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低收入群体概况

【摘要】通过对广东省低收入群体标准的确立、规模的估计,来进行广东省低收入群体的论述。

并且,在文章最后给出如何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政策性建议。

毕业论文网 /2/view—12085177.htm  【关键词】广东省低收入群体   广东经济排名是比较靠前的省份,在经济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并且取得了成功。

广东形成了珠江模式,珠江三角洲借助邻近香港的地缘优势普遍发展“三来一补”企业,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

广东主要采取引进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

整个城市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批的工作岗位,吸引了很多人到此就业,但是低收入群体就业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为了更好的论述这个问题,需要对低收入群体进行界定。

低收入群体的认定有三个标准(谢勇,2006):   (1)将社会成员的等份比例规模份额按收入高低排序,通常所用的比例为收入最高的5%成员与收入最低的25%成员的收入差异、五等份中的第一等级和第五等级的收入差异,收入高低差异的连续比例度量则采用洛伦茨曲线,用基尼系数来表示(樊平,1996)。

(2)直接将平均收入的1/2或者1/3定为低收入线;   先确定一个可以保障个体最基本生活需要的收入水平,即贫困线,收入水平低于贫困线则属于低收入群体,也可以将贫困线按一定比例扩展,例如扩大到115%、125%、125%或150%等。

国内大部分研究都直接采用“低保”标准,所以有关低收入群体研究总是和相关的贫困研究紧密相联。

低收入群体呈现如下特征:低收入群体就业的整体状态不佳,调查中有接近一半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收入群体年龄一般偏大,总体上有41.1%的劳动者年龄在46岁及以上;同时该群体的人力资本状况普遍不佳,并且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分割现象,女性在除健康状况外,其他人力资本指标上均明显低于男性。

经过实证他们认为年龄、教育程度、健康状态会对低收入群体就业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他们发现培训这一变量需要分性别进行考虑,男性中是否接受过就业培训或者是否有技能对其就业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女性这一变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查阅了相关文献,广东关于这个问题几乎没有做过类似的街头随机调查研究,但是用现有的数据还是可以大致的估算出广东省低收入群体概况

关于估计广东省低收入群体规模的研究很少,可用数据也非常有限。

为了估计出广东省低收入群体规模,本报告采用广东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居民住房资料作为补充(王大奔,2002)。

居民住房是反应家庭收入状况的一个可供参考的重要指标。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报告,11.53%的广东人口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8平方米之下,并且有4.71%的人是租赁廉租住房

在调查的家庭中有接近1/3的家庭是租赁廉租住房和租赁其他住房的。

在租房者中有接近一半的人租金是500元以下的。

则可以看出在租房者中大概有一半是低收入群体

可以看出低收入群体的总量还是很大,广东省低收入群体保障人数也可以间接表示低收入群体概况

截止2010年,享受低保的人数一直在增加,在2011后,享受低保人数的人有所下降,但是财政支出一直持续增加。

这说明广东省对于扶贫财政投入有所增加,也从侧面反映出财政负担将会进一步加重。

同时,由于广东省的快速的发展水平,体制外人员即部分流动人口也是低收入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马会军(2010)总结了低收入群体的表现: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物质贫困与政治贫困并存,低收入群体在政治上缺少参与的机会,缺少维护自己利益的能力,则又导致其政治贫困低收入群体相对集中。

王继明(2007)阐述了低收入群体形成的原因:   (1)失业与就业不足。

广东省是一个外向型较大的省份,由于国际保护主义以及经济格局调整,广东省原有优势逐步减弱、新的优势尚未形成。

广东省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这是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工业。

从前面三大产业就业情况也可以看出,劳动就业弹性在急剧下降。

这将会使大量的低收入群体失去工作机会,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

同时,推进城镇化的举措,又会使一部分农民失去收入来源,会进一步增加低收入群体的规模。

(2)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因素。

由于低收入群体具有教育水平较低,年龄偏大等特征,外部宏观环境变化,会使大量人员失业;同时,各种措施如住房制度、教育体制改革等在实施过程中,促进了社会效率但同时也有失公平。

使得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福利进一步下降。

(3)劳动力市场壁垒。

经济资源的垄断、就业机会的歧视,比如广东省本地人口会比外地人口更容易找到工作、劳动力流动的限制,使不同行业、企业,不同就业方式下的同等劳动能力所获得的劳动报酬不一样,导致一部分人收入低下。

同时,失业人员再就业大多只能选择小商小贩、临时工等非技术性职业,收入较低,且收入增长率有越来越低的趋势。

(4)社会保障滞后。

许多低收入人群“游离”于保障网之外,基本生活保障方面缺失,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医疗、教育等基本需要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同时,住房、医疗、教育等费用的大幅度涨价,已使许多低收入人群不堪重负。

(5)家庭结构因素。

家庭贫困率与家庭的人口成比例关系,家庭人口越多,就业人数越少,其贫困的程度就越高。

尤其是一些存在未成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贺老龄人口的家庭,劳动力的赡养、抚养系数偏高。

(6)自身原因。

低收入群体自身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市场竞争能力低,在竞争上岗、自主雇佣的劳动就业下,个人能力、专业素质与劳动观念是决定个人工资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劳动者个人接受教育年限少,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或者身体老弱多病,就业观念老化,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自我封闭倾向严重,主动接受挑战意识薄弱,无法适应新的市场劳动就业机制,限制了其对发展机会的把握。

这类人口的择业渠道就相对狭窄,就业竞争能力弱,即便是就业也只能从事一些低收入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作业,无力取得超过社会平均工资的劳动报酬。

一部分需要就业的人员择业要求高,不切实际。

大学生就业难,除了脸面上透出来的贵贱观念和用人制度与大学生需求的不协调之外,地方在工资待遇、发展环境等方面与大学生的发展要求差距大。

参考文献:   [1]朱广林.浙江省与广东,江苏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商场现代化,2010(15),7476   [2]孙进,郭晨,蒋伟.江苏省与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生产力研究,2008(15),7678   [3]沈利生.中国外贸依法度的测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4),512   [4]兰宜生.对外开放度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2(2),1922   [5]李欣,刘华.广东外来工的现状及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影响.南方经济,2004(8),6163。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