法

治疗上常倡三焦分治理论是湿病三焦论治雏形。

明清以化湿法趋成熟。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V湿证》认治湿热证多不宜利因清利多伤气阳更虚。

治疗阳虚者只宜补阳阳胜则燥阴湿退;治阴虚只宜壮水水行则湿除。

其论述系统精辟纲举目张。

清代叶桂应用化湿法强调疏理气机“先论上焦莫如治肺以肺主身气化也”气机舒畅则水湿不易聚而患。

并重视肺、脾、肾及膀胱气化正常湿病地位主张“分消上下势”即指化湿、行气、通畅三焦使邪有出路。

薛生白《湿热病》论湿热因、证、脉、治清晰透彻而有条理根据湿热病程湿热所部位不分别施治被世称湿热三焦辨证体系创始者。

另外他较重视顾护胃津刻体现养阴扶阳思想创立了养阴逐湿、扶阳祛湿等治法及方剂。

吴鞠通学术思想主要宗叶桂。

其《温病条辨》多有创见使三焦辨证理论臻完善。

创有治湿温初起三仁汤;治暑湿蕴复感外邪新加香薷饮以表散寒、涤暑化湿;治暑湿弥漫三焦三石汤以清暑利湿、宣通三焦;以及加减正气散等治疗湿温方剂皆丰富了化湿法容[6]。

王孟英“以轩岐、仲景叶、薛诸纬”著有《温热纬》认气愆则邪著而病故他突出治疗观是“调其愆使其不愆”。

王氏治湿多从健运枢机着手尤重宣展肺气祛除导致气机壅滞各种邪气。

石寿棠撰《医原》认“天气主燥地气主湿。

”燥湿二气病纲领强调体质因素燥湿化起定作用。

治疗上石氏主张外感湿病以祛邪主宜选择表、清里、通利等法有利防止外感病传变。

雷少逸著有《病论》将湿病分伤湿、湿、暑湿、湿热、寒湿、湿温6类型创立了独特9种化湿法

如伤湿表选择辛散太阳法里用通利州都法;治湿以增损胃苓法;冒湿初期以宣疏表湿法湿热病者亦选通利州都法;而寒湿病选用辛热燥湿法;对湿温者常以清宣温化法。

另有宣透膜原法、宣阳透伏法、祛热宣窍法、润下救津法则根据证候不临证选用。

其他医如陆子贤等皆亦有不少化湿法记。

5近现代化湿法运用与发展。

近代医继承传统医药精髓基础上对化湿法论述从理论到证治探精抉微已臻完善。

陈其昌编《湿证发微》重视气化、渗湿法并衍化出0多化湿方剂拓宽了湿病辨治思路;王彦晖主编《医湿病学》从三焦辨证和脏腑辨证有机结合角阐述了湿病治疗原则;路志正主编《医湿病证治学》对化湿法从祛邪、扶正、祛邪扶正法三方面进行分类论述可谓对化湿法系统总结。

祖国医学对化湿法研究具有悠久历史可以说起秦汉发展宋、金、元成熟明清创新现代。

深入研究化湿法各历史阶段下应用有助我们继承传统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恰当运用化湿法

3临床常用化湿法

肺、脾、肾是湿病3重要病理环节张景岳《景岳全V肿胀》亦有“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病。

盖水至阴故其肾;水化气故其标肺;水惟畏土故其制脾”[7]。

再根据这3环节及不致病途径导致兼挟证不制定具体化湿法概述如下。

3根据湿病肺 脾 肾3病理环节有以下3种化湿法

3宣肺化湿法《素问V汤液醪醴论》说“开鬼门洁净府”即“提壶揭盖”法旨调理上焦气机通宣通肺气开通津液运化头使全身气机和水液运行上下通畅。

宣肺法适用不病位各型湿病

常用方剂有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

湿气弥漫无形质宜用体轻而味辛淡药物如杏仁、茯苓、藿香等。

其杏仁清开肺气作用平稳常用。

3健脾化湿法健脾化湿法适用脾虚阳不运水湿停证。

症见胸胁胀满目眩短气兼见面色萎黄肢倦乏力纳差便溏脉细弱。

赵献可《医贯V湿论》云“夫脾者五脏至阴其性恶湿。

今湿气客脾故不能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虚莫能制故濡泄法当除湿利便也”[8]。

脾属湿土喜燥恶湿今脾虚失运土不制水而生湿湿性黏滞阻遏气机影响膀胱气化则便不利;湿性下趋肠道则便反快[9]。

常用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

代表方剂是防己黄芪汤。

33温肾化湿法因肾阳虚衰命门火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常阳虚水泛水肿便不利心悸等。

以温肾阳药和化湿药合用以加强肾温煦运化功能命门火旺则体水湿易排出。

常用温肾化湿药有肉桂、附子、细辛、补骨脂、泽泻、茯苓等。

代表方有济生肾气丸、真武汤等。

3根据兼挟证不有以下种化湿法

3表化湿法是通表发汗以祛除肌表湿邪治法

《金匮要略V痉湿�病脉证并治》云“湿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宜慎不可以火攻”[8]。

法适用湿邪表症见发热恶寒身重头重如裹倦怠口不渴舌苔薄白滑腻脉浮而缓或濡。

方用麻黄加术汤、羌活胜湿汤、麻杏苡甘汤等。

3芳香化湿法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V卷二V治伤寒》。

芳香化湿药具有祛除秽恶湿邪、宣通气机、醒脾化浊功能。

用外感风寒或伤湿滞使湿浊阻脾湿困见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腹泻。

常用藿香正气散等。

33苦温燥湿法由饮食不调或食生冷导致湿困脾胃阻遏气机脾阳不运而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渴不多饮舌苔白腻等。

《素问V至真要论》曰“湿淫治以苦热……湿上甚而热治以苦热佐以甘辛以汗故而止。

”多以苍术、半夏、厚朴、陈皮等辛开苦降燥化湿邪调理脾胃使升降平衡。

但燥易伤阴阴虚者慎用。

方如平胃散。

3理气化湿法适用水湿盛、痰浊停阻滞气机或肝气郁滞失宣化者。

症见胸脘痞闷腹部胀满不思饮食四肢困重苔滑腻。

《傅青主女科V带下》用法治疗肝郁湿热所致青带指出“倘仅以利湿清热治青带而置肝气不问安有止带日哉”[0]故用加味逍遥散疏利肝郁清肝利湿。

著名新安医王乐�老先生认水液代谢要肝气调达否则气郁则水停痰聚所以治水盛痰停理气化湿。

35活血化湿法孙思邈[]认水肿日久必兼血瘀指出“病或下利妇人产饮水不即消三焦漏便不利仍相结渐渐生聚遂流诸络故也”。

“血不利则水”治法上倡用活血利水活血兼以祛湿湿更助化瘀使血行则气行气行则湿化。

如治风水肿方[]茯苓、白术、半夏、生姜、防己、麻黄、猪苓、戟、冬葵子、鳖甲等。

36清热化湿法《医方集》云“发黄者湿热甚也非寒不能彻其热。

”清热化湿法主要用湿从热化、湿热盛及湿热下所致证。

症见发热胸脘痞闷口渴不欲饮心烦闷便溏色黄便短赤甚或身面目俱黄苔黄滑腻脉滑数。

方用王氏连朴饮、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

37淡渗利湿法是用淡渗品以利尿渗湿使湿从便出。

《三因极病证方论》曰“治湿不利便非其治也。

”法适用水湿壅盛所致水肿、癃闭等。

湿阴邪水通利便可使湿邪外泄。

常用药物有茯苓、桂枝、泽泻等。

方选五苓散调畅膀胱气化利水渗湿。

38毒化湿法外感毒邪、湿热久郁皆可蕴结成毒因湿蕴成毒是湿温发生重要病机[3]叶天士所创甘露消毒丹是运用毒化湿法治湿温疫代表方。

湿热酿毒郁蒸三焦或风湿夹毒郁肌腠证见便混浊短赤作痛或带下腥臭阴户痒痛等。

常用苦寒燥湿和清热毒药口配合煎汤外洗。

39升阳湿法升阳湿法是以升阳药与健脾益气药相结合治疗脾虚湿邪下方法。

症见便日三四次溏泄腹鸣便黄等。

《脾胃论》认下者引而竭脾胃久虚清阳不升用升阳风药即差[3]。

常用药如柴胡、升麻、黄芪、陈皮、甘草等。

方用升阳汤等。

30温阳化湿法温阳化湿法是用辛温或甘温药物通温振阳气治疗湿病方法。

主要用脾阳不足虚寒生而寒湿盛证。

《金匮要略V痉湿�病脉证并治》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疼烦不能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若便坚便利者桂加白术汤主。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则痛剧汗出短气便不利恶风不欲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

”其病机是风湿外加真阳不足津液亏乏肢体筋脉失煦濡。

治宜温补脾气振奋阳祛散寒湿。

代表方剂有《金匮要略》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3益气化湿法脾属湿土喜燥恶湿。

如脾失健运气不化湿又伤阳气而见四肢困倦脘腹痞胀眩晕心烦便黄可用法。

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等。

可选方清暑益气汤脾虚泄泻用参苓白术散、脾虚带下完带汤也都是益气健脾化湿常用方剂。

3养阴化湿法外感或伤所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停滞而治湿药易伤阴使水热结或遇湿热所伤湿邪祛而热盛伤阴见便不利渴欲饮水饥不欲食舌质红绛脉细数等阴虚夹湿证等可清热护阴辅以淡渗、微苦品化湿不耗津。

方如猪苓汤。

湿邪易发生化可致热、瘀、郁、痰、痹、痛、痿、眩等兼挟证治疗不容忽视。

治疗抓住主症依据具体病证综合运用多种化湿法增强疗效。

湿法治疗湿病特色。

运用化湿法治疗湿病其特色主要表现()湿病病种广泛涉及、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使得化湿法应用围甚广。

()湿邪可侵犯人体各部器官引起多系统疾病所以只要有湿证存皆可考虑选用合适化湿法

(3)舌苔对湿病辨证具有较重要作用。

苔质润、燥、腻、厚苔色白、黄都提示了某种证型。

()许多与湿有关疑难杂证、慢性病、令病等通医准确辨证论治往往可以迎刃而。

5应用化湿法治疗湿病规律。

临床上运用化湿法治疗疾病也是有规律可循()辨证根据各脏腑不生理、病理特区别施治。

如肺主身气气化则湿亦化所以湿阻上焦宜宣肺化湿。

()湿与外湿常相影响患治疗上应化湿祛外湿。

(3)湿病辨证要抓主症。

湿病兼挟证甚多吴鞠通以其切身体会言“盖土杂气寄旺四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错综变化不可枚举。

”要善错综复杂症状抓住主症使湿邪蕴其他症状渐次明了。

()多种化湿法结合运用。

湿邪患常与风、寒、热等相合病辨证基础上因证施治使治湿与祛风、散寒、清热等法有机结合灵活配伍用药多能获佳效。

(5)湿病初愈往往余邪尽其既用药又谨慎饮食应进清淡稀粥类。

若有忽视极易使病情反复。

6化湿法临床应用前景。

() 研究化湿法终目是了提高临床疗效因化湿法研究应与临床紧密结合。

这程要广即多种化湿法研究及综合运用;更重要是深即如何恰到处运用每种化湿法以获理想疗效。

() 强化临床研究分量病种收集。

对各种化湿法罗列不是献堆砌而是要从理论上进行阐述。

总结治疗方法探讨治疗特色揭示化湿法治疗规律将有利医治法理论提高和完善。

(3) 以唯物辩证法指导系统对古今有关化湿法献加以整理、学习广泛研究各种化湿法临床运用围和特然从众多病例观察进步验证和发展化湿法容。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扬医优势和特色使化湿法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变革与升华。

这些都是医化湿法研究工作关键所也是提高和发展医化湿法正确途径。

我们必须重视并发展它才能将医化湿法提高到新水平从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新贡献。

参考献。

[]邱德,张荣川医治法十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98。

[]谢鸣治法概念、涵及义[]国医药学报,00,7(3)37。

[3]南京医学院温病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97867。

[]俞毛《金匮要略》治湿八法探微[]医函授通讯,997,6(5)3。

[5]元V朱震亨丹溪医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99357。

[6]彭胜权温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00839。

[7]明V张景岳景岳全[]北京国医药出版社,99956。

[8]何清湖历代医学名著全[]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心,99608。

[9]王恒照,刘旺国《金匮要略》湿证辨治研讨[]甘肃医学院学报,00,8()。

[0]清V傅山傅青主女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005。

[]李恩庆《千金要方》治疗水气病组方用药规律[]陕西医,005,6()375。

[]苏奎国毒化湿法治疗湿温气分证实验研究[]华实用西医杂志,00,(7)77。

[3]陈宁浅析东垣升阳除湿六法[]医药研究,99,389 相关热词 湿法医研究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