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贸易现行政策的弊端及其调整研究

[摘要] 民族贸易能够加速民族地区商品流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民族贸易现行政策弊端的分析,提出了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目标、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 民族贸易政策 和谐社会 弊端 调整      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商品流通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原有的民族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要求,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产生不利的影响。

鉴于民族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尝试着对民族贸易现行政策弊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目标、思路及对策。

一、民族贸易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重要性的认识   民族地区的不和谐,关键是经济利益的不和谐。

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

民族贸易通过一系列的民族贸易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引导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民族地区商品流通,支持与鼓励民族地区民族特殊商品的生产。

一方面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特殊要求,尊重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促进了社会和谐。

另一方面推动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民族贸易现行政策弊端   在党和国家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坚持实行的一整套特殊优惠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的民族贸易不断发展

但与此同时,在贯彻实施国家民族贸易政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改制后,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问题   自从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和以调整结构、资本重组为内容的改革转制以来,民族地区大批基层民族贸易企业通过改、转、租、卖、并等方式,多已改变成为国有民营、社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贸易企业网点。

随着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全方位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传统民族贸易及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时代需要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贯彻执行带来了很大冲击。

2.民族贸易政策弊端问题   现阶段一些经济政策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很少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贷、利率、汇率等现代化经济杠杆形式;经济政策以给钱、免税等输血式扶持为住,增长了少数民族人民的依赖心里,导致民族地区整个社会单求稳定、不思进取的倾向。

3.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问题   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是实施民族法规的重要保障

必须建立不执行自治法或法规的相应惩处法律,有明确的专门机构负责进行监督检查, 对违反民族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并实施行政的、法律的处理和制裁,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三、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目标、思路、对策   1.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总体目标   通过对民族贸易政策调整,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的市场经济不断繁荣,民族地区商品流通顺畅,民族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特殊需求得到满足。

另外,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不断发展,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2.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思路   我国民族贸易政策的基本走向应该是:一是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转变。

以“物”为中心,实行单纯以追求“GDP”增长为核心的“增长优先”战略, 其经济增长的手段是加速资源开发。

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是旨在消除人类贫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政策上, 必须转变对民族地区政策投入的观念, 逐步淡化以往优惠政策的安抚与救济色彩, 强化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

同时建立完善宏观的间接调控体系,综合运用计划、投资、财政、金融、税收体制改革后税率、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等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尽量弥补民族地区的先天不足。

三是民族政策向法律、法规的形式转变。

保障民族政策的有效执行,避免各级政府执行的随意性,民族政策应向法律、法规的方式转变。

法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法制保障就没有健康的市场经济

四是保障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国的生态环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策将促使民族地区经济产业的开发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取向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