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蜡染,苗族人的一抹蓝

小亚。

一把蜡刀、一口大缸、一碟熔蜡、一块织布。在我眼中,安顺蓝靛(音同殿)色的。

安顺是贵州省的中西部城市,也是苗族人的聚集地,被称为“蜡染之乡”。我还未踏进苗族人的染坊,远远就望见一段段随风飘展的布匹,颜色介于蓝和紫之间,却比蓝紫色更为厚重。苗族妇人刚从染缸里捞起织布,坐在石头上歇息。连着几天下雨,这天始放晴,石头还湿漉漉的,但妇人的裤子没被浸透,上边的图饰也鲜亮未褪。她们穿着的,正是经由蜡染制成的衣服。

安顺之所以是蓝靛色的,全因此处温暖湿润,一年四季均温20摄氏度,孕育了蓝靛这一植物。蓝靛的种子极其细小,却是苗族人的宝物。每年3月,苗族人上山采摘蓝靛种子,5月搭棚育秧,7、8月间移栽,置于芋头地或箐沟边等土质潮湿之地。不久后,蓝靛株长到二三尺,叶秆萃绿,气味芳香,苗族人便将其采割浸泡,制成染料

贵州安顺古村寨,形成于明初。

由蠟染制作而成的布扇和衣服。

左:贵州的一位妇女正在打理由蜡染制成的布。右:用铜制蜡刀花纹

制作染料只是蜡染工艺的诸多步骤之一,苗族人还要搅、绘、煮、染,十分繁琐。在外人看来,调制染缸无非是搅动几下,但苗族人可大有讲究。一次,我见到一位苗族老太太往染缸里倒了半瓶白醋,甚是疑惑,老太太笑着解惑:“白醋能帮助蓝靛染料着色,否则蜡染易败色。”说完就拾起长长的竹竿,呈顺时针方向缓缓搅动,一下、两下、三下……染缸里的水逐渐旋转起来。她的目光一直落在漩涡上,专注至极。

那一刻,我对蜡染有了新的理解,回家后翻查史料,才知安顺蜡染在秦汉时期便出现了,隋唐时期兴盛起来。到了宋朝,随着经济发展,织布技术也大为进步,布匹成本大幅降低,蜡染得以推广至多个地区。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将此工艺代代相传。及至当代,蜡染制作工艺繁复讲究,并且蕴含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智慧,2006年,它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调制染料之后,要用蜡刀在白布上绘出精致花纹,然后把布投入染缸中着色几天,再放入沸水中煮,以去掉蜡印,制作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织布。这门技艺有蜡、有染,得名“蜡染”。不过,在我看来,诸多步骤中,最有趣的是用蜡刀绘纹

蜡刀花纹,既能留下印记,之后去除蜡印也很方便,西南少数民族便自制了蜡刀。古代,他们发现用毛笔蘸蜡在布上作画容易冷却凝固,而铜制的画刀可以加热保温,便把多片形状相同的小薄铜片绑在木柄上,刀口微开、中间略空,便于蘸蓄蜂蜡。

蜡刀绘纹可是门经验活。老妇人拿起蜡刀,端坐在桌前,一勾、一画、一绕、一点,画布上出现了优美的图案。她们不需要圆规,就能在布匹上绘出标准的圆。

安顺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纹样以花、鱼为主。以鱼为例,她们“刀下”的鱼儿往往造型夸张,生动活泼,十分吸睛。除了安顺,贵州省的其他地区也流行蜡染,绘制的图案各有趣味。比如,在东南部的丹寨一带,纹样以鸟为主,有肥硕的鸟身,也有飘逸的翎毛,千姿百态。在黔东南州的黄平县,则擅画线条,纹样多为几何形,螺纹、太阳纹、云纹、回纹等相互套叠。

蜡染纹样以自然意象为主,因为对苗族来说,万物皆有灵。他们告诉我,自然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要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苗族古歌这样唱道:“云雾生出天地,巨人铸造日月星辰,枫树心化蝴蝶,人类始祖姜央(苗族古歌中人类的祖先)龙虎蛇。”苗族人对蝴蝶、枫木、鸟、龙等图腾物的崇拜,通过蜡染上的纹样,代代流传。

蜡染布艺中有幅名作《老鼠娶亲》。鼠年快到了,对苗族人来说,给亲朋好友最好的新年礼物或许是那一抹蓝靛色的“蜡染老鼠”。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