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互动的约束机制研究

摘要:城市区域良性互动区域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实力提高的重要条件。文章从产业结构转换迟滞与城市化滞后城市区域“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市空间布局不尽合理、资源型城镇的经济衰退与低质城市化城市区域整合节点、廊道、载体发育不是等方面,探讨了制约东北地区城市区域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而为解决东北地区城市区域的关系问题,促进城市区域良性互动,提高城市区域整体实力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东北地区城市区域互动约束机制        城市区域发展问题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城市区域良性互动是促进城市区域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制约城市区域良性互动的因素分析,是促进城市区域良性互动的关键。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思想中,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预示着统筹区域城市协调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一项核心要求。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之际,探讨东北地区城市区域相互作用的制约因素,对于促进东北地区城市区域良性互动,解决城市区域关系问题,提高城市区域总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结构转换迟滞与城市化滞后      (一)产业结构转换与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区域城市化城市区域化,而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城市化的动因,所以产业结构的转换状况直接制约城市区域相互作用城市化的实质是由于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这种转移的根本标志就是农业比重的下降和非农业比重的上升,亦即产业结构的变迁。正如著名城市经济学者谢文蕙指出的那样,“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产业结构变迁与城市化互动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以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增加为标志的产业结构升级会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化率的提高;反过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率的提高,又会带动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李培祥等,2003)。   区域产业结构城市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联系。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在地域空间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城市化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为r城市化发展,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城市化必须响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有序转化。城市化发展带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等推动城市化进程。区域产业结构的有序演变引起了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模式、城市化地域形态的变化,进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李培祥等,2003)。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增强,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发展格局的出现,城市区域必然在发展要素、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形成互补、整合,并进而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迟滞(李诚固等,2003)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整合程度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本上处于自我循环状态,其市场容量十分有限,极大地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与速度。如自1995年以来,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的地位有所下降,其比重由原来的7.3%,滑落到2001年的5.5%。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充分发挥出对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然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度融合是东北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关键环节之一。   区域产业关联程度低,制约了城市区域相互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并没有依托传统产业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轻重工业关联程度差,东北地区轻工业产值85%来源于对自然资源以及农副产品资源的初级加工,轻工业生产并没有充分利用东北地区丰富的重化工业产品资源。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不利于城市区域相互作用。东北三省都将石油化工、玉米加工、医药等部门作为主导产业,均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数量扩张,并没有在资源开发、产品结构上形成各自的特色,各地区同类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地区之间无序的市场竞争。      (三)东北地区城市化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的年增长率仅为0.61%,远远落后于年增长率为1.5%-2.5%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同时,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速度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浪潮形成了强烈反差。东北地区城市化迟缓极大地限制了城市区域良性互动。   从东北地区历史发展过程来看,GDP从1985年的2237亿元到2005年的15568亿元(见表1),增长了595.9%,年均增长速度为29.8%;城市化则从1985年的39.2%,增加到2005年的56.3%,年均增长为0.86%,城市化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见表3)。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来看,东北地区2005年的城市化水平为56.03%,而工业化程度为64.8%,偏差率为8.77%,也说明了东北地区城市化滞后这一结论。   从产值、就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关系来看,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2,而从业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5,说明了城市化滞后。并且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20.5%)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6%)(见表3)。   虽然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空间载体的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形成、发展,带动了城市新区快速开发等(刘西锋等,2003),但由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地区建立了以自然—资源开发与机械化为主的工业体系等原因形成了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象,而城市区域良性互动的结果就是区域城市化,所以东北地区城市化滞后是影响城市区域良性互动东北地区整体实力提高的主要原因。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