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在网络舆论形成中的作用】 微博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利弊分析

微博是博客的一种发展形式,之所以“微”,其一是因为用户发布信息通常限定在140个字符之内,140个字符正好是一条短信的容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将身边发生的新鲜事、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通过手机或互联网发布出去,其二是因为上至高官、明星,下至普通市民,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信息的记录和传播过程中,每个微小的事件都有可能在微博上得以传播

微博虽然“微”,却“微中见著”。

近年来全世界卷起了微博热潮,实现了微博“鼻祖”Twitter创始人最初的梦想:“用140个字符改变世界”。

当一种热潮形成,并且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时,自然会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南方都市报》曾刊出《Twitter时代:人人都可发新闻》一文,从媒体的角度看微博,认为微博的即时性特征使“人人都是记者”的新闻传播模式形成;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也对微博进行了课题研究《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把微博放在一个蕴涵了巨大能量的新型传播形态的层面来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微博传播特征,探讨微博在网络舆论形成中的作用。

微博的即时性使其成为触发舆论的先锋      即时性是微博所具有的最显著特征。

当突发事件发生之时,传统媒体要经过一系列程序才能将事件新闻发布出去,而微博用户通过手机短信就能将身边发生的事情随时,动态地传播出去。

微博用户发布的消息不但会在自己的页面上显示,还会自动发送到关注微博的其他用户的页面上,其他用户又可以转发或者回复,这样可以使消息在人际网络中迅速扩张,呈现出病毒式的传播微博就成了触发舆论的先锋。

2010年6月1日,新浪微博中最受关注的是“湖南永州枪击法官”事件

事件发生在上午10点左右,12点17分新浪微博客“易鹏”发布消息:   “有一史无前例的新闻:据当地知情人士提供的消息,今日上午湖南永州市零陵区法院庭审过程中,发生严重枪击事件,一当事人持枪扫射,导致三名法官当场死亡,三名受伤,嫌凶当场自杀,更进一步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   这比最早发布此新闻的新浪网早了4分钟,在时间上微博占了先机。

随后的几分钟内,新浪微博中有数十个用户转载了该微博,中间有相当数量的用户是中新网、湖南在线、财经网等媒体,这些用户一般拥有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关注者,他们的转载意味着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这则新闻就在无数的微博用户之间得以广泛传播

微博即时性的特征能使微博用户快捷、频繁地更新博文或者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但是由于发布者的思想倾向和在获取信息时可能出现的误差,微博这个舆论形成先锋很可能在发布正确信息的同时,传播许多不精确的消息,甚至是虚假的信息

因此微博用户需慎重地发布关于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的新闻,以免造成大面积的误传或者错传;同时新闻事件相关人员可以及时发布博文更正错误信息,使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外,因为很多传统媒体也是微博用户,这些用户发布的博文都是经过该媒体“把关”的,可信度相对较高,微博用户可以多关注传统媒体微博发布的新闻,使自己处于正确的舆论环境之中。

微博的集成性使其成为酝酿舆论的广场      1 微博的集成性使其形成广泛的舆论圈   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微博用户没有任何信息接人的门槛,用户不需要经过其他微博主的同意就可以对其添加关注,而且微博发布信息会自动在关注者的页面上显示,关注者看到信息后也可以同时成为发布者,将自己获得的信息或者评论实时发布,从而轻松使一个“点”与互联网上的无数个点相连接,最终形成“一对多”、“一对一”、“多对多”、“多对一”等多种传播组合方式。

由于这种信息的集成性、互动性特征,当某一事件发生时,微博用户通过关注相关信息,就极易分辨出它的受关注程度,以及人们对它的倾向性态度,通过转发和回复,又容易形成滚雪球效应,使与这一事件相关和不相关的人都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来,这样在微博中就形成了广泛的舆论圈。

2 微博的集成性使其形成多元的舆论圈   在传统媒体传播环境下,大多数人接收到的都是媒体议程设置下、带有媒体所在国家、民族或集团的意见倾向的信息媒体成了大多数人的“舆论领袖”,即使有与媒体不同的意见存在,因为无法形成广泛的传播,也无法形成大的舆论圈。

微博传播环境下,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听取的和不想听取的意见,受众接收到的意见有来自传统媒体设定好的,而更多地是来自其他微博用户的,受众不是单纯地接收媒体或者其他用户给予的意见,而是可以直接参与到意见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自己的思想倾向形成自己的舆论圈。

微博传播时代,处于舆论报道尾部的普通大众越来越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见选择和舆论走向,而处于舆论报道首部的主流媒体则受到冲击,难以成为绝对的“意见领袖”。

微博的草根性使其成为舆论集散的中心      微博发布方式很方便,只要会发手机短信就能发微博,这样就降低了对用户的技术要求,微博的内容并不一定要涉及社会稳定、经济增长等宏大问题,可以是发布者当时的心情或者所见所闻。

所以,有很多博文只是用户的个人私事和感受,有可能完全不能引起其他微博用户的注意,但是有些个人事件被“晒”出来之后,可能升级为大家广泛关注或参与的社会事件,引起轩然大波。

例如,2010年某日下午,一日本网友在商场上厕所时遭遇了无纸的尴尬,情急之下,他通过手机在Twitter上发布了两条信息,第一条是“求救,我没有厕纸了”,两分钟后他发出第二条信息:“没有纸了,快救我!我在秋叶原YODOHASI商场的3楼男厕所隔间”。

这本来是一个“晒窘迫”的个人事件,没想到消息一经发出,便在微博中迅速地传播,最终有网友联系了商场的工作人员,解决了该男子的“燃眉之急”。

也许该男子自己也没有预料到,他的求助信息会在微博上被疯狂地转发,他的微博会瞬间增加不少国外的博友,甚至,他的事件还登上了国外的媒体

因为微博的草根性、简易性特征,它成了网民意见的集散中心,在微博中普通百姓也可能成为舆论中心,引起广泛关注微博用户的个人事件也有可能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事件

网络舆论并非一定围绕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而展开。

结语      微博究竟是新型的网络传播方式,还是互联网上又一次的概念操作;究竟是个人传播平台,还是有效的社会运动的组织工具,值得进一步观察和讨论。

微博将成为新媒体传播中的一朵永远的奇葩,还是仅仅是昙花一现,这也不能确定。

但是不管怎样,微博已在全世界掀起一阵热潮,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舆论集成方式和传播方式,它必定迎合了这一时期社会群体的某种需要,同时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辐射作用。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