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军民融合装备管理机制的思考

[摘要]构建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管理机制涉及军地双方许多不同部门,涵盖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协调

现阶段科学构建军民融合装备管理机制,主要应从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军民协调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法规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以适应和保障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体制的形成和有效运行。

毕业论文网 /2/view—11471132.htm  [关键词]军民融合装备管理   引言   构建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管理机制涉及军地双方许多不同部门,涵盖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协调、理顺关系,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实际、灵敏高效的运行机制体系。

根据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管理机制现状及存在不足,借鉴外军装备管理先进经验,科学构建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管理机制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1.信息沟通机制   1.1建立统一的信息传递标准   信息沟通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和信息反馈四个部分。

目前我军装备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普遍的问题是信息标准不统一,相互沟通衔接困难。

建立统一的信息传递标准是构建信息沟通机制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一是建立统一的维修保障信息标准,统一的信息资料数据库,确保军队信息系统与地方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军地双方在保障资源信息保障需求信息和指挥管理信息共享与实时处理。

二是建立统一的装备业务标准,就是统一军地物资分类和编目编码标准,统一信息技术应用和系统管理技术标准,统一物资保障设施设备编配和使用标准,统一业务流程和业务管理规范。

三是统一网络信息标准,构建装备保障信息网络化系统。

明确军队装备保障需求信息,统一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等各种相关技术标准和接口,构建军民一体化网络保障系统,逐步建立起标准一致、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信息网络系统。

1.2建立稳定的信息沟通架道   信息传递渠道,简称信道。

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管理中,信息沟通渠道分为固态和动态两种,平时使用最多的是固态信息沟通渠道即网络信息沟通平台。

我们可以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装备保障专业网站,建立完整的军民融合信息数据库和可靠的军民互动信息平台,并及时维护更新。

我们常见的动态信息沟通渠道即军队后勤与地方建立的定期的沟通制度或活动。

如一方面,定期组织有关军队装备保障人员到相关地方政府机构、企业进行技术考察和技术交流,通过这种类似“雪貂侦查”的形式,了解和掌握民间组织的技术供应信息

另一方面组织军地相关行业的科研技术人员座谈交流,如国家发改委和军事科学院2008年首次联合举办一首届“军民融合式发展论坛”,增加军事装备保障系统与民间组织的相互了解,促进军民之间的保障技术、服务信息沟通,解决军地之问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2.军民协调机制   必须建立完善的军民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企业的职能作用,深人研究探索军民保障单位间多个层次的协调方式,从具体方式上进行优化和创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及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作用,促进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管理工作顺畅进行,消除军民融合的军地合作壁垒,促进军民有序融合、有机融合和柔性融合

2.1建立权威的顶层决策制度   顶层决策是地方政府、企业参与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重要保证,也是军民协调的基本政策依据。

建立权威的顶层决策制度首先要求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成立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总后勤部等有关部委参与的顶层决策组织,负责研究制定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方针政策,对保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加强各类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工作的衔接与协调,促进军民融合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其次,强化顶层决策组织的职能,充分发挥在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过程中的宏观协调作用,使之纵向可以协调执行部门与决策部门在贯彻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过程中的督促检查、信息沟通和情况反馈,横向可以协调跨部门、跨领域对象的相互衔接与配合。

顶层设计时,国家发改委和军委办公厅、总后勤部等综合部门要加强协商对话,通过建立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制度、合署办公制度等形式进行军地双方顶层协调,促进军队后勤部门内外协调

第三,制定一系列的协调政策和制度,在统一的顶层决策机构领导下,专门制定“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协调计划”和相关法规制度及条令条例,重点加强对增强军民协调的渠道、方法和措施进行明确,确立解决军地协调问题的指导性协调程序。

2.2建立顺畅的部门协商制度   构建完善的军民协调机制,需要在建立权威顶层决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顺畅的部门协商制度,确保军地双方输出输入的良性循环。

一是根据顶层决策机构在战区联勤部、省军区与地方政府设立第二层的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组织机构,直属于顶层决策机构。

二是在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建立军地合署办公、联席会议等工作制度,健全军地共同议事规则和办事程序,合力完成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管理机制的建设任务。

三是增强相互了解,促进部门合作。

3.资源共享机制   我军装备保障与地方资源共享有一定的基础,但基础水平与军民融合装备保障所要求的资源共享程度相差甚远。

因此,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对实现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具有深远意义,是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发展可靠的军民通用资源   在实施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管理中,资源共享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共享、地方科技资源共享、生产资源共享和人才资源共享等方面。

实施军民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军地资源可以直接相互利用,因此,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必须发展可靠的军民通用资源。

军民通用资源按装备管理对象可以分为军民通用人才、军民通用物资军民通用业务、军民通用信息四类。

建立可靠的军民通用资源,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军民资源标准,即按照上述分类建立统一的人才使用标准、物资使用标准、业务标准和信息使用标准。

其次,根据装备保障中资源标准的一致性,整合相关资源。

第三,以坚持质量建设为基准,加强资源的标准化建设,既要避免物资的重复建设,也要防止资源保障不力所带来的军事损失。

3.2建立快捷的军民共享通道   资源共享过程如同信息共享过程一样,必须有一个实施共享的渠道或路径。

建立快捷的军民共享通道是实现资源共享所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军民资源共享的必经之路,所以,共享通道的快捷与否直接影响到军民资源共享的效果。

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中,资源共享最多的是物资资源的共享,比如存储仓库、运输工具(车辆、轮船、飞机)、医疗器材等等。

建立快捷的军民共享通道主要包括以下二个方面:一是构建物资信息交换平台。

信息沟通机制中已经提到,建立良好的军民物资资源信息沟通离不开统一的信息标准、稳定的信息传递渠道和诚信的交换制度三个方面,建立快速的军民共享通道,就是在此基础结构上建立一个稳定的物资资源信息平台,所有共享物资信息物资信息平台上均能适时可现。

二是明确军民物资共享程序。

可依据《合同法》、《国防法》和《国防动员法》等基本法律,根据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特点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明确军民物资共享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明确共享的基本程序。

三是设立专门的资源调配机构,属于在军队需求方和地方供给方外的第三方组织机构,隶属于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领导机构,主要负责装备保障过程中的调度和匹配,提供一个快速的装备需求和供给的反应渠道。

4.法规保障机制   实现军民融合装备保障是国家行为,必须有法律作保证,依法实施。

我国在这方面比较滞后,后勤装备动员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纲要(草案)》、《国防交通条例》和最近刚出台的《国防动员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这使得我军装备军民融合保障的道路上存在着自谋其政多、合力形戊难,相互制约多、理顺关系难,职责交叉多、权威执法难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关键是要走法制化道路,加快论证出台有利于实现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法规制度,建立长效的法规保障机制,从而确保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古代兵书《尉缭子》指出:“凡兵,制先必定。

制先定,则士不乱。

士不乱,则刑乃明。

”法规休系是富国强军统?发展带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要想构建科学的军民融合装备管理机制,就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提高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工作的法制化水平,充分发挥政策、法规、制度在军民融合保障中的导向、调控和保障作用。

完善的法规体系体现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尺度,能够预防、制止、消除军民融合运作过程中出现的越轨和冲突问题,保证军地合作多方的行为正当性和合法性。

完善严密的法规体系是军地物流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其长期稳定运转、顺利高效发展的法律保障.是维护军地双方利益,监督其履行职责的有效工具。

在制定健全法规制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三个问题:一是要突出军地兼容、互利互惠和平战结合的原则,明确军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进一步理顺军地关系,规范平时、战时保障行为,优化军地物流资源配置。

二是要增强法规制度的可操作性,规定明确,便于执行。

三是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构,加大执法力度,督促有关单位落实。

参考文献   [1]毕京京.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意义和路径[J].国防, 2015,6:4—6   [2]龚战胜.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装备保障军民融合方法举要[J].军事经济研究,2015,36(5):71—72   [3]牛振喜.各国军民融合的历程及我国军民融合的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3):124—125   [4]魏南.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J].中国军转民,2011(8):42—45   [5]余高达等.军事装备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11   [6]刘尔琦.关于航天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的思考[J].航天工业管理,2011 (3):4—8。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