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万:区域融合 海尔区域四网融合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当百年夙愿、十年奔走、七年苦战终因宜万铁路开通而变为现实,鄂西有了用高铁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蓝图。

“百年梦圆”,因其包含了宜万铁路建设之路的艰难曲折,成为宜万铁路开通时频频出现在媒体上的词语。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建设一条连通中西部的交通要道,构筑一条穿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大道,成为千百年来国人的一个梦想。

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写下了一句广为所引用的话:“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

百年前,“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为修建川汉铁路在此集结人马,宜昌至秭归段一度动工修建。

二十世纪初,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两大宏伟梦想之一,就是建设川汉铁路

然而,由于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多灾多难和技术的匮乏,宜万铁路成为承载百年梦想的川汉铁路最后没有连通的一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宜万铁路被中央政府提上议事日程。

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宜万铁路是沪、汉、蓉快速通道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通中国东、中、西部的重要交通纽带。

全长377公里的宜万铁路无疑将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困扰鄂渝区域经济发展交通瓶颈。

宜万铁路为鄂渝进一步的区域合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宜万铁路开始建设不久,湖北省和重庆市政府便联手打造 “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经济协作区”,成为鄂渝区域经济合作的序曲。

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的突破口,在学界和业界都获得了广泛支持。

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的一位研究者说:“鄂渝两地在旅游资源上开展区域合作,很有先见之明。

近几年来,旅游产业对两省GDP贡献的比例大幅提升,更是证明了区域合作的成功。

”   重庆中国旅行社总经理廖伟认为,“宜万铁路的贯通,对重庆和武汉两地的旅游影响深远。

”在他看来,对于重庆和湖北正联手打造旅游资源长江三峡来说,宜万铁路来的很是及时。

从“没想到”到“想得到”      铁路贯通给旅游业带来的机遇,人们经历了一个从“想不到”到“想得到”的认识过程。

对于宜万铁路开通给当地旅游带来的发展机遇,沿线各地在充满期待的同时也做好了准备。

2009年7月28日,京津城际开通将满一周年之际,在铁道部和天津市联合组织的新闻采访活动中,当记者问及“天津市围绕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做了许多准备,有没有没想到的事”时,天津市商务委副主任赵阔江连说了四个“没想到”:   “没想到的太多了!第一个没想到,通过高铁来津的游客这么多;第二个没想到,来津游客对天津的市场这么感兴趣;第三个没想到,商家为了迎接游客打折促销力度这么大;第四个没想到,我们的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幅度这么大。

”   宜万铁路所贯通的武陵山区的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既有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又有千百年人类文明活动带来的浑厚积淀。

叶梅深在《神话恩施》中满怀深情的写道:“为什么我们会充满敬意地面对高山之巅的飞瀑,面对夏夜芬芳的清江,因为这里是如此的美妙。

她所具有的灵秀和纯真显然别具一格,足以与世界上最优雅的风景相媲美。

中国恩施,无疑会是人类在后工业时代最迷恋的去处之一。

”   在宜昌,有一个5A级的自然景区――三峡大坝风景区,有9个4A级的景区,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屈原,王昭君,巴楚文化,土家文化⋯⋯   《中国经济导报》总结说,“历史以来,当地聚居的各族祖先共同创造了特色鲜明而神秘的武陵文化:一是以濮文化、巴文化、楚文化、苗文化、越文化为源头的原始文化;二是以土家、苗族和侗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三是以民间信仰和儒道释融为一体为特征的宗教文化;四是老一辈革命家创造的红色文化;五是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服饰为标识的服饰文化;六是以湘西北‘湘菜’和渝东南‘川菜’为特色的饮食文化;七是以转角楼、吊脚楼、鼓楼和“三房一照壁”为标志的建筑文化,是中华多民族民俗文化中一方色彩瑰丽的活化石”。

2009年底沪渝高速通车后,恩施神秘的原生态景观逐步揭开面纱,2010年全州旅游取得井喷式发展,上半年游客人数、收入等已接近2009年全年水平,全年游客人数突破1000万。

恩施旅游委员会主任杨跃红介绍说,从截止到2010年9月份的数据看,宜昌入境游人数达到17万,比去年同期增长40%以上。

杨跃红看来,沪渝高速和宜万铁路建成通车,恩施的5小时半径内包含了武汉和重庆两座大城市,以及10余座中等城市。

铁路这种成本更低、安全性更好、舒适度更高、运力更大的交通运输方式,将会把更多的游客带到恩施来。

宜昌旅游局局长柳斌说,宜万铁路开通改变了单一的交通格局,使宜昌形成连通东西南北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

这将有力地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整合和发展宜昌旅游将会借机提升到一个新层次。

实际上,被宜万铁路改变的旅游版图,绝不仅仅是铁路串联起来的几座城市这么简单。

湖北省旅游局认为,宜万铁路以及在建的汉宜铁路,相当于将鄂西旅游资源,与武汉这一旅游集散中心正式联成一体,意味着北京、上海、成都和广州等几大经济中心,至湖北最核心景区,均只有7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而这是旅游业长短适中的黄金距离。

“穷哥们”抱团求发展      国家制定大政方针,地方积极行动,宜万铁路提供保障,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形成和进一步发展聚齐了“天时、地利、人和”。

武陵山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边境邻近地区,共有8个市州、80多个区(县),总面积为15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达3000多万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和回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总计1200多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0%,是我国跨省交界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国十八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国家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交汇地带。

武陵山区,许多民众在高山峡谷之间跋涉了一辈子,“坐火车”成了“出过远门、见过世面”的标志。

许多走出武陵大山的人,从此不愿再回来。

交通瓶颈的制约,已经成为这里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

当地人算了一笔账,恩施盛产柑橘和反季节蔬菜,但运出大山每公斤价格比宜昌等地高出1元多;恩施煤炭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也不高,但通过汽车转运到武汉,却比山西的煤价高出许多。

1993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乡镇企业家陈武华给铁道部写信,提出每年捐出1000元钱支持铁路建设,引发了恩施州全体老干部联名上书中央和国务院,请求修建宜万铁路,并由此开始了不停争取之路。

如何加快当地经济发展,也是中央政府一直致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9年,根据国务院(国发〔2009〕3号)文件要求,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发展,成立国家战略层面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

2010年3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出[2010]448号《关于开展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

最近几年,国家发改委、交通部、铁道部等有关部委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武陵山地区给予了重点支持。

《重庆晨报》发文称,国家将这帮“穷哥们”拧在一起搞经济协作区,目的在于谋致富新出路,为全国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协作发展探索新路。

有了国家的政策、制度支持,怎样发展还要靠自己。

重庆市发改委人士透露,“在初步规划意向中,旅游是一个重要突破口”,渝东南的旅游资源将与鄂湘黔三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下一步还将围绕生物的多样性和绿色生态来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业品牌,比如恩施的富硒茶加工、黔江的地牯牛深加工、鹤峰的薇菜初加工等。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区域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黔江区委书记洪天云认为,地处渝鄂湘黔边缘地带的武陵山地区,是一个发展速度较慢、集中连片特困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拥有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文化同质、经济同体等多种特征,具备建立经济协作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

如今,随着铁路开通,大山深处已经萌动了生机。

武钢集团50万吨选矿和50万吨粉矿采选工业试验项目在恩施开工,秀美山川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图纸变行动      2009年,国家有关部委两次在黔江召开协作区筹建工作座谈会。

重庆市黔江区、酉阳县、彭水县、秀山县、石柱县、武隆县,湖北省恩施州,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铜仁地区等11个“穷哥们”讨论通过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合作章程》,签署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合作框架协议》。

2010年9月28日,湖南省龙山县与湖北省来凤县携手在龙山县城召开合作共建协商会议,标志着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龙凤先行区正式启动。

湖南龙山县与湖北来凤县均属武陵山区腹地,仅一水之隔,是全国县城间毗邻最近、区位条件最为独特的两个县,借助国家的政策、文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规划,借助不断改善交通,两县经济一体化发展带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先锋出马,大军跟进。

铁路改善交通,是区域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助推器。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