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珠三角产业集群

一、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根据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产业集群作为融合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载体,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日趋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产业集群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及广州为主体,形成了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 000亿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在珠江西岸,以佛山、中山、江门、珠海为主体,形成了电器机械产业集群,经济规模达1000多亿元。

珠三角地区404个建制镇,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

产业集群以专业镇为依托,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产业

例如,佛山南海区南庄镇是全国最大的建陶生产基地;顺德区容桂等镇已成为大型的电器机械生产基地,乐从、龙江的家具行业也日益壮大成型。

中山市的古镇有灯饰企业近2500家,民用灯饰销量占全国60%上,是世界四大灯饰专业市场之一。

东莞市,虎门镇的服装产业集群名扬国内外。

虎门现有上规模的服装生产企业600余家,年产服装6250万件,已经建成18个服装市场,4个专业布料市场,销售金额达到100多亿元,出口创汇4亿美元,成为我国四大服装基地之一。

东莞佛山、中山等地,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相当于当地GDP的40%以上;在顺德、东莞、中山等地,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乡镇经济的贡献在70%以上。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珠三角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对珠三角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面临着优化升级的挑战和环境资源等诸多问题的制约。

环境压力增大、土地资源枯竭、能源紧缺等矛盾日益突出。

珠三角地区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环境污染负荷最重的区域,水环境污染又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珠三角工业化程度较高,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大。

2002年珠江三角洲水量仅占珠江流域的6.67%,但珠三角废水排放量达34.1亿吨,占全省的69.7%;城市生活废水排放量24.1亿吨,占全省70%,广州、东莞、深圳三市污水排放量占全省的46.9%,污水排放过于集中,城市附近水体,特别是内河受到严重污染

由于珠三角城市密集,城市间的距离极小,污染源大量集中,导致大气污染严重。

据广东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近年珠三角城市空气质量虽然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珠三角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降尘的浓度均明显高于粤东、粤西和粤北,2000年全省空气污染较重的10个地级市有7个在珠三角

由于集中了全省70%的火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致酸雨物质排放量巨大,珠三角已经形成以广州、佛山为中心的酸雨高发地带,酸雨频率平均达53%,并成为全球三大酸雨区域之一。

珠三角很多地方聚集的大量小型电镀厂、造纸厂、皮革厂的“三废”没有经过规范的处理就直接排放,污染了当地的土壤。

2005年国家环保局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珠三角部分城市采样点中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

除此之外,还有农药残留物污染、硝酸盐、亚硝酸盐、有机物污染污染因素。

另外,珠三角的土地和能源资源也构成了发展瓶颈。

珠三角土地面积仅有4.17万平方公里,目前可供开发的土地相当有限,可谓寸土寸金。

2005年,珠三角每平方公里承载的GDP达到433l万元,是全省(1248万元)的3.5倍。

深圳、东莞佛山城市已基本没有土地可供大规模开发。

珠三角能源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保障能力不足。

2004年以来,珠三角已多次出现全年性电力负荷和电量双缺、煤炭和油品库存量远低于维持正常生产的安全警戒线等情况。

近年来,由于环境、土地、资源、能源和人才等条件的约束,珠三角地区有的产业集群发展已呈相对下滑态势。

比如佛山南海罗村制革业久负盛名,皮革生产贸易历史已有一百多年。

罗村原来拥有皮革生产企业70多家,每年产值超过4亿元,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但皮革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和废气对水及空气的污染十分严重。

根据国家和广东省对环保的要求和行业的长远发展罗村皮革企业加大了对污水处理设备的投资使用,对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采取了强行关、停、并、转措施。

但由于大部分的皮革企业生产规模较小,难以承担高额的环保设备的成本,只能面临搬迁、关闭、转行生产其他产品的选择。

经过一番治理后,罗村生存下来的制革企业目前不到20家。

曾经风靡全球的罗村皮革业举步维艰,失去了昔目的辉煌。

造成这种局面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珠三角现有的产业集群基本以劳动力密集、耗能耗材、技术含量较低、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为主。

其次,对产业集群规划引导不够。

由于产业集群大多是自发集聚和发展起来,在产业规划、产业链配套方面规划严重不足,造成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集群内部企业多数停留在加工生产环节,在价格等方面的恶性竞争比较严重,产业配套不力,制约了集群优势的发挥。

不少集群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滞后,道路、通讯、排水、排污等设施不配套,严重影响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珠三角产业集群中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

据对珠三角51个主要工业产业集群企业抽样调查,产业集群中的小型企业占90%以上。

这些企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配套不完善、环保意识和保障差等问题。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