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韧带细胞植入量与牙周组织再生量关系的动物实验

【摘要】   目的 将不同数量牙周韧带细胞(PDLC)植入慢性实验性牙周缺损内,观察细胞植入数量与牙周组织再生量的关系,确定可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有效细胞浓度和有效细胞数量。 方法 人工构建4只Beagle犬慢性实验性牙周缺损模型(5 mm×5 mm×3 mm的牙槽骨U型缺损),分别将载有1×104、1×105和1×106 PDLC的胶原膜植入牙周缺损内。12周后行组织学观察,测量新生牙骨质(NC)长度百分率新生牙槽骨(NB)面积百分率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各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牙周组织再生,1×104 PDLC组和1×105 PDL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1×106PDLC组的NB面积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结论 在实验性牙周缺损植入PDLC,可促进牙周组织再生,其有效浓度为5×107 mL—1,有效数量为1×106 PDLC。

【关键词】 细胞 培养的 牙周牙周组织 引导组织再生 牙周 组织工程。

牙周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并实现牙周组织再生。近年来牙周组织工程的迅速发展为牙周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其种子细胞的选择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牙周韧带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作为牙周组织中的优势细胞,是一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异质性多能干细胞,也是牙周炎治疗后形成牙周新附着的主要细胞来源。研究证实,应用自体PDLC移植治疗慢性牙周缺损可显著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但应用多少数量的PDLC才能达到促进再生的目的尚不明确。本实验以Beagle犬为对象,将不同数量的PDLC与载体材料复合后植入动物体内修复慢性实验性牙周缺损,通过组织学观察和测量,评价植入不同数量PDLC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及分组 Beagle犬4只(受试牙24颗),年龄1岁半,体质量10~15 kg[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许可证号:SCXK(川)200412]。24颗受试牙随机分为4组。A组:单纯引导性牙周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GTR)组;B组:1×104 PDLC/GTR组;C组:1×105 PDLC/GTR组;D组:1×106 PDLC/GTR组 。

1.1.2 材料及设备 DMEM培养液(美国Hyclone公司),胰蛋白酶(美国Gibco公司),特级新生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超净工作台(上海力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CO2孵箱(德国Heraeus公司),倒置相差显微镜(XDS1A,广州光学仪器厂),MTT(美国Sigma公司),离心机(德国Heraeus公司),生物显微镜(CX31,日本Olympus公司),BIOGIDE再生膜(美国Osteohealth公司),酶标仪(德国Human公司),氯胺酮(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瞬康医用胶(北京瞬康医用胶有限公司),胶原膜(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1.2 方法。

1.2.1 实验性牙周缺损的制备 参照文献[1]建立慢性根分叉病变模型:实验动物麻醉后在下颌双侧第2、3、4前磨牙区颊侧制备5 mm×5 mm×3 mm的牙槽骨U型缺损,使颊侧根分叉完全暴露,用刮治器彻底刮除暴露根面的牙周膜,并在缺损处放置牙胶,缝合龈瓣,8周后即形成慢性根分叉病变模型。

1.2.2 犬PDLC培养 采用组织块法,全麻下拔除犬上颌第1前磨牙,刮取根中1/3牙周膜,在饱和湿度、体积分数为0.05的CO2、37 ℃标准环境下孵育。倒置显微镜下严密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待细胞从组织块周围游出并铺满培养板底70%后,用0.25%胰蛋白酶+0.1%EDTA消化,进行传代,取第4代细胞用于实验。

1.2.3 细胞转移 将第4代PDLC分别调整细胞浓度至5×105、5×106和5×107 mL—1,各取20 μL转移到4 mm×4 mm的胶原膜上,即胶原膜上分别有1×104、1×105、1×106个细胞,培养24 h后用于实验。

1.2.4 细胞植入 全麻下常规翻瓣,去除残余牙胶和病变肉芽组织,并在缺损底部相应根面制备切迹作为组织学测量参照点,将复合物按实验分组置于骨缺损处,常规覆盖BIOGIDE膜,膜边缘超出骨缺损边缘2~3 mm,生物胶固定膜,冠方平齐龈缘,然后间断缝合龈瓣。术后3 d肌注庆大霉素8万U/d 。

1.2.5 标本制作及观察 12周后处死动物,取下颌实验牙区颌骨,经固定、脱钙,脱水、浸蜡、包埋,与牙体长轴平行、近远中向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光镜下进行组织学观察和测量:普通光学显微镜下,用多种放大倍数观察试验牙牙周膜、牙骨质牙槽骨等在形态学上的特征和差异,拍照后以OLYSIA Bioautocell软件测量裸露根面上新生牙骨质(new cementum formation, NC)长度新生牙槽骨(new alveolar bone formation, NB)面积,计算NC长度百分率和NB面积百分率[2](图1)。

NC长度百分率=NC长度总和两切迹间根面长度×100%   NB面积百分率=NB面积两切迹间缺损面积×100%。

a,b为新生牙骨质长度,c为两切迹间根面长度,均为曲线距离。

图1 新生牙骨质新生牙槽骨测量方法示意图(略)。

Fig 1 Schematic furcation defect of new cementum (NC) and new alveolar bone formation (NB)。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并进行两两比较。

2 结果。

2.1 肉眼观察结果 实验性牙周缺损制备前,动物牙面可见少量牙石和菌斑沉积。缺损模型制成后,可见术区牙龈充血、水肿、牙龈退缩。细胞植入2周后即见牙龈炎症明显消退,12周后各组动物实验牙部位均未见明显牙石,牙龈附着良好;部分实验牙见少量软垢及1~3 mm左右的龈退缩;实验动物健康状况良好。

2.2 组织学观察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试验牙牙周膜、牙骨质牙槽骨等在形态学上的特征和差异,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牙周组织的修复和/或再生(图2)。   NB表现为自根方切迹处向冠方生长,与原有牙槽骨连为一体。NB矿化程度尚较低,其中可见较多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有些部位可见多核巨细胞(图3A),表明骨组织既有吸收,又有重建;邻近牙周膜侧NB多为板层状排列的束状骨,邻近骨髓侧,骨板由哈弗系统构成,其外周有几层骨板呈同心圆排列,内有血管、神经通过。NC连续或不连续地覆盖于裸露的根面上,厚薄不均(图3B)。新生牙周膜表现为NC和NB之间呈功能性排列的纤维,为平行及斜行方向走形,含较多新生血管(图3C)。少数标本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区和长结合上皮附着的区域(图3D),未见根骨固连和牙根吸收现象。

2.3 组织学测量 各实验组和对照组NC长度百分率和NB面积百分率见表1。结果显示:B组和C组的两项检测指标与A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NC长度百分率虽然较对照组略高,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NB面积百分率较A,B,C组明显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PDLC:牙周韧带细胞;GTR:单纯引导性牙周组织再生术;Dt:牙本质;NB:新生牙槽骨. A:GTR组;B:1×104 PDLC/GTR组;C:1×105 PDLC/GTR;D:1×106 PDLC/GTR组.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