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的“女村长” 奥巴马竞选地球村村长

她是2006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她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苏菲环境大奖的民间环保人士:她是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简称“地球村”)创办人。

她,就是廖晓义,人称地球村的“女村长”。

廖晓义1954年生于重庆,198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

她有很多传奇经历,离开中山大学以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做研究工作。

一开始她和大多数人一样天真地认为,环保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一个朋友的话引发了两人之间的一场讨论。

朋友说:“我对人类未来非常悲观,人类活不到下个世纪,因为人类会被自己所制造的各种灾难毁灭。

廖晓义却认为,人类可以依靠强大的技术力量去解决环境问题,但在面对朋友“怎么解决”的追问时,廖晓义才发现,查遍了社科院的所有资料,竟没有一本关于环保的书。

出于对国家、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她的关注和忧虑。

1990年。

廖晓义开始倾注自己的心血,不仅从事社会调查和理论研究,而且还成为环境影视的独立制片人。

1993年她赴美探亲,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国际政治专业做访问学者,并自费拍摄了环保专题片《地球的女儿》,成为了第四届妇女大会民间论坛上中国的骄傲。

福特基金为此奖给廖晓义4万美金,这是她得到的第一笔经费。

中国农大国际农村环境中心的负责人被廖晓义的执着所感动,无偿提供了两间办公室。

有了钱和房子。

她毅然辞去了公职,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非营利性质的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

1998年。

廖晓义更是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她去美驻华使馆填写了《自愿放弃美国绿卡登记表》,她在登记表上庄重地写道:留在中国搞环保

皇天不味苦心人,自从她投身环保后,业绩一路辉煌。

据不完全统计,她已发表环境保护的论文和文章近百万字,拍摄并播出环保电视片一百多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数百次环保讲演,建立了面积为2800亩山地的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培训基地,并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公民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试点、绿色社区建设、2000年地球日――中国行动等。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她作为中国七位民间环保人士代表之一参加了总统的圆桌会议。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她来到四川,在彭州大坪村创建了“乐和家园”,开始了中国式乡村环保的实践,并开拓出一种低碳生态乡村的模式。

此后,她回到她的祖籍重庆巫溪县,参与家乡的乐和家园建设。

她的环保事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廖晓义环保事业做出的贡献已经获得了国内外的肯定和褒扬。

1997年,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写了一本风行世界的小说――《苏菲的世界》,他和他的妻子用销售这本书的收入创办了一个苏菲基金会,专门奖励世界各地在环保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个人,每年颁奖一次,奖金10万美元。

2000年6月4日,温柔而执着的民间环保推行者廖晓义,作为该年度苏菲奖的唯一获得者,用她那充满激情的演说和纯洁的《地球日之歌》歌声感染了异域的同行,使他们潸然泪下。

2008年,她作为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的获奖人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主席的接见;同年,她又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手中接过了“公民社会奖”奖杯……   2006年,廖晓义主编了《乡土中国绿色丛书――村民环保读本》。

她在序言中写到:“乡土是民族的气脉,一个民族的乡村毁了,气脉也就断了。

”   这些年来,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不仅在城市发生,而且也在乡村蔓延。

水污染、空气污染、物种剧减、垃圾、土质退化、水土流失、圈地运动……地球病了,这都是因为人病了。

新农村建设为村民带来了希望,但是,如果用单一的经济尺度去衡量乡村,将乡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价值排除在计算体系之外,不重建尊天敬德的文脉,是无法实现人与天地的和谐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紧迫感,廖晓义策划主编了这一丛书,希望能和村民们分享她对乡村发展的理念和情感。

有人问廖晓义,是不是因为城市的环境问题太多,才到乡村去寻找净土,她摇了摇头说,自己始终坚信净土就在人们的心中。

如今,年过半百、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乡下的她,称自己现在就是一个农妇,为了心中的生态乡村绿色家园梦想,她一直在努力。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