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摘要介绍了一起肉牛氏杆菌病的发病与临床症状、外观检查与剖检,以及诊断情况,并分析了其治疗方法,以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牛巴氏杆菌病;诊断;治疗      牛巴氏杆菌病也称牛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也有溶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2]。

该病多为散发,其致病菌存在于病畜的全身各组织、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当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时,可引起该病的发生。

现就1起肉牛氏杆菌病的发生与诊治进行探讨,以供养殖户借鉴。

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某肉牛养殖小区内一养牛户饲养了12头体重约400 kg的肉牛,出现部分牛采食减少的现象,但未见其他异常。

当晚突然死亡2头肉牛,31日又死亡3头,1头牛流产。

牛群食欲明显下降,有的精神沉郁,颈静脉怒张,体温在37.4~38.5 ℃之间,心率90~170次/min,瘤胃蠕动音减弱或稀少,触诊瘤胃充盈较硬,呼吸音增强,个别牛呼吸最高达50次/min,大部分肉牛肩部、臂部、腹部、股部肌肉震颤。

四肢呈木马状站立,躁动不安,眼睑抽搐,口嚼白沫,心率170次/min以上,倒地后四肢呈游泳状,迅速死亡

7 d后小区内部分养殖户肉牛出现口流白沫,在饲槽内可见大量白沫,牛采食后立即吐草团,此时大批牛粪便开始变干,自始至终无一例腹泻。

大部分牛眼结膜潮红,肌肉震颤较重,有1头肉牛呈现严重血尿,1头肉牛右侧鼻孔流带血鼻液。

15 d后有的牛下颌及咽喉部开始水肿,有1头水肿严重,自下颌肿到颈部3/4处较硬,唇部颤抖严重,流涎、磨牙、不食,肺部听诊有明显的罗音,呼吸极度困难。

2外观检查与剖检   检查发现,病牛死后瘤胃立刻膨胀,有的牛从口鼻流出大量污浊液体,肛门直肠外翻淤血,母牛外阴部、乳头呈黑红色。

剖开胸腹腔,空肠黏膜严重出血,内容物呈黑绿色水粥样。

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切面外翻,出血,呈灰黑色,切面液体较多。

胆囊肿大,最大可达9 cm×13 cm。

肝脏边缘有雪花样斑点,切面外翻,刮过量多。

真胃黏膜出血,肾充血、淤血。

脾脏肿大,边缘有出血点,呈颗粒状。

肺出血,边缘有出血点,气肿。

淘杀的1头严重水肿病牛,其皮下呈胶冻样水肿,从下颌到前胸部,切开后流出大量水样液体

胸、腹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液。

肺表面凹凸不平,尖叶呈灰红色,切面外翻,刮过量多,切开后流出大量暗红色泡沫样液体

3诊断   该病的临床诊断由于初期发病死亡较急,又无明显示病症状,从临床上迅速作出诊断确实困难。

死亡时,体温不高,心律快,死亡急,故对最初死亡的病牛误以为是前胃迟缓,瘤胃酸中毒死亡

但后来根据牛的肌肉震颤、眼睑抽搐、往后使劲、倒地抽搐、四肢呈游泳状、口嚼白沫、一抓一动就死牛等特点,初步确诊为传染病。

为进一步确诊,进行实验室检验。

病料用病牛水肿液、心血,用5%兔鲜血琼脂平板,培养24h,染色为G—球杆菌,美兰染色,呈两极浓染球杆菌,确诊为巴氏杆菌病。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