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全量还田与未还田对机插秧发苗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秸秆全量还田与未还田对机插秧发苗动态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影响机插水稻大田栽后5~15 d内的发苗情况,但在栽后18 d其生长优势开始逐渐显现;水稻有效穗数增加,生育期延长,中后期生长稳健,抗倒能力较强,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使穗大粒多,从而使水稻增产,综合性状表现较佳。

关键词秸秆还田;机插秧;发苗动态;产量;影响       近年来,农村能源种类较多,可选择性较大,使农作物秸秆大量剩余;而对于秸秆处理方式还没有较成熟且方便实用的技术,大多采用露天焚烧或随意丢弃,不仅浪费资源,也污染环境,而且对交通等公共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构成威胁[1—2]。

尤其是近年来三麦秸秆焚烧现象比较严重,对土壤结构产生了不利影响[3—4]。

为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使其在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进行了秸秆全量还田与未还田对机插秧发苗动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以期促进麦秸秆机械全量还田的大面积推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地设在仪征市大仪镇路南村王庄组一农户承包地内,面积为2 533.33 m2,供试土壤属黄白土,肥力中等水平,地力均匀一致;前茬为小麦,长势较平衡。

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两系杂交中籼新两优6380,采用机插秧栽培方式。

1.2试验设计   采用大区对比设计,设2个处理,即秸秆全量还田(A);秸秆还田(CK)。

不设重复,各处理面积均为1 266.67 m2。

其中处理A麦田留茬高度和秸秆切碎长度均不超过15 cm,切碎后均匀撒入大田,接着放水浸泡,浸泡时间以2 d左右(约50 h)为宜,水层深度保持在2.5 cm左右。

为便于浅水机械灭茬旋耕,作业前宜保持低水层,要实现全田埋茬具有一定效果,方便机插,水田埋茬作业旋耕深度以12 cm以上为宜,此深度条件下,表现为高处见墩,低处浅水,不起浪。

CK机械收割时未进行切碎,收割后将麦秸秆人工清出田间,留茬高度小于15 cm。

1.3试验实施   移栽时各处理均施用28%复合肥600 kg/hm2,6月8日移栽移栽时秧苗叶龄4.2叶,栽插规格为30 cm13 cm,栽25.5万穴/hm2,保持基本苗数57万根/hm2;移栽后4 d上浅水。

栽后6 d施分蘖肥碳铵375 kg/hm2,结合化除同时进行;施后8 d再施1次分蘖肥尿素112.5 kg/hm2。

叶龄余数1.8叶时追施尿素90 kg/hm2、氯化钾150 kg/hm2作穗肥。

病虫害防治根据仪征市植保部门要求进行,一般防治3~4次。

1.4调查内容与方法   大田生长期间,对各处理进行定点观察,每处理定3点,每点选择20穴,进行水稻苗情观察,主要观察项目为叶龄和茎蘖动态,观察时间以每5~7 d进行1次[1]。

水稻成熟前对植株性状及穗粒结构进行考查,并统计产量结果。

论文代写   2结果与分析   2.1大田苗情动态   由表1可知,处理A前期发苗较CK略偏晚,但在移栽18 d后再与CK相比,其分蘖发生及发苗速度均明显加快;在栽后21 d处理A基本茎蘖苗数达到255.0万根/hm2、而CK在栽后20 d达到255.0万根/hm2,2个处理栽后30 d均达405.0万根/hm2以上,高峰苗处理A达474.0万根/hm2,CK较低,为439.5万根/hm2,有效穗数处理A为249万穗/hm2,CK 偏低,为243万穗/hm2。

说明秸秆还田区通过增加有效分蘖数,从而使有效穗数保持较高的水平,而且相对延长了水稻后期绿色叶片的功能期,确保水稻熟相较好,为优化水稻其他产量构成因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2生育期   由表2可知,在落谷期和移栽期一致的情况下,与CK相比,处理A齐穗期推迟2 d,成熟期延后3 d,从而使全生育期延长3 d。

2.3成熟期植株性状及后期倒伏情况   由表3可知,植株性状方面,与CK相比,处理A植株基部第一节间略短,剑叶较宽厚,穗长增加;由于处理A田间保湿供肥能力加强,植株茎秆比CK粗壮,在2010年仪征地区杂交水稻大面积倒伏的情况下,处理A抗倒性能表现较好,其功能叶比CK的保持绿叶时间推迟3 d,促进了后期干物质的积累,实现穗大粒多。

毕业论文   2.4穗粒结构及产量   由表4可知,在穗粒结构方面,与CK相比,处理A有效穗数增加6万穗/hm2,每穗实粒数增多5.8粒,千粒重增加0.4 g,理论产量增加761.3 kg/hm2;在产量方面,处理A为9 084 kg/hm2,比CK的8 397 kg/hm2增加687 kg/hm2,增幅达8.18%。

由于CK分蘖期生长较快,中期充实不好,后期倒伏严重,对产量有一定影响。

由此说明,秸秆全量还田的田块比未还田的田块在移栽后18 d至成熟期的综合性状表现具有明显的优势。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影响机插水稻大田栽后5~15 d内的发苗情况,但在栽后18 d其生长优势开始逐渐显现;水稻有效穗数增加,生育期延长,中后期生长稳健,抗倒能力较强,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使穗大粒多,从而使水稻增产,综合性状表现较佳[2—6]。

而且秸秆还田的土壤肥力得到提高,土壤物理环境进一步改善,从而促进后茬耕作,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秸秆还田实际操作时,为方便耕作埋入,麦收时留茬要低且要切碎。

试验以水田旋耕浅水埋茬方式取得了较佳的效果,因此解决好秸秆还田的机械问题是实现秸秆全量还田的关键,在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时,要保证有实用型还田机械与之相配套。

对于秸秆全量还田的田块,前期可增施适量氮肥,以免出现争氮现象;后期田间肥力充足,可少施穗肥,大田总施肥量较未还田的田块少是可以的。

论文网   4参考文献   [1] 基国民,居会军,周文军,等.两系杂交中籼机插秧秸秆全量机械还田发苗动态及穗粒结构表现[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52—53.   [2] 贾春林,郭洪海,张勇,等.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下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结构及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8):243—248.   [3] 曹俊,谢仁康.秸秆全量机械还田水稻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机化,2010(2):19—20.   [4] 李育娟,龚克成,刘红江,等.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机插水稻肥料运筹技术研究[J].中国稻米,2010(3):47—49.   [5] 邵文娟,梅琴专,王坚纲,等.麦秸秆全量还田对机插稻产量的影响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0(3):60—61.   [6] 宋子洲,陆建华.稻麦秸秆全量机械还田技术与效应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2(1):50—5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中国论文联盟。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