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子清:名家风范:名家风范52度酒的价格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施子清      施子清   香港太平绅士,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企业家、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书法家。

先後毕业於香港联合书院中文系和香港菁华中医学院,获学士学位。

1960年创办香港集美侨校,任校长。

现为香港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顾问、教授,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华侨大学兼职客座教授,华侨大学校董会副理事长及香港各界社团领袖。

先後受到江泽民、朱�基、温家宝、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Sze Chi—Ching,   “JP”, vice president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Industry & Commerce, committee member of CPPCC, notable entrepreneur, social activist, writer , poet , calligraphist. Successively he graduated from the Chinese Language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United College and Qing Hu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e of Hong Kong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He established Hong Kong Ji Mei Overseas Chinese School in 1960 and took the post as the headmaster. At present, he acts as the 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 of Hang Tung Resources Holding Limited, consultant and professor of Peking University, visiting professor of Xiamen University, Nanjing University and Overseas Chinese University, vice president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 of Overseas Chinese University, leader of Hong Kong Island Society. He has been received successively by the national leader such as Jiang Zemin, Zhu Rongji, Wen Jiabao, Jia Qinlin etc..      南来作客志凌云,苦乐甘辛只自知。

兴至临摹颜柳帖,闲馀检读圣贤书。

琴诗风雅多自习,本经草木初无师。

藻绘光阴功名薄,此生最忆少年时。

――施子清《答友人》      1995年阴�九月初九,一座耗资300万元、高5层、拥有39间教室、能容纳2000多人的教学楼在华侨大学落成,楼名“敬萱堂”。

一楼墙壁上嵌立楷书《敬萱堂记》一篇。

其文古朴洗练、言之切切、文情�茂,非名士难以为之;其字笔力雄劲、端庄典雅、抖擞灵动,俨然大家风范

此敬萱堂捐资者与撰文书写者皆为施子先生

捐巨资於教育,报家国於乡梓;彰孝道於大学,树丰碑於无形。

其心可谓拳拳!      亲慈子孝“敬萱堂”      《诗经・卫风・伯兮》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谖草即萱草,古人又叫它忘忧草;背,指母亲住的北房。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去哪里找一株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因此,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

古人以萱草代替母爱,如孟郊《�子诗》:“萱草生堂阶,�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

”叶梦得亦有诗云:“白�萱堂上,孩儿更共怀。

萱草母亲代称,萱草花也就自然成了我国的母亲之花。

“敬萱堂”顾名思义,即孝敬、尊敬母亲的纪念堂。

将之作为教学楼置於大学之内,犹如丰碑一座,昭示莘莘学子继承发扬中华美德之基石――孝道。

而孝,从“敬亲”开始。

《论语・为政》:“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

”孝敬父母是儒家伦理的基础,是中华美德的基石,其关键在於一个“敬”字。

捐建教学楼且名之为“敬萱堂”的施子先生,旗帜鲜明的强调了这个“敬”字。

“敬萱堂”背後所昭示的是母慈子孝的美德。

先生1939年生於福建省晋江市一个华侨家庭,除母亲外,亲人们都在菲律宾,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海外汇寄。

但时处兵荒马乱之年,这唯一的来源也没有保障。

1948年,施父不幸去世,抛下了34岁的妻子、9岁的儿子和一个出生仅数十天的女儿,施家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

要维持家庭的生计,要照顾幼小的女儿,还要供儿子上学,施母历尽艰辛。

数十年後,施先生回忆童年,依然情动於色:“母亲原本裹脚的,但迫於生计不得不脱了裹脚布,颤巍巍地下田劳作。

这�不足以维持生计,还得在农闲时做些买卖估衣的生意。

我常常跟着母亲在附近的村庄穿行,奔波一整天也只能挣到微薄的收入维持家计!”   一个单身妇女,在战乱年代,要维持一家生计已属不易;如果还能教导子女�促之成材,无�於“不可完成的任务”。

但施母顽强地做到了这一切。

施母不但坚持供儿子念书,还督促他夜以继日地练字。

没墨没关�,母亲为儿子准备了水;没纸也没关�,母亲为儿子准备了砖块。

母亲的关注下,在兴趣的支撑下,施先生用水在砖上反反覆覆地练了好多年!《说岳全传》载,岳飞用树枝划沙学字,岳母则坐在旁边做些针线以为家用。

施家母子和岳家母子如此相似!也许,施母�没奢望儿子日後能成为书法家,只是出於一种责任和本能。

先生忆及这段岁月,感触良深,赋诗曰:“七岁受业方启蒙,师前默默偷二王。

一碗清水写方砖,亦为临池亦课功。

颜柳苏赵家家爱,取其骨气法其风。

恨煞少年断耕耘,今日尺楮叹沧桑。

”施先生虽然“恨煞”“断耕耘”,但�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对母亲督促和教导的感谢。

事实证明,亲辈对子女的影响深远且巨大,尤其是少年时代的教育,将决定子女的前途和未来。

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岳母贤良造就了岳飞。

而施母的言传身教不仅成就了施先生的书法和对学习与教育的热爱,更铸就了他的人品和性格,当他离开母亲闯荡社会後,自强与勤勉、爱国与奉献贯穿�照亮了他的人生。

先生同时还继承了母亲关爱下辈的美德。

先生育有四个儿子,在孩子们年幼时就严加教育,传授儒家忠孝仁义,使其秉承庭训,�先後把儿子们送到国外深造。

如今,四子都已学成归国,投入集团的经营与管理,全面接班,成为集团独当一面的栋�。

他们不但继承了父亲的克勤克俭,还和父亲一样爱乡爱国

亲慈子孝,薪火相传。

和父亲一样,儿子们也先後投入到参政议政之列:长子施荣怡现为江苏省政协委员,次子施荣怀为北京市政协委员,三子施荣恒为福建省政协委员,年仅28岁的幼子为贵州省政协委员

加上全国政协委员施子先生,施氏“一门五父子,全家皆政协”。

对此,施先生谦逊地表示:“他们还年轻,作为政协委员,还须要学习,须要磨炼。

当然,他们受的教育比我多,又比我能�,在政协的培养和教导下,成长起来是很快的。

有朝一日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才算真正接班了。

”儿子们表示:“我们能有今天,得感谢父亲的教育,得感谢国家对我们的栽培,希望有一天也像父亲一样当上全国政协委员

做政协委员,我们不图名,不图利,只想多做点事情;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只想最大限度地为祖国做贡献。

这是我们一贯的目标!”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忠恕也以。

”施家“一以贯之”的家风,似乎也能以“忠恕”二字概括。

一代名相兼大儒曾国藩在其家训中说:“耕读以传家,孝悌以敬长,仁义以立身,忠信以报国。

”如果把“耕读”改为“经读”――经营的经,读书的读,此语无疑可以概括施氏家风。

书香隽永教育忙      1957年,19岁的施子先生离开故乡�身前往香港,开始了求学、教学和创业的生涯。

这多少和古代文人士子有点相仿。

李白24岁离川闯荡,此前曾隐居大匡山苦读书勤练剑。

《渡荆门送别》云:“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达了一个年轻人对前途的憧憬对故土的眷恋。

但另有深意――此去大显身手,然後回报江东父老以及整个祖国。

离别乡梓的施先生有着和青年李白一样的情怀,不同的是到香港後施先生又系统学习了几年。

他先後就读於香港联合书院和香港菁华中医学院,�获得了学士学位和中医全科文凭。

先生这段时间的生活是相当清苦和孤寂的,其中掺杂着对故乡和母亲的怀恋。

此情在施先生1958年所填的《木樨花》中可见一斑,词曰:“瀛海浪翻,浮云霞掩,凭栏心绪万千。

似曾梦回,故里一样残年。

多情恨�抒翰藻,更何堪、客次凄寒,更难说,云外谁边,蓦然无言。

木樨临风频送目,许红绛枝头为我翩然。

莫道少年,芳华非比一般。

东风若惜天涯久,归未迟可放征帆。

但人间事,几番月圆,几番事全。

”上阕以“凭栏客”眼前的实景而及“故里梦境”,由“一样残年”而及“客次凄寒”,最後竟“蓦然无言”。

如李後主“独自莫凭栏”之苦寂,极尽婉约,五十年後读来,犹让人心酸。

下阕笔锋扭转,“红绛”、“芳华”、“东风”、“放征帆”给人以振奋与希翼。

“但人间事,几番月圆,几番事全”则反苏子“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的喟叹,赋予“天生我材必有用”、“淘尽黄沙始见金”的进取精神,少年人的豪气得以展现。

整首词一唱三叹,挫而弥坚,足见施先生不俗的文字功底和自强不息的斗志。

1959年,施子先生创办了香港集美华侨学校,任校长。

这一年,他刚21岁。

先生教育理念是“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教育方针是“爱国、爱乡、爱港”。

创校办学,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善事。

教育从娃娃抓起!”20年後,祖国大陆把“科教兴国”定为国策,许多和施先生一样的有识之士在内地重复着施先生的工作,全民掀起教育浪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先生尤为注重对年轻人的民族文化教育

他说:“年轻人从小就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国家经济开放以後,现在思想和文化也开放了。

如果国民没有教育好,就有被同化的危险。

”同时语重心长地指出:“2005年席卷全国的韩剧《大长今》,里面很多东西其实是我们中国的,但�被韩国人学去包装後‘进口’赚我们的钱!我们没有把自己的《三国演义》、《红楼梦》、《西�记》变成卡通做成�戏,日本、韩国�把我们的故事编排了再输入中国。

我们骂韩国人、日本人精,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民族文化教育做得比我们好。

一个例子,日、韩的留学生回国有个习惯,带两瓶酒回去,一瓶外国的,另一瓶一定是本国的。

这些值得思考!”施先生的担忧�非杞人忧天。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不选择中国端午节就是惨痛的教训。

前车之�,後事之师。

如果再不重视民族文化教育,春节没准哪天就“姓韩”或者“姓日”去了!   施先生不做老师已经很多年了,但从来没有间断过对教育的关注和支持。

1987年在家乡晋江捐资设立了“施子教育基金”;1994年捐赠福建长汀一中科学楼一座;1995年捐赠华侨大学“敬萱堂”教学大楼;1997年捐资成立“施子清家族――厦门大学中青年教师教育基金”;1999年捐资成立“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以及赞助其他幼儿教育、希望工程;2002年又捐资教育基金予南京大学。

“书香隽永教育忙”。

先生的“雪香斋”自然书香隽永,乘着他几十年勤於教育的匆忙之车,那份隽永的书香溢出“雪香斋”飘洒到了神州大地。

“人才最重要,只有提倡�落实教育,才能彻底改变贫穷。

”1995年3月,在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施先生把《关於教育问题的建议》的提案上交给了全国人大,个人的正确主张变成政令得以施行,利国利民,功莫大矣!       情�家国儒商志      施子先生1967年投身商界,成为一名儒商

作为商人,商不可不为,利不能不取。

先生作为儒商坚持以下信念:   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念。

这里的“道”,指合乎社会规范、法律的行为,也就是说:儒商当经营一些符合社会大众利益的事业,“君子有机以成其善,小人有机以成其恶。

”其取利是正当之利,儒商绝不伤天害理,也不以钻政策空子、打擦边球为手段,更不屑以取利为最终目的;二、秉承儒商风范

包括言谈、举止、行为的风范,诚信为本,待人彬彬有礼,不自高自大,言谈谦恭,有礼有节;三、以国家民族强盛为己任。

儒商有爱心,乐施善助,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不但在经营上为社会的典范,在其他方面也是人们的榜样。

他们爱国家,爱民族,他们爱家庭,爱朋友,绝不损人利己。

儒商是传统文明与现代经济的有机结合。

施子先生无疑符合上述标准:诚心经营、举止儒雅、爱国爱港爱家乡。

先生从商经历先是从推销员做起,日後才自己独立从事进出口贸易。

由於以诚信为经营之本,以勤劳拼搏为动力之源,施先生的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公司不断壮大,业务也越拓越宽。

如今他的恒通集团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以进出口贸易、纺织工业、房地产、证券为主的多元化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或分号达五十多家,遍布海峡两岸以及新加坡、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

生意做大後,施子先生迅速把资金投入到祖国大陆的建设中。

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给香港企业家带来了机遇,而港资的注入大大地促进了祖国的经济建设。

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引进资本数量巨大。

在庞大的外资中,港资�据了半壁江山!祖国的繁荣发展,爱国港胞功不可没。

1985年,施先生到上海投资了一个毛纺厂,迈出了投资祖国的第一步。

之後,又在江苏、福建、广东、湖南、重庆等地投资创办工厂、企业及大型房地产投资项目乃至桥梁、隧道、公路等基础工程项目。

1989年因“六四风波”,香港不少财团对内地投资转为观望态度,有的甚至撤走资金。

先生�率领一群晋江同乡回泉州,坚定履行合同,开发�地420亩的“泉州成州开发区”,�积极引入逾百家企业入驻,成为国内首个成片开发区。

为了填补泉州纺织业的空白,施先生特从海外高薪聘请11位工程技术专家,同时引进日本、意大利的先进设备,培训了五、六百名专业技术人员。

宁可亏本,也要在家乡发展化纤工业。

全封闭式的泉州大通毛纺厂,就这样经施先生授意,由三子施荣恒一手包揽迅速建成。

有人嘲弄这种投资方式“一厢情愿”。

先生笑答:“爱国爱乡,就要搞点‘一厢情愿’!因为家乡有空白,才需要我们来做拓荒牛!”施先生自觉个人力量有限,运用自己良好的人�关�和影响力,带动了香港商界一批人士回国投资。

拳拳报国之情,行胜於言!施先生以实业报国,为祖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和突出贡献。

�於施先生的�出成就,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切接见他,他还光荣当选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作为儒商,施先生除了做实业外,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参政议政。

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主人翁姿态,推动社会的发展,实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从1970年至今,施先生先後荣任香港及海内外各界数十个社团的会长、荣誉会长、永远名誉会长等职,组织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传播爱国、爱港、爱家乡的理念,推动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促进祖国向着完全统一的目标迈进,是名副其实的爱国社会活动家。

仅以1988年10月在香港举行的第十二届亚洲女子篮球赛为例即可见其风采。

当时,施先生以主礼嘉宾的身份为两岸女篮首次球赛开出了第一球,从一个领域拓宽了两岸交流的渠道。

不过,施先生更大的贡献应该是作为地方和全国政协委员所提交的提案和作为有识文人的舆论监督。

《论语》中有“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可以丧邦”之说,换到今天,可以理解为“一个提案而可以兴邦”、“一个提案而可以丧邦”,这是以参政议政为责任的政协委员的荣幸。

先生1985年荣任政协福建省委员委员,1993年荣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连任三届至今。

在参政议政过程中,施先生先後提出了《关於改革裁撤地级机构的建议》、《关於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建议》、《学习与思考》等颇有见地的提案,在关�国计民生的决策中,加入了施子先生的真知灼见。

作为文人,施先生通过手中的笔,在《大公报》、《文汇报》、《镜报》等媒体先後发表了《农业还得加把劲》、《爱国爱港 参与选举》、《玩“台独”之火者必自焚》、《加强两岸交流 和平统一大有希望》等数百篇舆论文章。

为农民说话,为香港平稳过渡、特区政府的顺利诞生及贯彻落实“一国两�”、“港人治港”摇旗呐喊,为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及和平统一奋笔疾书。

拳拳赤子情,款款儒者心。

施子先生参政议政文章已结集为《子清刍议》出版,详情可阅此书。

)      名士风流诗书长      《子清刍议》是施子先生最新结集作品,属政论文集。

此前,施先生已出版了大型书法专著《子清墨趣》、《子清翰墨》及行书《後赤壁赋》,散文集《雪香集》,诗词集《雪香诗钞》等。

当年梁启超先生赞美胡适先生“学问成家数”。

指学问可以一家一家的数出来。

胡适先生是历史家、考据家、哲学家、政论家……有多项了不起的成就。

先生则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家、书法家、诗人、散文作家……也能用“家”来计算。

但如此多家,难以计算,简而言之,可谓名士名家

也许,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魏晋多名士名士多�行”之说,但那些都是“假名士”!《红楼梦》有云:“真名士,自风流!”真名士:有家,有业,有志;能书,能文,能诗;己任天下,文采风华。

施子先生属於後者。

先生的书法,从“一碗清水写方砖”开始,经“颜柳苏赵家家爱,取其骨气法其风”,至今已有六十载功力。

先生说:“我的字没有章法。

我不过是用心用功去体会和练习罢了。

”细观施先生的字,行、楷、草各体皆能;行书灵秀,楷书端庄,草书飘逸。

应了苏东坡的“我书无法自成体”。

施氏书法不拘泥规格,而是“用心挥毫”,“融神於字中”,所以虽无章法�成体系。

正如明代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所说:“夫得不偿失,兵无常势,字无常体: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

倘悟其机,则纵横皆成意象矣。

”施先生善“悟其机”,“用心写字”。

所以欣赏施先生的字也必须“用心”。

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如袁昂《古今书评》所说“师宜官书如鹏羽未息,翩翩自逝”、“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的神韵。

施子先生的文章,政论文�络清晰、内容扼要,言之有理、见解精辟;而以诗论为主的散文,行文流畅、旁徵博引,常常能於平淡处见惊雷,於平常处出新解。

先生论诗论词,喜欢在轻描淡写间由浅入深,在看似闲言闲语中交代清楚必要的背景,接下来切入主题,剖析诗句旁徵博引,如庖丁解牛,�刃有馀,原本深奥或者歧义颇多的诗词能得以深入浅出的解释。

试以《雪香集・英雄�》为例分析施先生为文之道。

先生目标是辛�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篇�从宋朝主战、主和派的矛盾说起,再引出一位青年率五十骑兵直捣金营生擒汉奸张国安,而这样的英雄到後来�不能驰骋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就是辛�疾,在忧愤中写了《水龙吟》。

看看背景交代清楚了,施先生就词句引经据典以解释论证,不但从考据的角度阐释清楚了词的含义,还发掘了“英雄……我辈能不敬之仰之”的主题。

所以《雪香集》出版後,得到了各界的好评,北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的名家�誉有加!   施先生的诗作,不拘陈规、率真朴实,主张“诗中有我”。

这和他的书法相通。

“诗中有我生灵气,诗中无我觉空虚。

文采藻绘缘天性,春花秋月合时宜。

”(《学诗有感》)“遵古知变化,相守莫相轻。

我口歌我歌,自然出天成。

”(《读诗有感》)施诗淡化格律和辞藻,於恬淡中见真意,充满了浓�的生活气息,�且流露一种洒然的超脱。

如《龙湖夜钓》:“夜半惊雷宿鸟飞,轻舟摇曳月低垂。

忽然一阵桃花雨,来共鱼虾作鼓吹。

客次常怀家山好,蛰後又觉鳖甲肥。

若然老妻容我懒,坐对碧波赏翠微。

”本诗以白描手法刻画了一幅生动的夜景,充满对家乡山水和大自然的热爱,末尾不忘点出对闲适生活的�往,颇得陶�王摩诘之妙。

另外,施诗多有对家国的热爱和对母亲的歌颂。

如“敬萱堂竣正重阳,九九愿成久久长。

有幸此生心遂意,母慈子孝国家强。

”(《敬萱堂落成有感二首》第一首)。

再如《晋江即景》:“嫂子荷塘�莲,小姑堂前分纱。

起早贪黑儿女家,闲时还论耕稼。

石屋砖楼沿江,园圃又植桑麻。

朝餐蔬菜夜鱼虾,说是个体人家。

”该词意境颇似辛�疾《清平乐》:“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而具体情感和所反映的物事大相径庭,“说是个体人家”为该词标上了鲜明的时代符号,�且流露出作者对改革开放所取得成就的喜悦。

陈师曾於《文人画之价值》写道:“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

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

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後能感人而能自感。

”其实不光是画家,凡是艺术家都须具备“四品”,其诗文其艺术品方“能感人而能自感”,方能“万丈长”。

施子先生爱国爱乡、自强谦逊、诗书文俱佳,具“四品”矣。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