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名词解释(1)

建筑名词解释(1)。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 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

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曰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 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 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 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

“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 “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 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 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 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 坡度不。

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 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 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 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7.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 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 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18.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19.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见佛光寺大殿。

20.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

21.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

22.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

23.移柱法:宋辽元金, 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

24.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 ,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 比较隆重的建筑

25.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 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2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2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

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

28.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 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28.1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28.2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

28.3 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

28.4 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

28.5 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29.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 短横木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内外出跳的 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

29.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29.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

29.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29.4 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

29.5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

30.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