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资产重组演变历程

在中国商业变化的过程中,资产重组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中国商业资产重组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毕业论文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商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从传统的计划商品流通转向了现代市场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业中最活跃的零售业,逐渐从百货业占主导地位转向连锁超市占主导地位;所有制形式己从公有制一统天下,变成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逐渐退出零售业,民营和外资零售业逐渐起主导作用。

中国商业资产重组的过程,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本文以中国商业资产重组的重大事件和当时出台的改革开放政策措施为主要标志,来进行划分。

笔者认为,中国商业资产重组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起步阶段、多样化阶段和成长阶段。

起步阶段(1978年—1991年)      起步阶段,其大致时间为从改革开放之初特别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农村为重点的改革在全国农村全面展开;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业和商业

在此会议上提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改革原则,允许企业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和兼并等活动,由此拉开了资产重组的序幕。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小型国有企业(当然包括商业企业)产权可以有偿转让给集体或个人。

从此企业资产兼并重组进入高层决策,并受到政府决策部门、金融部门以及中介机构的高度重视和参与。

1988年9月,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正式组建国有产权交易自此有了明确的主体。

***年2月19日,我国第一部有关企业兼并重组的行政法规《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颁布,从此企业兼并重组有了依据。

不久,国家体改委等颁布了《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产权的暂行办法》,对企业兼并重组进行具体指导,推进其健康发展。

据统计,至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13个计划单列市共有6966家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共转移存量资产82.25亿元,减少亏损企业4095家,减少亏损金额5.22亿元,从而使一些企业走出困境。

商品流通业的资产重组和工业等其它行业一样,资产也从静态的、单位或部门所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变得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流动、组合。

这一时期资产重组比较标志性的事件有:   北京天桥百货公司发行股票。

1984年,北京天桥作为我国商业第一股票,同时也是我国企业第一股票,成功发行,由此开创了利用股票进行融资的先河。

这不仅在商业资产重组中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其它行业乃至对整个中国的改革都有重要影响。

这是典型的用股份制改造进行资产重组的尝试。

北京东安市场组建“百货集团”。

从1998年起,北京东安市场百货店,经过成立子公司、投资、控股、兼并、联营等,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个以百货店为主体的,实行多元化经营、多层次结构的零售企业集团”。

这是百货业首家企业集团

尽管和现代意义的企业集团有所不同,但其产生却有重大意义。

总之,这一时期的商业资产重组,最重要的是迈开了第一步,尽管还很不完善,很初级,规模极小,形式单一,基本处于无规可循状态。

多样化阶段(1992年—1998年)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掀起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高潮。

随后中央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的商业资产重组也加快了探索的步伐,各种资产重组形式相继出现,主要表现在:   1.外资进入商业并得到超规模的发展   1992年,我国正式对外开放商业领域。

同年7月,国务院下发文件,同意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和5个经济特区各试办一至两个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暂不举办外商独资经营的商业零售企业

中外合资零售企业中方必须控股51%以上,企业不得经营批发业务,其审批权限在国务院。

从此翻开了中国商业利用外资的一页。

1992年当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上海第一八佰伴、北京燕莎友谊商城、天津华信商厦和天津正大国际商业大厦等4个外商投资商业零售企业

此后,外商进入商业超额度发展。

据统计,从1992年7月至1999年,国务院批准在部分城市设立20家试点外资投资零售企业,地方越权审批设立了277家。

2.商业开始尝试连锁化经营并得到快速发展   连锁经营是一种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是商业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1992年1月15日,太原立达国际商场开业,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家大型百货连锁商店的正式出现。

这家由天津市立达集团国际商场经营管理的新商场不仅引进了天津国际商场的管理的管理模式、经营方针,而且与天津国际商场统一进货,统一管理,统一经营。

从1992年开始,一些中小零售企业也借鉴国外经验,创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连锁店,如北京希福、上海华联、新亚快餐等。

在提高中小企业的组织程度,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提供了新的经验。

3.商业企业股份制试点迅速展开,部分企业股票开始上市   邓小平南巡讲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对股份制的认识更明确了,不再担心其性质问题。

同时,当时的国家体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16个关于股份制试点的配套文件,为股份制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各地的商品流通企业股份制改造因此加快了步伐,并且有一部分企业开始上市。

如1992年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后,成功上市,发行A种股票本金1.2亿元。

上海当年还有27家集体商业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并吸纳职工个人股金1200万元。

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经过8年探索,对其股份制进一步规范化,在资产评估、产权界定和收益分配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化,为上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仅1992年全国以国有商业为基础组建股份制企业就达200多家,涉及产业品、副食品、粮食和饮料等行业。

4.开始尝试组建商业集团   1992年2月14日,商业部同意糖酒、调料两个集团组建方案。

这是在非工业部门中率先试点组建正规的企业集团

1992年5月15日,上海第一百货商店(集团)公司和上海华联商厦(集团)公司成立,时任商业部长的胡平亲自出席成立大会并在会议上讲话,这表明全国流通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组建商业集团的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仅1992年全国挂牌商业企业集团(包括批发业和零售业)已达100多家。

1994年开始“优化资本结构试点”,1997年“关于深化大型企业集团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都推动了商业企业集团组建

5.小型国有企业逐渐退出商品流通领域   小型国有商业企业通过“改、转、租、包”等不断减少,1992年为59587个,比上年下降32.19%。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各种各样的资产重组方式如企业改制、企业兼并、连锁经营等方式相继出现,但总体规模还不大。

成长阶段(1999年至今)      1999年6月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颁布《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进一步扩大开放商业的领域、范围和技资的深度。

从1999年开始,我国零售业的开放试点从沿海地区扩大到了所有省会和中心城市,外商被允许进入直辖市的批发环节。

2003年后,国内商业领域开放告别试点的阶段,在结束试点后,零售业将转入正常开放,在外资商业企业的数量、布局上进一步放开限制。

1999年9月22日,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有进有退、抓大放小、规范改制、组建企业集团等。

推进连锁、特许经营、代理制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实施进程。

1999年国家下发了《关于出售国有企业中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

鼓励一些国有流通企业实行国有民营、民有民营等。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0,成为WTO的143个成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商业零售业承诺在经营范围和市场准入方面逐步开放。

1.商品流通业同地重组如火如荼   为迎接加入WTO的挑战,国内商业企业在政府的鼓励下,2000年开始强强联合,做大做强,通过资产重组,形成了一大批商业集团

同年9月19日,北京当时规模最大的零售企业集团――北京王府井东安集团公司成立。

它由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公司与北京东安集团实施资产重组组建而成。

此外,还有翠微大厦收编当代商城,北京燕莎与饮服集团联合重组。

2002年11月7日,北京七家连锁企业和六家投资公司共同发起创立了首都商业集团公司。

2000年上海友谊华侨公司受让持有上海联华超市47.6%的股份,成为当时全国98家上市公司中最大的商业上市公司。

2003年4月24日,由上海物资、上海一百、华联和上海友谊等上海四大商业集团公司合并组成的百联集团正式对外亮相,不仅是上海市最大也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集团浮出水面。

2002年8月广州市商业局公布了一个涉及67亿元资产和2万多员工的重组方案:整合广州现有的国有百货企业,形成两大板块。

2.商品流通业异地重组烽烟四起   2001年2月3日,京沪两地3家知名企业——上海华联超市、北京市西单商场、北京超市发公司正式签约,联合组建北京西单华联超市

这三家企业开创了跨区域商业重组的先河。

2002年7月,上海联华宣布以人民币2.1亿元溢价参与杭州华商集团公司单方增资,增资后,联华超市成为杭州华商集团公司的控股公司,从而将其旗下的浙江第一大超市“家友”收归囊中。

2003年4月18日,北京物美商业集团在天津也做出了大手笔的动作,物美拟用三年的时间投资改造天津市1000家国有商业网点。

3.商业尝试借壳上市成功   2000年上海华联借壳上市成功。

4.商业股权收购硝烟弥漫   山东三联从2000年起拟收购将要破产的郑百文,2002年收购成功,2003年公司股票得以重新上市交易。

同年,有着东北第一“商业股”之称的大商股份也对外宣布将以“绝对控股”的方式收购北京京客隆超市连锁集团公司。

5.外资在商品零售业攻城掠地   以中国加入WTO为标志,跨国流通企业在中国攻城掠地,大规模压进。

甚至早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外资商业企业己大规模挺进。

据统计,1999年至2002年,国家批准设立了43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

但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零售业白皮书》披露,到2001年底,限额以上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已发展到362家。

目前,世界50家最大零售商己有80%进入了中国。

2001年限额以上外商投资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额占中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零售业总额的5.29%,占中国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的1.4%,同时外商也开始收购中国店铺。

香港最大的中资企业华润集团2001年9月收购了广东零售业头号种子万佳超市,接着又先期斥资3000万元把中山百惠超市的20间直营店收归囊中。

据报道,家乐福己与天津劝业场公司签署了意向性合作协议,组建“天津劝业家乐福超市有限公司”,同时劝业集团属下的4家超市被家乐福收编。

这个协议若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意味着家乐福将成为国内第一家大规模收购本土企业,己获得扩张的外资零售企业

6.外资进入商品批发领域   2001年7月17日,上海一百集团和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共同投资组建的我国首家中外合资批发企业上海百红商业贸易公司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

此举标志着中国批发业将允许外资进入,开辟了我国批发业中外合资的先河。

7.国有企业逐渐退出商品流通领域   1999年,县级国有内贸中小型企业,普遍采取股份合作制、国有民营、承包租赁经营等一系列措施,90%以上己经实现改制。

许多地区对大中城市特别是地级市的中型内贸企业,也普遍进行了改革,对资不抵债、亏损累累、扭亏无望的企业,进行了兼并和关闭。

重庆、广州不再保留纯国有商品流通企业,大庆国有商业实行国有民营。

现在,国有独资商业企业基本转制,国有控股及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三分天下。

2002年国有及国家控股批发企业销售收入占限额以上批发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为75.3%,比1999年的83.3%下降近8个百分点。

而同期同样的指标,私营企业为5.6%,比1999年的1.2%增加4.4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为3.9%,比1999年的0.5%增加3.4个百分点。

零售行业,国有企业退出得更快。

在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中,2002年国有及国家控股零售企业占全部零售企业销售收入比重1999年下降17.4个百分点,而同期限额以上私营零售企业同一指标增加了10.3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以迎接WTO为标志,商业资产重组如日中天。

形式更加高级化如出现了股权收购和借壳上市等,资产重组的规模更是史为前例。

展望未来,面对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商业资产重组还需加快,才能应对2005年商业的全面开放。

因此,未来几年资产重组企业联合,仍是商业发展的主旋律。

1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