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做郑渊洁的媒体_郑渊洁

郑渊洁,56岁,小学四年级学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他有自己的期刊、网站、博客、微博和书。

他有自己的教育方法、思维方式、慈善方式和干预社会的方式。

他影响了上亿孩童的心灵,现在,他更积极地影响成人社会

生活在北京,他关心北京空气质量、让地铁的司机增加到两名、令银行玻璃不再使老人撞伤,他还教大家“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是一个自称“郑同学”的老师。

活跃在网上,他在微博上做社会调查、为光棍征友,他的追问与舆论屡被新闻转播,他还拥有自己的“Z星球”,他是一个叫做郑渊洁媒体

一个津津乐道“作秀”的人   2011年11月14日,是个普通的星期一,北京的天气晴而不“朗”,郑渊洁说:“我最近学会了一个词,‘灰霾’,以前只听说过‘阴霾’。

灰霾是指出太阳但空气仍不透明。

”   郑渊洁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北京长安街东侧的办公室。

这里是CBD的核心地带,周围高楼耸立,繁华的购物中心、金融中心展示着北京的崛起。

他的复式结构办公室在17楼,每到周末,就有孩子们来这里,郑渊洁给他们上作文课。

他的儿子郑亚旗是这间“皮皮鲁讲堂”的“校长”,不仅爱好摄影,也开发了一些健康益智的电脑游戏。

最初,这个讲堂聘请了许多老师,但都被郑渊洁一 一“PK”走了。

郑渊洁的性格特征中有让人不喜欢的一面,他不妥协、不接受世俗的安排。

20世纪80年代,郑渊洁受小时候父亲让他背诵《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想起“多劳多得”一词,他跟儿童杂志的社长要求涨稿费,理由是因为他的作品,杂志每期发行量上涨了15万册。

但这个请求随即被驳回,原因是他无法证明杂志发行量的上涨是由他引起的,而不是其他作者。

他再次让人大吃了一惊。

他与杂志社签订了合作协议,那就是,由他一个人承揽写一本儿童杂志,所得到的利益按协议分配。

这是个疯狂、大胆的想法,在那个“集体意识”旺盛的时代,郑渊洁打破均衡,也从此成为中国收入最高的作家,并且没有之一。

2009年,中国作家富豪榜的榜单上,他以2000万的版税年收入,成为作家中的首富。

在别人眼中郑渊洁的个性是“强悍”的,或许是“争强好胜”的性情使然。

几年前,当博客在中国刚兴起的时候,他与潘石屹为争夺博客点击率的排名,曾经几天内连续上网、发帖,直到潘石屹屈居其下。

这几乎让人误解他是一个作秀”的童话作家

在中国,“出风头”的人是会惹来争议的。

郑渊洁自己说:“作秀分两种,一种是装,一种是年年装。

如果年年装,那就说明不是作秀,而是真的。

”   他最为津津乐道的“作秀”是,在上海书展的签售会上,他通过发微博招徕了许多粉丝,因而超过了莫言、周立波,他为此“得意”了好一阵子。

一位外国人知道郑渊洁的事情后,甚至把他的成功当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而只有他自己内心清楚,自己的成长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绝非外力和奇迹可以解释。

一个成人世界里的异类   在看完了《乔布斯传》之后,郑渊洁自己的父亲说,如果把乔布斯的名字换成郑渊洁,把苹果的Logo换成童话大王,这两个人的心路历程是一致的。

郑渊洁在公众中的形象也是一成不变的,他总是以光头的形象出现,戴着眼镜,身着深色的西服。

几乎各大电视台都邀请他做过节目,人们经常能从荧屏上看到他风趣幽默的露面。

只是这些年,他言语的犀利程度有所变化,他更加宽容而温和地看待事物,避免自己的言语刺着某些人,哪怕是坏人。

人们也注意到,他的光头上有浅浅的一层白发。

但对一个56岁的作家而言,他的创作正进入稳定的成熟期。

他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开始写作,一直写到8点钟,每天写作5000字以上。

他说:“每天白天经历的事情,我都会在第二天凌晨写进我的童话故事中去。

”这让他的创作保持活力,且与这个时代保持同步与更新。

更让人惊奇的是,在一些创作者会为想象力枯竭而发愁时,他却将之视作家常便饭。

他说:“没完没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才是童真。

”一次,他租了一个房子两个月,只为观察塔吊是如何升高的;另一次,他为了拍一段压力使空矿泉水瓶子变形的视频,订了从北京到广州的往返机票。

而他写作的窍门是,第一,你要知道是给谁看;第二,想象这个人想看什么。

最早,写作是他的谋生手段。

由于他小学四年级就退学了,当了工人,他连“配偶权”都成问题,他决定用一支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郑渊洁尤其感谢自己的母亲,是母亲的支持与信任让他懂得了自己该如何选择生活。

“两个民族的竞争,其实是妈的竞争,现在是一个‘拼娘’的时代。

”   他善意地嘲笑说,现在的家长可谓是“史上最弱智的家长”,是他们“择校”、在老师面前“诚惶诚恐”,最终损害的是孩子

在中国,许多家长担心教育资源的“供需”紧张,因此才不择手段要挤进名校。

郑渊洁指出这是一个误区:“教育资源也要看它是个什么性质的教育资源,如果是应试教育资源,那躲避它还来不及。

”   有旁听过郑渊洁孩子们作文课的家长说,在他自己的课堂上,他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推翻这堂课”。

他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让他们成为“有主见”但“不要歧视别人”的人。

郑渊洁尤其强调:“说教是大忌”。

因此,他讲课时3分钟转一个话题、不说重复的话。

他说,小孩子最重要的能力是模仿能力,其次,就是自学能力。

“谁能见到孔子呢,但是通过看书,你就可以跟孔子神交。

郑渊洁说,“除了应试教育资源,孩子们最重要的是自学资源。

”   他的这一套理念,并非迎合市场,而是20多年来的心血积累。

早年写童话时,他便将一只老鼠写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好家伙。

不仅如此,他还在童话中赞美了狼。

如果你认为郑渊洁只关注儿童教育那就小看他了。

听听这种调侃吧:“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是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了说、把听得懂的话往听不懂了说的场所。

”还有,“大学文凭实际上是加入打工族的特别通行证。

没有大学文凭的真正含义是不好找工作,不好找工作的真正含义是逼迫自己创业当老板。

因此,没有大学文凭实际上是进入老板序列的特别通行证。

”   奇怪的是,这个非正统教育出身的作家,却成为这个社会正统教育的楷模。

他频繁出入于一些学校演讲、布道,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演说者之一。

一个乐观而尖锐的公民   他亲身实践,培养出郑亚旗这样的儿子:爱好摄影、热衷于电脑游戏,有独力思维和判断,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

有一次,郑亚旗在非洲拍摄一头小象时,那头小象从镜头中忽然倒下了。

原来,大象被人类猎杀后,小象因饥饿也随之死去。

小象临死前悲哀的眼神触动了郑亚旗,从此以后,他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

在他的带动下,郑渊洁也渐渐吃素了。

在郑氏父子的面前,世界从来不曾有过什么障碍。

在法律许可的尺度内,只要是没人做过的事情,他们的劲头就上来了。

这些,导致郑亚旗开发出“普法网络游戏”―《419宗罪》,也使得在线虚拟游戏中,郑渊洁拥有300万人的粉丝量。

在那样一个与现实世界平齐的游戏世界中,有人举行婚礼、有人交友,而郑渊洁的“化身”也在那里,成为教父。

写作上的成功带来了经济利益,也使得郑渊洁跻身中国的中上阶层。

他希望这个国家能够“在不流血牺牲的情况下变得更好”。

一方面,他投身于慈善,最多的一次,他在上海东方卫视做了一个月的直播节目,募集善款5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他以“纳税人”的坚定立场,出现在微博自媒体上,表达他对周边社会的看法,也因此,他被看作一个“公知”。

每遇社会问题或突发事件,我们不是听风就是雨,就是开骂。

郑渊洁选择行动。

他的求证精神有时让一些职业记者汗颜。

“5502人参加关于北京空气质量的调查。

4902人认为北京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占89%。

239人认为空气质量越来越好。

361人认为没变化。

郑渊洁在微博上发起“郑氏民意测验”,完全是一个民意调查机构,快于任何正式调查机构或组织发布。

但与众人想象的颇有差异,他不是一个“刺儿头”,也不是网上常见的“愤青”。

他说,以北京的生活为例,物质条件也是越来越好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虽然,空气是差了点儿,交通是堵了点儿。

”他也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了,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了。

即便忧国忧民,郑渊洁也擅长以一种游戏的方式进行,有时候,他表现得更像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20多年来,他的观念并非一成不变。

早些年,他认为“狗比人类更可爱”,现在他觉得“看人比狗更有趣”。

他觉得演讲比写作更费气力,但他还是愿意花很多时间在上面,他乐于跟孩子们相处。

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他是成人世界的一个独特的个案,他或许比很多家长都更爱孩子――仅仅是源于对爱的理解程度不同,方法便自然有了差异性。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爱国者,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去过一次马尼拉,被那里的繁华所震撼,但也更加清楚自己的出路并不是到马尼拉去,而是把自己居住的城市变成马尼拉。

而现在,他很高兴听到外国朋友说,中国大城市的物质生活条件跟外国差异不大。

这与他看待事物永远朝向光明面的天性有关。

在他看来,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水到渠成。

关键是自己要以身作则,行动起来。

他经常关心的是自己碰到的问题,但也正是民生问题。

每当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他都兴冲冲地去体验、感受,以及努力改变事件的结局。

他把麻烦事看作是“机会”。

他观察地铁行驶时只有一个司机当值,在他呼吁下增加了一个编制,以减少运行时的风险;他发现买火车票很难,便呼吁出台网上购票,而这一措施现在已经实现;他发现银行的玻璃很容易使老人撞伤,经他的努力,银行发文件对玻璃的标志有了规定。

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的努力,使郑渊洁在向一个社会公民”的道路上越走越有信心。

他说:“我是纳税人,我要知道我的钱都用来干了什么。

”   和其他被称作“公共知识分子”的人不一样。

郑渊洁社会的诘问,并不是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式的模板― 一个都不原谅,一个都不宽恕―而多是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尽管一部分看上去不太有可能性。

这也许是他写了几十年童话保留下来的习惯:制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郑渊洁与女儿   与被媒体大量曝光的郑亚旗不同,郑渊洁的女儿郑亚飞始终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

一度,郑渊洁也想用教育郑亚旗的方法教育女儿,可他发现从幼儿园开始,郑亚飞就表现出对上学浓厚的兴趣。

每天回家都乐滋滋的,尤其对考试十分狂热。

每次一考完,郑亚飞都很积极地把试卷拿给郑渊洁看,无论考多少分,郑渊洁都表示满意。

他说,只要女儿对这个分数满意,他就很满意。

他甚至鼓励女儿,尽量别考前十名,最好是班上11、12名这个名次,因为,据他研究很多世界名人在学生时代都处于这个名次。

郑渊洁曾经问过女儿,打算读到什么时候,郑亚飞毫不犹豫地说,读到博士。

郑渊洁说,只要她愿意,就让她一直读下去。

郑渊洁与父亲   @郑渊洁:我选择写作作为谋生手段,当版税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有时也会犯懒。

当我犯懒的时候,只要想起父亲写给我的无数家书,立马就不懒了。

父亲没有督促我坚持写作,但是他给我写的这些家书,实际上是鞭子。

原来俺爹教育俺时,手里也拿着鞭子。

@郑洪升:1977年郑渊洁开始写作,我感觉他看书的时间少了。

我就想出一人看书两人受益的办法,我将我看的书浓缩成家信写给他,这样的信我写了成百上千封。

其中的一部分出过一本《郑渊洁家书》。

(摘自《新周刊》)。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