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传媒为什么炒作中印关系的假新闻 印度40亿大坝是假新闻

2010年以来,印度媒体接二连三地发表关于中国威胁印度的虚假报道,英国广播公司甚至用“歇斯底里”这个词评价这一现象。

例如九月、十月间,两则新闻左右了印度民众的对华认知:其一是《印度斯坦时报报道称“印控克什米尔军官贾斯沃尔访华被拒,中印两国军事交往被取消”;其二是《印度快报》援引《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向巴控克什米尔派遣驻军。

2011年1月初,印度外交部就印度传媒关于中国武装边防士兵进入克什米尔印控区、威胁印度建筑商停止修建一座汽车站的报道,表示此事没有根据。

2011年1月10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洪磊说,中方注意到印方已对有关报道做出澄清

中国边防人员一直恪守中印两国签署的关于保持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的两个协议,从未越过实际控制线。

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希夫尚卡尔—梅农表示:“对那些捕风捉影或者无中生有的传闻,要寻找途径来迅速予以澄清

”然而,尽管中印的官方都对虚假新闻进行了澄清,这类假新闻印度仍然有较多的人相信。

这是为什么?      印度媒体对华报道形成了特有的传播模式      表面的原因一目了然,即印度官方澄清严重滞后。

但问题在于,印度媒体对华报道形成了特有的传播模式:首先找寻中印关系中的敏感话题,然后某一家媒体进行头版头条报道,接着印度媒体集体跟风炒作,短时间内产生大量谣言影响舆论。

通常事情闹大了,政府出面澄清

在这个问题上,印度政府总是在“察觉事态严重性”的时候才站出来澄清的。

而在此之前,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假新闻进行加工、再创造,谣言已经呈燎原之势,舆论效果已经达到,公众对该新闻事件已经形成第一印象,政府的澄清并不能产生显著的效果。

即便官方及时予以澄清,也并不能保证媒体一定按照官方的意图进行报道

印度,没有任何机构能够强迫媒体发表它所不想报道新闻言论,也没有任何机构可以强迫媒体不去报道某一新闻

有关政府部门只能通过公关争取媒体的配合,譬如印度外交部就设有专门的公关机构负责媒体对外交政策的报道

在一次中印媒体讨论会上,《印度斯坦时报》编辑普拉米特・乔杜里当面回敬一名称“媒体是麻烦制造者”的外交官员,言辞犀利:“你们看看他就知道,印度政府官员可信吗?”由此,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可以见一斑,媒体对于官方澄清可能采取怀疑的态度,不予报道或者进行另外一种语境的解读。

媒体竞争,炒作“中印摩擦”      大千世界,话题诸多,为什么印度媒体要大肆渲染“中印摩擦”的话题?这与印度传媒之间的竞争有关。

印度约有5000多家平面媒体、500多家电视台、8000万互联网用户,这些媒体尤其是主流英文媒体多为私营,媒体行业竞争激烈。

在这种背景下,中印话题无疑成了印度媒体吸引公众眼球、占领市场的一面招牌,对华报道成为媒体自觉自发的一种行为。

BBC曾经如此评价:“任何一家印度主流媒体,如果一期没有几条重要的中国新闻压阵,就很难拿出手。

”   在印度媒体商业化的大环境中,媒体为了增强娱乐性、刺激性、轰动性,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

为了取得热点或突发新闻的“首发权”,印度媒体不经核实便抢发消息的事情较多。

以有“印度CNN”之称的英文新闻频道“Times now”为例,接到“中国向巴控克什米尔驻军”的消息后,未经官方确认,便赶紧制作一档栏目,把这条新闻抢播了出去。

其主编阿那布如此解释该行为:“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新闻必须拼抢,我们的新闻频道之所以可以成为全国收视率第一的英文新闻频道,就在于我们能够比别人更及时地报道突发新闻

”   更有甚者,即便核实后知道是假信息,为了吸引受众,依旧照发不误。

譬如《印度时报》在接到“中印边界发生流血冲突”的消息后,打电话到国防部核实。

国防部称绝无此事。

但《印度时报》前线记者认为新闻可靠,后方编辑认为新闻重大,即便不实,也能造成轰动效应,于是坚持刊发该条新闻

印度较大的媒体集团本身就是大财团的一部分,2009年9月,印度在野的人民党和社会党先后以“中国多次侵犯印度边境地区”为由抨击国大党政府“软弱无能、向中国妥协”,其主要目的不在于中国真的怎么样,而是为了丑化政府形象,赢得公众支持,积累政治资本。

印度军方、情报部门也利用媒体夸大“中国威胁”影响公众舆论,通过这种舆论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增加国防和军事开支。

“中印摩擦”已不再是单纯的新闻事件,而是被权势各方当作博弈的一种藉口,于是关于“中印关系”的假新闻更加肆无忌惮。

公众对华成见造就假新闻市场      是什么让公众相信假新闻的呢?印度外交秘书(相当于副部长)、前驻华大使尼乌帕玛・拉奥女士一语中的:“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在中国,可能提及此事的人已经很少了,但对于印度人却一直刻骨铭心。

这件事对印度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而消除这种影响,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   在一些印度人的心目中,中国仍然以“帝国主义者”、“入侵者”、“背信弃义者”等负面形象存在,有些印度人甚至认为是中国无端发起战争,给印度带去灾难和屈辱。

而在印度的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印度崛起的民族自豪感使其怀疑中国会阻碍印度的发展。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09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印度公众中国持负面态度的人数比例从2005年到2009年逐渐增加。

由于这种固有的对华认知,相当多的印度公众倾向于接触与自己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

因此,以对华报道著称的印度三大全国性主流英文报纸――《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时报》、《印度教徒报》在印度中产阶级尤其是青年人当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印度,一旦某家媒体报道了有关“中印关系”的新闻媒体便蜂拥而上、群起炒作,可以是几十家甚至上百家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同时报道,声势和规模都很大,让公众很难置身其外。

这方面的假新闻,大多描述得有板有眼,不仅有当事人的声明,还有政府部门的公告,甚至专家学者的评论。

这些专家大多是非政府的战略分析家、退休将领以及退休文官,可以算得上是某个群体里的意见领袖,其声音被媒体放大,契合印度公众的民族情绪,于是假新闻愈发被人相信。

总结起来一句话:政府不能有效制止假新闻媒体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公众对华成见深重,于是假新闻自然有了市场。

以绅士态度揭露假新闻      印度媒体的不实报道是一国媒体行业在各种因素驱使下的“失范”行为,是媒体竞争的一种表现,不必将其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但也不能听之任之。

我国新闻界对印度媒体的不实报道应做出有理、有节的回应。

同时寻求与印度本土媒体的合作。

中印关系”话题既然已经成为事关印度媒体生计的话题,与其让它们主观臆测,不如主动出击,与印度本土媒体合作,作为信源告知印度公众他们想知道的。

譬如华为集团主动请印度本土媒体参观其研发中心,以实际行动打破了“部分设施不允许印度员工进入”的谣言。

针对印度公众的“亲英美”情结,我们可以与国际知名的媒体如CNN、BBC、FT合作。

它们较为客观的报道,能够提供映照假新闻之假的镜子。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