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历程】中国歌剧发展历程

摘要:歌剧作为一种融合歌、舞、乐为一炉的舞台艺术形式,综合的体现了文学中的散文、诗歌,戏剧中的情节、冲突,音乐中的旋律、声响,美学中的意境、氛围等, 这种集中性的表现形式使歌剧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品种。

关键词:中国歌剧歌剧音乐歌剧分类      一、中国歌剧的形成   1.什么是歌剧   歌剧的英文是opera,从中文字面上看,它是由歌(即音乐)和剧(即戏剧)两个部分组成的,是音乐戏剧的最高形式的结合。

实际上,歌剧是一门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族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既在时间上展开,又在空间上展开,既诉诸于人的听觉,又诉诸于人的视觉,是一门视听艺术

然而,在这门综合艺术中,参与其中的各种艺术的地位是不同的,音乐在这门艺术中起主导作用,戏剧处于次要地位,戏剧的语言只有插上歌声的翅膀,才更富有浪漫气息。

因而,歌剧的定义是:在舞台上表演的,并有舞台布景和服饰的,以角色歌唱为主导,以独立的、特定的音乐结构作为推进剧情发展的主要手段的戏剧音乐作品。

艺术门类划分中,歌剧没有被划分到戏剧的范畴,而是在音乐的范畴之中,说明音乐歌剧中的主导地位。

2.中国歌剧音乐的基本特征   中国歌剧是在中国的戏曲中结合西方歌剧的写实手法以及舞台乐队音乐创作而形成的民族新歌剧

它是结合中国革命的现实,在群众运动中产生的。

中国歌剧在结构上也有自己的艺术特点。

中国歌剧是直接展开故事,使人们对歌剧中表现的内容感到更加亲切。

我国歌剧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用念白来代替宣叙调使观众听得更加明白,更加易于理解,更能与剧中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

它所表现的社会矛盾不同,中国现代的新歌剧是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现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

中国歌剧的第二个特点是以无神论的态度去解决社会矛盾,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真实地反映生活。

中国民族歌剧还有一个鲜明的艺术特点就是在中国民族歌剧中女高音往往在剧中担任主要角色。

中国歌剧把西洋歌剧中国民间戏曲相结合,形成的独具魅力的新剧种,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发展道路,为繁荣我国的文艺事业探索了一条光明大道,为世界歌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中国歌剧的形成历史   在中国,西方歌剧未进入中国之前,可以说戏曲是最主要的舞台表演艺术,外国人把中国戏曲叫做北京歌剧

是歌、舞、音乐三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以唱词为主,表现戏剧内容,推动剧情发展的。

“五四”以后中国音乐家门在接受西方音乐文化观念的同时,开始对西方歌剧这种体裁形式结合着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习惯进行大胆尝试。

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国歌剧的萌芽期,“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倡导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新文化、新思维,并涉及到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迫使人们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深刻的反思,中国民族歌剧就是在这一时期萌芽的。

第二阶段中国歌剧的发展期,延安整风运动文艺座谈会促使我国歌剧艺术获得巨大的发展。

1943年,延安兴起了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秧歌运动。

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

第三阶段中国歌剧的成熟期,中国歌剧的断层与复苏。

在整整十个年头,中国歌剧的发展完全中断了。

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中国文艺才得以复苏。

《江姐》是被认为继《洪湖赤卫队》以来又一部民族歌剧的精品,为中国歌剧的高潮期掀起了第二个高峰。

人们不断探索西洋歌剧的这种形式如何与中国传统、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如何为人民群众所接受。

1.歌舞剧   歌舞剧以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为代表,主要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为儿童歌舞表演和儿童歌舞剧两种。

前者的特点是篇幅比较小、情节比较简单的、完全没有说白的歌舞表演;后者是篇幅稍微大、有人物情节的、歌舞与说白相结合的小型歌舞剧

儿童歌舞表演中以《可怜的秋香》《三个小宝宝》《老虎叫门》《寒衣曲》《好朋友来了》《谁和我玩》《努力》《蝴蝶姑娘》儿童歌舞剧以《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三只蝴蝶》等作品影响最突出。

2.秧歌剧   秧歌剧是在新秧歌运动中所产生的,大多是以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作为基础,广泛吸收当地的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及话剧、舞蹈等因素合成的。

正如周扬的《表现新的群众时代》一文中所说的:“它是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综合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新型广场歌舞剧”。

通过新秧歌运动的展开,把各个艺术部门的新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都团结起来了。

参加秧歌剧创作除了诗人、作家、戏剧家、音乐家外,还有工人、农民、士兵等。

这样一种群众性的艺术创造的壮举,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空前的,它有力的证实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的:“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和“文艺工作者必须与群众相结合”的方向的正确。

歌剧的题材内容十分广阔,几乎涉及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主要是:反映当时解放区的生产斗争,如《减租会》《说理会》等,以及反映根据地军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斗争,如《牛永贵负伤》《周子山》等等这三个方面。

3.新歌剧   “五四”时期以后,中国的一些音乐家开始尝试以中国音乐为基础,借鉴西洋歌剧创作手法来创作中国歌剧,即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形式戏剧形式,因而有别于中国传统歌剧――戏剧

20年代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十余部儿童歌舞剧及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1934年,田汉词)为其先声。

延安时期秧歌剧是其进一步发展,而大型歌剧《白毛女》(1945年)的成功,标志中国歌剧的成形。

其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江姐》《洪湖赤卫队》《刘三姐》《伤逝》等一系列歌剧的产生,使中国歌剧创作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态势。

参考文献:   [1]刘庆苏.音乐戏剧艺术――歌剧[M].兰州:敦煌文艺    出版,2000年版   [2]王立改.浅析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J].美与时代,2004   [3]汪毓和.20世纪华人音乐创作概述[J].人民音乐,    200l(04)   [4]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年版。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