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技巧四大要点【师生有效沟通的师因性障碍分析与对策】

沟通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传递过程,而信息则是接收者理解信息

[1]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指教师学生达成彼此的理解与认同,实现预定教育目标的沟通

遗憾的是,师生之间的沟通经常受到“噪音”的干扰,“噪音”主要指妨碍沟通的任何相关因素,在信息的发送者方面、在信息传递中、或是在信息接收者方面都有可能产生。

[2]可见,影响教师学生有效沟通的障碍可能来源于教师方面、沟通媒介方面,也有可能产生于学生方面。

由于教师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中起到关键作用,[3]因此,师生沟通一旦受阻,教师理应承担主要责任。

鉴于此,本文从教师方面分析师生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师因性障碍),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了改善师生沟通的对策。

一、师生有效沟通师因性障碍分析      1.认知偏见与角色固着   教师学生的认知偏见与教师自身的角色固着是师因性障碍产生的关键。

众所周知,学校存在很多文化底子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一些教师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所有学生,在和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中容易受到一些偏见的影响。

这些认知偏见主要有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

它们往往使教师放大学生的缺点,在和学生沟通中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学生的尊严,从而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教师“抱怨”学生难教难管,学生指责教师偏见武断,师生之间缺少了相互信任与理解的土壤,沟通效果可想而知。

固守一个角色,不能根据生活现实的需要进行恰如其分的角色心理的转换就表现为角色固着。

教师角色固着倾向成为造成师生沟通障碍的又一大因素。

教师在和学生的交往与沟通中应该扮演着多种角色,如果不分场合总是以“老师”自居,不会转换角色,往往会使学生反感,师生之间的沟通必定受阻。

2.语义曲解与表达不当   教师学生的语义曲解与自身说话的表达不当是师因性障碍产生的基础。

一些学生由于能力所限,在和老师的交流中可能词不达意,这就需要老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说话的含义,不要想当然,更不能有意曲解学生的意思,并借以讽刺学生

师生沟通中,如果学生的想法不被老师理解与接受,老师将会被学生拒之“心”外。

一些学生本来认识能力就不高,再加上敏感、自尊心强等特点,教师和他们交流沟通时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用词的妥帖与简练,不要给学生造成误解。

误解是消解或降低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人际误解导致的师生关系恶化是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之一。

[4]现实中一些教师脱口而出的语言已经严重影响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导致了师生之间误会与冲突不断产生。

3.技能缺乏与个性不良   教师学生沟通技能的缺乏与教师不良的个性是师因性障碍产生的根本。

师生沟通是一门学问,存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沟通技能。

沟通技能的缺乏往往成为制约师生进一步沟通的瓶颈。

比如有些教师不能用语言和学生友好沟通,不能充分发挥“说”和“听”的技艺;不能巧用非语言沟通,使声音、表情、体态、距离都能准确地传递有关信息

师生沟通是在师生双方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的个性对师生沟通的影响有重要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高尚的师德,二是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艺,三是良好的个性。

其中,教师的个性特点是受学生喜欢的重要因素。

[5]现实中,师生沟通的障碍正是因为部分教师缺乏大度、乐观、平易亲和、幽默风趣的个性品质。

二、师因性障碍消除的对策      1.简易编码――方便理解   沟通要以发送者和接收者双方都能理解的方式进行编码。

所谓编码指信息的发出者将要传输的信息编辑成一定符号,如语言、文字、图形、动作等,编码就是信息发出者将他要发出的抽象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可感知的、公允的符号,使之便于传递

因此,教师在和学生沟通时,不要故弄玄虚,要用朴实的语言、简单的动作传达思想和看法,让学生轻易地就能准确地理解与判断。

只有当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信息所含符号的意思有着相同的,或者至少类似的理解时,准确的沟通才会产生。

教师有时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滤波对抗技术,保障信息、去伪存真。

具体做法是重复传递滤波、多渠道传播滤波、反馈滤波,以及阻抗滤波

[6]   2.考虑兴趣――尊重学生   沟通是一种信息传递与交换的过程,教师发出的信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进一步沟通的积极性。

通过沟通,在充分尊重与接纳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回失落的自信。

沟通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重要性,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就是尊重学生的权利、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3.真诚评价――及时反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和学生沟通时要学会赞美学生,把真诚的赞美变成一种日常行为与习惯。

传递信息只有被双方理解了,沟通才算是完整的。

教师学生沟通时可以借用心理咨询中“神入”的技巧,对学生发出的信息进行反馈。

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对学生的支持、鼓励和赞赏。

不仅应该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而且应该对他们付出的努力和进步表示赞赏。

[7]   4.放下架子――善于倾听   沟通双方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可高高在上。

沟通时有针对性地控制节奏,但不要指手画脚,更不能让学生觉得你在支配他。

学生很敏感,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一旦感觉教师想左右他,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最好的做法是教师要学会聆听(耐心听、细心听、会心听),在和学生沟通时多听少说、多商量少指挥,努力营造相互信任和充满信心的氛围。

5.稳定情绪――学会微笑   沟通的原则之一是情绪中不沟通

所以,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用微笑向学生传递理解与接受。

微笑是接纳的信号,是沟通的桥梁,能导致理解、激励斗志、净化心灵。

[8]自然的微笑可以打破师生沟通的僵局,轻松的微笑可以淡化师生沟通时的矛盾,坦然的微笑可以消除师生沟通时的误解。

6.把握分寸――距离适度   教师要把握好和学生的关系,既不要让学生觉得不可亲近,也不要和学生亲密无间,在沟通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师生之间不可毫无距离,过度透明都会有“物极必反”的可能。

[9]不是所有的学生能都识“惯”,教师和他走“近”了,他就会肆意挑战老师的威严;走远了当然就更不好了,师生之间形如路人,则很难在某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把握好师生关系的度,让学生既觉得教师可亲,更觉得教师可敬。

注释:   [1][2]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全球化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39、342、348.   [3][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54、549.   [4]熊川武.教育理解论[J].教育研究,2005(8).   [6]况志华,徐沛林.管理心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54.   [7]陈国钧,陆军.管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45—346.   [8]贺淑曼.人际交往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179.   [9]贺淑曼.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178.   (作者单位:江都职业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李芳)。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