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题名解

【摘要】   文章分析了《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题名的含义,指出:书名“黄帝”是古人托名之作,以古圣贤作旗号使人们相信自己的理论,并示与道家、阴阳家的内在关系。所称“三部”,系指该书内容是将《素问》、《九卷》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删其泛辞,除其重复”集为一部。“针灸”是指书中论治以针灸为主,指明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针灸科的。“甲乙二字,后代注家多解为编次之意,是其说之一,另外,笔者从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五行”分析,认为东方甲乙木具有生发欣欣向荣之征,故“甲乙二字亦可释为“生”、“活”,并作使动用法,即“使人生”、“使人活”、“使人远离疾病,保持健康”之意。“经”,具有“常”、“法”、“径”的意义,古人常把那些重要的典籍称作“经”,表明《甲乙经》是针灸方面的权威性的经典著作。

【关键词】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题名 释名。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为《针灸甲乙经》或《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一书的最早传本,对中医针灸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题名释义。

关于本书的命名和卷数,历代记述不一。《隋书·经籍志》载《黄帝甲乙经》十卷。注曰:“音一卷。”《旧唐书·经籍志》载:《黄帝三部针经》十三卷,皇甫谧撰。《新唐书·艺文志》载:《黄帝三部针经》十二卷。《通志·艺文志略》载: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经》十三卷。《宋史·艺文志》载: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经》十二卷,即《甲乙经》。明抄本、医统本均作《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可见全名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后人称引多用简称。

其书名冠“黄帝”字样,乃是古人托名之作,并非真为黄帝所著。正如与《内经》时代相近的《淮南子》所说:“世俗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记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那时一般人崇尚远古,所以为了使人们相信自己的理论,就不得不打起神农、黄帝这些传说中的古圣贤作旗号;另一个原因是,传统中医的学术思想受到阴阳家和道家的影响比较大,而道家和阴阳家尊崇黄帝,为了表明自己的思想渊源,故以黄帝命名。

所称“三部”,系指该书内容是将《素问》、《九卷》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删其泛辞,除其重复”集为一部。它打乱了原有《素问》、《灵枢》的顺序,以“使事类相从”的原则进行重新编次,理论部分主要取材于《黄帝内经》,其中收《素问》29篇的全篇,25篇的大部分,4篇的个别语段,有20篇未收;收《灵枢》57篇的全篇,19篇的大部分,3篇的个别语段,有1篇未收。针灸临床部分的内容主要来自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一书,该书早已亡佚,因此,本书就成为保存《明堂》资料的一部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言:“考《隋志》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图》三卷,又《明堂孔穴图》三卷。《唐志》有《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今并亡佚,惟赖是书存其精要,且节解章分,具有条理,亦寻省较易,至今与《内经》并行,不可偏废。”[1]此说极是。

针灸”是指书中所论以针灸为主要内容。“甲乙二字之义,在该书序言中未曾说明,后世训解者亦极少。日本医学家丹波元胤曾云:“按弟坚曰:此书命以《甲乙》,未有详解。按杨玄操《难经·序》:‘昔皇玄晏总三部,为甲乙之科。《外台秘要》引此书,其疟病中云,出庚卷第七;水肿中云,出第八辛卷。又明堂及脚气中并引丙卷。然则玄晏原书,以十干列,故以‘甲乙’命名。’《隋志》:‘《黄帝甲乙经》十卷可以证焉……’《魏都赋》:‘次舍甲乙,西南其户。’李善注:甲乙,次舍之处,以甲乙纪之也。《景福殿赋》:‘辛壬癸甲,为之名秩。’吕延济注:言以甲乙为名次也。此其义一尔。”《外台秘要》所录《甲乙经》卷数多以天干名之,据此则“甲乙二字似有撰次的意思。大概原书,如《隋书·经籍志》所记录的为“《黄帝甲乙经》十卷”,以十天干名之,故书名以前两卷(甲卷、乙卷)概括之。后人析为十二卷,别以地支子丑名之,即第十一卷为子卷,第十二卷为丑卷,如《新修本草》卷四铁精下附铁落云:“《甲乙》子卷阳厥条言之。”今在卷十一有“夫食入于阴,气长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人服以生铁落,为后饭。夫生铁落者,下气候也”,可以证之。故以甲乙示编次是大多数学者的共识。现存所有《甲乙经》版本均为十二卷本。《四库全书总目》记有“《甲乙经》八卷”,经复核,共八册,仍为十二卷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