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母猪繁殖力的措施

摘要介绍了提高母猪繁殖力的措施,包括选择优良猪种、适时配种和淘汰性能差的母猪、加强妊娠母猪饲养管理、做好接产工作和哺乳母猪饲养管理、做好仔猪腹泻的预防与治疗等内容,以供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母猪;繁殖力;提高措施      母猪是生猪生产的基础,提高母猪生产能力是提高养猪生产效益的前提。

母猪的生产能力主要包括年产窝数与平均窝产断奶仔猪头数两部分,其中决定年产仔窝数的是母猪繁殖周期的长短,决定断奶窝仔数的是窝产活仔数和断奶前死亡率。

要提高母猪的生产能力就要从决定母猪生产能力的因素入手,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不断改进和提高。

1选择优良猪种的杂种母猪      工厂化养猪生产中,商品猪的母本大都采用长大和大长母猪,这是因为杂种母猪繁殖性能上具有杂种优势,同时适合市场对瘦肉型猪的需求,这种组合当前在我国大部分规模猪场中普遍采用。

在选择长大后备母猪时,体形上应平直和微倾,腹部比较大且松驰,腹部过度收缩的母猪繁殖力都较差。

奶头排列整齐均匀,一般在7对以上,奶头饱满不能有瞎头、副乳头等。

外阴部大小适中、下垂,外阴部上翘的母猪繁殖性能一般较差,经常有返情或不受孕的现象。

保持正常体廓的母体(不肥不瘦)繁殖性能较好。

瘦肉率过高的母猪,其繁殖性能方面都较差。

因此,在三元杂交体系中,对母本的瘦肉率一般不作要求。

2适时配种,淘汰繁殖性能差的母猪      长大和大长后备母猪配种一般以体重达到110~115 kg为宜。

高于或低于这一体重对产仔数有影响,偏离越远,影响越大。

后备母猪从有明显发情表现到排卵的间隔一般为36~40 h,经产母猪为38~44 h,排卵时间平均为2~7 h,因此开始发情后8~12 h配第1次,间隔12 h进行复配通常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1]。

发情不明显的母猪有必要进行2次复配。

母猪断奶一般在3~10 d内发情,妊娠后的母猪都要控制饲喂量,保持中等体况能提高其窝产仔数

正常生产状态下,有个别母猪长时间不发情或频繁返情,对用药物催情和改善饲养管理无效,或返情3次以上的母猪应该及时淘汰。

母猪一般3~6胎产仔数最高,到9~10胎降低,且带仔性能显著偏低。

这种母猪应予以淘汰。

对哺乳性能差或产后无奶的母猪应作记录,若以后出现同类情况时则应淘汰[2]。

3加强种公猪妊娠母猪饲养管理,减少母猪返情和产死胎、畸形仔猪      种公猪要求体质结实,四肢稳健,性欲旺盛。

一般坚持每周检查精液1~2次。

对密度偏稀、活力较差的公猪即刻停用,加强管理。

公猪每天应运动2次,上午和下午各1次,配种强度要适当,2~4岁成年公猪每天可配1~2次,每周有1~2 d休息,有时视公猪情况而定。

后备母猪在体重80~90 kg时根据实际情况注射细小病毒、乙脑与伪狂犬病等疫苗,防止流产、死胎、产木乃伊等现象发生。

母猪妊娠阶段由于饲养管理不当造成死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母猪受到过强应激;二是妊娠饲喂腐败变质的饲料;三是环境条件及气温的剧变。

母猪妊娠后要控制饲料的喂量,一般妊娠后30 d内每天饲喂1.6~1.8 kg,30~60 d每天饲喂2.1~2.3 kg,60~108 d每天饲喂2.5~2.8 kg,最后7 d逐渐减少,直至每天1.2 kg为止。

对于个别偏瘦、偏肥的猪应适当加、减料,妊娠母猪的标准体况是中等偏上。

对于大群同栏饲养妊娠母猪不应中途并栏,以免挤、斗等刺激,平时要做好防疫消毒工作,消除体内外的寄生虫[3]。

1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