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张三丰内丹修炼理论] 张三丰内丹修炼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探讨武当山的内丹理论,既是深入了解道教武当山内家拳奥秘的基础,也是认识与发掘道教养生文化遗产的一项不可忽略的工作。

鉴于此,笔者拟就张三丰内丹修炼理论作以粗浅分析。

就大体而言,张三丰内丹修炼理论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

一、性命双修。

性命”,本为先秦易学的重要范畴。

在《易传》里就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说法。

《易传》所谓“性”,是指个体心理、精神方面的禀赋与个性;而“命”则是指天命或天的决定、命令。

晚唐以来,随着道教的发展,“性命”范畴也被引入内丹理论体系之中。

字虽相同,但含义却发生了变化。

道教内丹家们把“性命”作为内炼的纲要,并且做出了新的解释。

道教内丹理论中,“性”,指的是人的本性或精神;“命”,指人体所需要的气血等。

八仙之一的钟离权在回答吕洞宾关于“性命之事”的疑问时说:“一点灵明无味,性也;一点元气常调,命也。

”王重阳在《授丹阳二十四诀》中说得更直接:“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

”作为全真派系之门人,张三丰在这个问题上也毫不含糊。

他在《大道论》中说:“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日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日真命。

张三丰认为,应该先修心性,后修命脉。

他说:“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

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

”这里的“还丹”是一种比喻,即以外丹术语形容内丹修炼

具体而言,就是指体内的“金液”或“玉液”。

至于“大药”,则指先天真气。

张三丰所理解的“心性”,与王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中所说的“心生则性灭,心灭则性现”,其认识是一致的。

心,就是常人的分别意识。

张三丰的看法,在还没有正式修炼内丹之前,必须先养元神以安性。

张三丰虽主张先修性,但他是赞成性命双修的。

他吸收了以张伯端为代表的金丹派南宗的内炼思想,尤其是关于修命的特异法门。

他指出了以性命双修为宗旨的内丹术是道教养生学的正宗。

鉴于在世俗中修心养性的需要,他提倡“炼己于尘俗,积铅于市廛”,正反映了张三丰内丹学说兼及南北的特色。

二、筑基培元      张三丰内丹学说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筑基培元”。

筑基”,就是筑丹基,即在开始炼丹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如同建房子之前须打地基一样;“培元”,就是通过内在心性的调理,而使耗损的元气得到培补。

张三丰筑基培元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补亏、伦理实践与炼己

因为筑基的内容包括了炼己,所以道教界经常把这两个术语联系在一起,称之为筑基炼己

1 补亏

张三丰认为,只有先将精气神补足,才可以进行内丹修炼

他认为,儿童纯真且精气神完全,可以直接进行内丹修炼

反之,如果精气神“三宝”不饱满,就过于急迫地进行修炼,这不但不能达到长生健体之目的,反而会走火入魔,甚至危及生命。

针对年长者或被七情六欲所伤而造成精气神不足的情况,张三丰提出了著名的“阴阳栽接法”,以补其不足。

他的“阴阳栽接法”主要体现在《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诗词中。

在这二十四首之中,其中第二首就是讲这一功法的。

诗曰:“无根树,花正微,树老重新接嫩枝。

梅寄柳,桑接梨,传修真作样儿。

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来有药医。

访明师问方儿,下手速修犹太迟。

”   按照李涵虚的解释,“无根树”是就人身而言的。

人身百脉皆生于气,气生于虚无之境,所以叫无根。

“微”,就是衰败的意思。

“寄”与“接”,讲的是以性接命。

整首词的意思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世人的七情六欲必然损耗人体的精气神,直到最后导致生命的衰败,所以必须加以培补。

张三丰对以性接命的“阴阳栽接法”有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气血衰,宜补接,明师亲授口中诀。

华池玉液逐时吞,桃坞琼浆随日吸。

绝虑意,赤子心,归根复命仙人业。

”这首诗说明了四个问题:(1)补亏的必要性。

(2)补亏须拜访明师。

(3)须由明师传授正确的补亏方法。

诗中所谓“华池玉液”和“桃坞琼浆”,都是指口津。

《灵宝毕法》中卷《中乘长生不死法门》具体介绍了这一方法。

其方法是以舌抵上腭,等津液满口后,不用漱口直接咽下就行。

只要这样坚持,到一定时候,精气神就会饱满,然后就可以炼丹了。

(4)说明安心的必要性。

2、伦理实践。

生活在元明之际的张三丰不能不受那个时代思潮的影响。

元明之际正是新儒学――理学兴盛发展的时期,它的影响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三丰的丹法吸纳其中有用的资源,这是合乎情理的。

他说,无论贵贱贤愚,男女老少,只要行善积德,广施仁慈,悲悯苍生,诚实厚道,忠孝两全,那么成仙之日就不远了。

张三丰内丹学说讲究忠孝诚信,足见其伦理色彩是浓厚的。

但是,张三丰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理学家的说教,而是赋予了其新的内涵。

张三丰内丹学说中,忠孝诚信一类的伦理范畴,通过赋予新的意义和进行结构调整之后,已成为修行指向中的有机程序。

因此,张三丰指出:“世人以德行为先,阴功为本,察阴阳造化之机……则丹成反掌矣。

张三丰从世俗社会的道德修养人手来论述内丹修炼

按照张三丰的看法,修炼内丹者首先是生活在世俗社会中,故而应该以社会道德修养为基础,多行善事,这样才能明察阴阳造化的机理。

在这里,张三丰并不是纯粹地讲述社会道德涵养问题。

在他的心目中,道德涵养其实已经成为内丹修炼的基本步骤。

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步骤,才能最终达到“易如反掌”的还丹功夫。

3、炼己

这是内丹学中很重要的步骤。

“己”,本出于十大天干中的戊己。

戊己,在五行中属土,所以炼己从五行关系的角度看,也就是炼真土。

内丹学中,五行之“土”又分为“戊土”和“己土”。

戊土,又称外药,阴里真阳,其性主动;己土,又称内药,阳里真阴,其性主静。

实际上,这两“土”合起来就是离坎,用以象征元神元气

从这个意义讲,炼己就是炼元神元气,把后天丧失的东西补回来。

所以,张三丰讲:“炼己只是养元神。

”当然,炼己还有“炼性”的意思。

所谓炼性,就是减少自己的欲望及思虑,控制自己的感情。

张三丰说:“初功在寂寞情缘,扫除杂念。

扫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已之功也。

人心既除,则天心来复;人欲既净,则天理常存。

”只有少思寡欲,心才能安静下来,专心炼丹。

张三丰进而对扫除杂念的方法和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方法上,张三丰认为,修行人最好的静心方式就是控制自己的眼睛,眼睛看着鼻子,鼻子对准肚脐,这样上下相顾,呼吸与心跳同一,那么心也就静下来了。

在环境方面,张三丰认为应该在世俗间修炼,只有在纷扰繁杂的尘俗世间做到了少思寡欲,丹基才能真正牢固。

所以,他强调“炼己于尘俗”。

张三丰除了强调炼己之外,还强调养气

在讲养气方面,也对其方法与环境作了说明。

他认为,养气的方法是:“忘言守一,缄舌静,抱神定。

”这种观念,与庄子所描述的坐忘法门相似。

从操作程序来看,这就是要求修炼者无思无虑,精神高度集中,从而进入自由的境界。

在环境选择方面,张三丰不主张在尘俗闹市中养气,他认为养气应该在山林。

之所以选择在山林中养气,这是因为山林静谧,并且空气新鲜。

此外,在如何养气调神的步骤上,张三丰在继承前人关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基本程序前提下,进一步把这种操作程序具体化。

他指出,每月每天每时每刻都应该具备如此这般气与神的调理及升华。

这不但丰富了内丹修炼的内容,而且体现了张三丰丹法的新特色。

总体来说,张三丰内丹学是对传统的创新。

责任编辑 刘 伟。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