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奠基者

打开文本图片集。

黄炎培,号楚南,字任之,江苏川沙县人,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先生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塑造了一位真正爱国敬业、劳工神圣和人格教育的模范丰碑。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的的贡献。他用行动为后人开辟了一条“职业教育”的道路。

黄炎培图书馆

黄炎培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爱读书,经常利用叔父沈肖韵家丰富的藏书广读博览。沈肖韵有个藏书楼阁,旧籍新书都有,那里是黄炎培年少时的求之库。

1901年,23岁的黄炎培到位于浦西徐家汇的上海南洋公学读书,选读外文科,老师是蔡元培。在南洋公学期间,黄炎培首次接触到图书馆,就是学校附近土山湾法国天主教的教堂藏书楼(即建国后属于上海图书馆的徐家汇藏书楼)。因经常出入藏书楼黄炎培也逐渐懂得图书馆功能,也逐渐意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在此后,黄炎培常常将图书馆教育育人联系起来。所以每逢黄炎培外出视察,也兼及考察图书馆。1918年,黄炎培偕同蒋梦麟去东三省和朝鲜做教育调查,他先后用了四五个月赴图书馆,寻找书籍。他认为凡是到一个地方考察或参观,都需先到当地图书馆读一些相关书籍,这样可以事半功倍。1927年10月,黄炎培赴朝鲜考察。在20天的考察期间,他走遍了朝鲜南北,白天忙碌地奔走,晚间就赴图书馆查书,为第二天的考察做准备。

黄炎培十分认可图书馆的功能,因而,在1925年3月,黄炎培与史量才等好友,在上海创办学术团体甲子社(本年甲子),并开设人文编辑部,取名“人文”,志在“设集关于人群文化之记述,分别归类,使修学著书施政行事得所依据”,参加者有上海银行、商界大亨徐新之、周作民、刘洪生、穆藕初等人。黄炎培主持编輯事务,由他选辑自辛亥革命以来上海及其他省市出版的主要报纸,如,《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中央日报》等多种,按他自己制定的十一大类分类法——自然、社会、学校、教育、国际、政治、经济、法律、交通、军事、杂俎,按类制作卡片。为求长久保存,还征求造纸专家意见,将原定的白报纸、道林纸换成耐用的鸡皮纸为底板,粘贴用化学专家特别配料的糨糊,然后每类经审定、删补后装订成册,且以登录编号与图书一并上架。1929年3月起,又逐步将国内400余种杂志选其精要、编制索引。图书馆初见建时,他们忙于筹集经费,收购、征集有关图书黄炎培层躬行赴浦东,向他姑父和袁观涛等家属征求图书,他自己也捐出著作。经过努力,图书馆初建时就拥有近3万册图书。到了1935年2月,已增加到近6.5万册。由于当时民国当局不予支持,经费非常困难,后来叶鸿英等商业大腕出资才得以维持下来,董事会决定人文图书馆全部图书归入鸿英教育基金董事会所拟办之鸿英图书馆

黄炎培职业教育

1903年,黄炎培受蔡元培的影响,返乡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创办了一所新式小学堂。因为当时的教育大多是以私塾为主,黄炎培几人创办的学堂在当时看起来是格格不入,为了取得乡亲们的信任与支持,他们义务上课,不领薪水,就连吃饭都是回家自理。1905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民国成立时,黄炎培已办学十年,成绩非常卓著。但是,当时发生了一件事,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改变了黄炎培的办学理念。一天,浦东中学的一名家长来找黄炎培,说他的儿子现在已经高中毕业,读大学,家里无法承担得起学费;做生意,珠算不熟,英语既不能说也不能写,国文能写但不会应用,所以至今失业在家,这位家长询问黄炎培,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家长,他们该怎么办?黄炎培一时语塞,竟无法回答这位家长的问题。他想,自己办学十年,他的学生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大问题,这使他内心非常痛苦。

1917年5月6日,黄炎培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1926年,黄炎培总结了近十年来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学校,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的沟通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黄炎培用十五年的时间,想出了医治旧中国教育弊病的良方,为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但是他的想法却得到了强烈的反对,在大多数人地眼里,这样做是有失光彩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商业兴起,黄炎培职业教育的成果在这时有力地支持了民族工商业,提供了大批业务熟练的从业者,从而让更多人认可了他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创办,既是给穷困大众的一条生路,也使这个古老的农耕社会走向了进步。也许现在我们只看到了职业教育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却永远无法体会到黄炎培先生创办时的困难与艰辛,他愈挫愈勇,从没放弃过创办学校的想法,也没放弃过改变“毕业即失业”的时局。他用他的坚持、用行动真正的做到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黄炎培的家庭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家,黄炎培非常关心和爱护子女,为把子女们培养成堂堂正正的人,黄炎培在对他们的教育上也下了很多功夫。而他们与父亲的关系也非常深厚。

一天晚饭后,黄炎培看到几个孩子正在屋里做游戏,便独自走到楼上的书房里,故意把一个鸡毛掸子扔在地上,然后冲楼下喊道:“孩子们,赶快上楼来,爸爸有事找你们!”。

孩子们听到爸爸的呼唤声,都赶紧往楼上冲。大女儿最快到了楼上,她怕踩坏了地上的掸子,便绕了一个弯跑到爸爸身边。小儿子也不甘示弱,径直地往前跑,看到地上的掸子,猛地迈了一大步,得跑到了爸爸的身边。小女儿看到哥哥和姐姐已捷足先登,又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三步并作两步地赶到屋门口,发现地上的掸子挡住了去路,一气之下用脚把掸子提到了很远的地方。黄夫人以为发生了什么要紧事,也跟着孩子们走上楼来。她看见地上的鸡毛掸子,便弯下腰把鸡毛掸子捡起来,轻轻拍打后放回原处。

“爸爸,你找我们有什么事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问父亲。“为了掸子的事。”黄炎培很严肃地说。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露出了迷茫的表情。“刚才掸子在哪里?”黄炎培问。孩子们回答:“在地上”“那么,是谁把它捡起来的呢?”“是妈妈。”“为什么你们就不知道把它捡起来呢?”父亲接着问道。孩子们沉默了。

黄炎培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几个孩子不大懂规矩,看到东西乱扔也无动于衷,而你们的妈妈却能不假思索地就把它捡起来放回原处。这看起来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反映出你们在作风上与你们的妈妈有很大的差距。你们的妈妈长期操持家务,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可你们却什么事情都依赖大人,这怎么可以呢?记得我小时候,不好好读书,你们的祖母在临终前把我叫到床前,痛心地对我说:‘你看,有谁像你这样闲荡过日子呢?你看你爷爷、奶奶是怎样劳作的?爹爹怎样辛苦?农民们一个个忙得怎样?只有你,既不认真读书,又不好好做事,怎么对得起人呢?’这番话,我至今难忘。我希望你们也要记住祖母的遗训,从现在起就学着做家务,学会自己照顾自己,长大了才能为国为民做实事。”孩子们听着父亲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以后,几个孩子都争着帮妈妈做事情,努力学着生活自理,各方面进步得都很快。

黄炎培先生曾给儿子写了一则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如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前四句,他告诫儿子,做人一定要追求真理,不被纷杂的邪说所诱惑,以致误入歧途。中间四句是对儿子日常的要求。事闲的时候,最易养成慵懒的恶习,要警策自已,抓住時间,勤奋用功,切莫荒疏了学习;事忙繁杂的时候,易生焦急的情绪,一急躁就会因冲动而做出缺少理性的事来,一定要冷静沉着,切忌慌忙。说话算数别人就会相信,没有私欲就会变得刚正,理直气壮。最后四句,他要求儿子对待同志和蔼可亲,像春风一样暖人;对坏人坏事像秋霜一样凌厉。他要求儿子要“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意为:为人处世应该像铜钱的外形一样,外圆而内方。要外表随和,内里严正,养成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要锋芒毕露,盛气凌人。

廉洁从教 为人师表。

黄炎培先生一生清正廉洁,曾两次拒绝出任教育总长,早有不肯当官的美名,他创办了无数的学校,得到了各方的资助,却从不把这些财物占为己有,自己甚至都不领工资,只要一点生活费,甚至他的儿女都是吃穿旧衣服,去不收取学费并管吃住的公费学校去上学,黄炎培一生清贫,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为人师表”这四个字。

抗日战争时期,黄炎培和一群朋友组织起抗日救国研究会。以宁波同乡会为机关,每日聚会,跟踪战争形势,并开展抗日宣传,动员各界人士起来抗日。淞沪战事爆发后,黄炎培与各界代表组织起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战火打响后,为支持抗日战争,黄炎培等人四处奔走,筹捐药物、衣物、食品等。黄炎培还南下六洋,向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各国的华侨商贾们化缘来一大笔资产,援助抗日。黄炎培先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这八个字。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