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圣火【圣火珠峰悬念重重】

火炬珠峰传递,这是在申办2008奥运会时,中国给国际奥委会的一个重要承诺。

2008年,在完成这个承诺的同时,中国也将留给国际奥林匹克史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

《奥林匹克宪章》里,有这么一段阐述奥运火炬的话:火炬接力是仅次于奥运本身的第二重要的奥运项目,它是奥运会之前的一种召集告之,使公众感知奥运越来越近。

3月24日,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在希腊古奥林匹亚赫拉神庙遗址前点燃,自此,2008北京奥运火炬全球接力的序幕正式拉开。

象征着和平和友谊的奥运火炬在全球传递,其影响甚至超出了竞技场。

距离为137万公里的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是历届奥运会火炬传递距离最长的一届。

在其路线设计上,无不彰显着中国这个东方古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2008奥运火炬境外传递的路线,灵感源自古代水陆两条“丝绸之路”,这两条路线立足亚洲,前后经过五大洲的19个城市。

而境内火炬接力路线的设计上,最为吸引人的,当属火炬在世界最高峰――8844.43米高的珠穆朗玛峰的传递

火炬珠峰传递,这是在申办2008奥运会时,中国给国际奥委会的一个重要承诺。

2008年,在完成这个承诺的同时,中国也将留给国际奥林匹克史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

有着“地球第三极”之称的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它以圣洁高不可攀闻名于世。

自1953年,英国登山队率先登顶后,中国登山队的三名队员也在1960年成功登上珠峰

圣火抵达珠峰,是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重要亮点。

作为全国最有实力承担电视信号制作的中央电视台,为此斥资3千万元人民币,要在为期50天的时间里,为北京奥运会,为全世界的电视观众,打造一次史无前例的电视现场转播。

担任此次珠峰火炬传递电视报道总指挥的岑传理,现任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的副总监。

经历数届奥运会洗礼的他,曾是中国最早报道奥运会、最早采访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记者。

从1984年报道奥运会开始,岑传理就对奥运会有着一份特别的感情,在不同的国度,他见证了奥运火炬在不同肤色的人们心中的那份神圣,那是人们对奥林匹克所象征的和平、友谊的寄托。

1984年,岑传理第一次亲眼目睹了奥运圣火在洛杉矶奥运会主会场点燃的那一幕,尽管时隔多年,但那个场景至今仍令他记忆犹新:“当圣火点燃时,全场所有的观众都站了起来,一时间,欢声如雷动,很多人眼里都含着泪,这一刻,火已完全不是单纯的火了,它在人们的心里,升华了!”   2001年,北京成功获得奥运会举办权,岑传理也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组委会委员,同时,他也被中央电视台任命为2008奥运会火炬接力电视报道团总指挥。

由于珠峰火炬传递是整个火炬传递难度最大的转播,从2002年开始,岑传理就和他的报道团队开始研究、制定一系列珠峰火炬传递转播方案,几年中,经过不断地修改、演练,当年的一纸方案,如今已成为一套完整的实战,虽然有很多因素不甚明朗,但是和其他人一样,他对那一天火炬珠峰传递,早已是心驰神往。

这将是一场影响与风险并存的电视转播,如何向国际奥委会兑现这一伟大的承诺,一切都显得悬念重重……      四大悬念      悬念一:火炬如何保证燃烧?   按照计划,北京奥运火炬需要在珠峰顶上燃烧15分钟,可是,含氧量只有平时30%的珠峰顶,火炬的燃点要比地面低得多。

要想让火炬在如此高海拔、低压缺氧、低温和大风的环境中燃烧,实现明火对接,是相当困难的事,何况有时峰顶还可能出现12级大风。

火炬怎样成功燃烧?这是直播当天最大的悬念。

岑传理介绍,央视报道组主要驻扎在5200米高的大本营,5月初,这里的温度有时会降到零下10摄氏度,而在珠峰顶,气温常常会降到零下34摄氏度。

这种风大、雪大、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下,为了让火炬能够抵抗高山上的强风、强压,负责“祥云”火炬设计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已经到珠峰做了很多次试验,重新研制了一种特殊的内芯。

带到珠峰火炬跟平时在地面传递所用的火炬并不一样,这是一种双火焰燃烧的内芯,它的燃烧系统分为预燃室加主燃室,这样,只要下部的预燃室不熄,整个火炬就不会灭。

但是,到了直播的当天,这个实验了N次都保持燃烧的火炬,究竟能不能经得住登顶峰顶狂风的肆虐,这将是―个严峻的考验。

悬念二:谁是最后的火炬手?   到现在为止,登顶珠峰的中国人已达到了130多人,这次参加北京奥运火炬接力珠峰传递的登山队员,一共有50名。

他们中有西藏登山队的队员、中国登山队的队员、西藏登山学校的队员、以及一些高校的登山爱好者,这些队员大部分都成功登顶珠峰,其中,西藏登山队的洛则就成功登顶过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

不过,这些队员中,谁会成为登顶火炬手?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岑传理说,名单之所以一时还公布不了,是因为得根据当时每个队员的身体状况来确定,谁会成为最后的幸运者。

悬念三:队员几时登顶?   一年里,攀登珠峰最好的时间段有两个:四月底五月初、九月中旬到十月初。

每年6月初到9月中旬为珠峰地区的雨季,雨季来时,时而暴雨,时而冰雪。

到了11月中旬至第二年的2月中旬,山顶上的气温会降到零下60摄氏度,而那时最大风速也会达到90米/秒。

每年4月底至5月末,是由风季过渡到雨季的时候,这个时期出现好天气的时间会比较多,不过,所谓的好天气也只是风速低于七八级的天气而已,变化莫测的高山气候往往会让人感到措手不及。

中央电视台将登顶直播的时间定在了5月2号到10号之间,这段期间,天气比较稳定,有利于登顶

通过一段时间对峰顶天气的观察。

央视把登顶的时间大概确定在上午8到9点之间,因为只有这个时候的风速才会到达最小,气温变化不会太大。

根据测算,点燃火炬的黄金时间最好是在9点到11点之间。

如果这样,那么队员最理想的登顶时间,应该在九点到达顶峰

从2号到10号期间,究竟会在哪一天直播圣火珠峰的点燃,还得根据天气的变化来确定,对电视观众来说,每天都有可能看到火炬登顶直播,这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悬念四:怎样展示奥运火炬?   据岑传理介绍,火炬手最后登上珠峰时,会有一个对火炬进行展示的过程,届时,奥林匹克会旗、北京奥组委会旗以及中国国旗将会和火炬出现在同一幅画面上,而这个镜头,将会永远成为奥林匹克史上的一个经典画面。

四位火炬手将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示火炬,只有等到那一刻,谜底才能揭晓。

海拔7000米是陆地动物的生长极限,而8000米以上,则被称作高山死亡地带。

早在去年,西藏登山队就对首位登上珠峰的女队员潘多进行了一次珠峰顶承受力的测量,测量的结果,人体在8844.43的峰顶所能承受的极限是半小 时,因此,此次圣火珠峰上的点燃和展示,不可能持续太长的时间。

所有的点火仪式都需要在到达顶峰后的30分钟之内全部完成,然后迅速后撤下山。

登顶珠峰过程中,运动员一般都会在海拔8000米以上减轻身体负担,除了氧气瓶和登山设备,其余装备全部留在冲锋营地。

而在接近顶峰的第二阶梯,坡度逐渐增大,有些地段接近80度,火炬手们只能利用登山绳索和双手攀爬。

另外,火炬手在向顶峰前进过程中,会由于珠峰地区的缺氧,可能出现行动迟钝、判断力下降、反应能力变慢的症状。

所以要想让火炬手迅速地在30分钟之内完成整个火炬明火对接、奥林匹克会旗、以及五星红旗的展示,应该有一定的难度。

四大亮点      亮点一:火炬在世界之巅点燃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一位身份为海洋生物学家的火炬手携带潜水装置,手擎火炬在美丽的大堡礁水域完成了3分钟的水下传递,这次传递成为奥运史上迄今为止最为神奇的火炬传递

同样,2004年雅典奥运会奥运重返其诞生地和复兴地。

为纪念奥运历史,雅典火炬传递跨越五大洲,历时78天,总行程达到78000公里,成为奥运火炬的首次环球传递

而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则选择了和悉尼方向相反的方式,第一次将代表和平、友谊的圣火送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一旦成为现实,这次的火炬传递将成为世界奥运史、世界登山史、世界电视转播史上的奇迹。

而全球约有50亿的观众,也将会通过HDTV高清信号,屏息观看北京奥运火炬在这座高峰上点燃的那一刻。

亮点二:珠峰首次迎来火炬手   在50名珠峰传递火炬手中,80后的队员就占了三分之二,尽管很多队员曾经登顶珠峰,但以奥运会火炬手的身份,登上珠峰还是头一回。

此次央视体育中心全力打造的珠峰火炬传递的电视直播,除了在对火炬传递现场直播外,还挖掘了一些人物的故事。

在参与报道火炬传递的普通人和运动员身上,都会找到一些感人的故事。

配合前方的报道,央视体育中心后方团队制作了大量的专题和花絮,把赛事、激情和故事相结合,全面演绎火炬传递,值得观众期待。

亮点三:环保融入每个环节   人类的频繁登顶,在一定程度上对珠峰的生态造成了影响。

一些地方出现了融雪――原本可同时站立15个成年人的珠峰顶,现在站上10个就稍显拥挤。

奥运圣火到来之前,北京奥组委出台了珠峰火炬传递环保手册和相关规定,对火炬材料和燃料的选择、垃圾回收、参与活动的人数加以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登顶过程中,火炬手所使用的火炬燃烧原料以及参与人员使用的设备等,都必须符合环保要求。

奥运火炬登顶珠峰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也全部被参与人员清理带下山处理。

亮点四:第一次实现珠峰直播   作为北京奥运会中国大陆独家转播商中央电视台来说,28天的比赛,302块金牌的转播,好比是规定动作,而珠峰火炬传递的转播,则是中央电视台为北京奥运会向奥组委实行承诺的自选动作,作为一个国家级的电视台,当然更愿意去做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珠峰火炬传递直播,早在1987年央视就作了第一次尝试,只是那一次的信号全由日本NHK电视台提供,还算不上真正的直播

直到2003年,攀登珠峰成功50年周年纪念,央视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直播

2007年5月,央视体育中心派出报道组,前往珠峰进行珠火炬传递直播的演练,基本上实现了从顶峰到演播室的信号回传。

除了在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设分演播室外,央视还分别在6500米、7200米、8000米和顶峰处还设了四个转播节点。

而设在7028米北坳的固定机位,则是拍摄视野最为宽阔的一个。

这个位置,能够拍到火炬手们从6500米的前进营地前进的画面,还能够兼顾火炬手从北登顶,以及从山顶下撤的画面。

这个位置设为转播节点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在这里大量积蓄电池,以便及时向顶峰运送。

另外,每个传播节点还配备了一名记者,作为单边注入点,随时报道火炬手的进程。

一架叫做“爱国者号”的轻型飞机担当了顶峰拍摄的任务,它将在珠峰顶盘旋,全景式地报道火炬登顶过程。

对于当天直播中不可预知的事件,中央电视台全部做了双份备案,一是防止信号干扰及中断,一是防止敌对势力的破坏,对全部信号延时一分钟。

这样能够保证节目的安全播出。

火炬珠峰之保驾护航      坚实的后勤保障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后勤保障是珠峰火炬传递工作中一个庞大的工程。

大部队还没进山之前,负责后勤保障的国家体育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和西藏自治区体育局登山管理中心,还有另外一支增援保障的部队就已经把所需的后勤物资和生活用品提前送上了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

后勤物资分为几大类――攀登用品,包括运动员个人装备,高山靴,冰镐、安全带和绳索,另一类是公共装备,主要是宿营装备、帐篷。

生活用品包括米、面、粮、酱油,帐篷,睡袋。

由于海拔高,低温缺氧,人体的能量消耗相对大,后勤保障为火炬手和工作人员们准备了肉类、奶酪和巧克力等高热量的食品,以补充体力。

珠峰火炬传递过程中,及时的后勤补给成为火炬手和报道组工作人员一道坚实的后盾。

卫星气球   珠峰上高山气候的善变,凭直觉登顶容易因天气突变发生意外,所以必须得依靠精确的天气预报。

此次,中央气象局用卫星气球测量气候变化数据。

为了使测量更加准确,登顶期间,中央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每30分钟发出一个,然后根据传回数据和卫星气象图,及时做出判断,哪个时间突击顶峰最合适。

这对突击顶峰的时机掌握非常重要。

自动发热装置电池   普通的摄像机电池在零下10摄氏度就不能正常工作了,此次高山直播,拍摄工作所用的所有电池都是为这次直播特别研制的。

这是一种自动发热装置的电池,专供低温条件下使用,解决了设备电力不足的后顾之忧。

此外,大本营处的两部发电车为HDlv的高清信号提供了稳定的电压,全程的数字传输,保障了节目的正常播出。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