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犯罪青少年与在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方式的比较分析

摘 要:以男性犯罪青少年在校中学生为对比分析对象,旨在经过对犯罪青少年在校中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两方面的比较分析,了解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的实际情况,并为当今社会减少青少年犯罪和维护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以及培养其良好的应对方式提供必要的参考,从而为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培养健全的人格提供心理学依据,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教育建议。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男性;青少年心理健康应对方式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卫生部资料显示:心理障碍在我国疾病发病率的总排名已列居首位,发病率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2.7‰上升到90年代的13.47%。

中国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于1995年10月在杭州召开了第五届年会,许多参会的报告表明,全国青少年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愈来愈高,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当代的中学生是正处在生长发育,知识积累和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却因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成为一个脆弱易感人群。

在当今社会里,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遭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他人的巨大影响,促使相当多的在校中学生成为了犯罪青少年,将自己学习的黄金时期在看守所中度过。

同时由于自身在人生中的这段空白,也为将来的再犯罪埋下了隐患。

犯罪青少年大多为未成年人,在社会中是弱势群体,受到他人的歧视,受到与他人不一样的待遇。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受到全社会的积极关注,社会各界已经逐步认识到了加大在青少年时期的教育的重要性,采取了包括“减负”在内的多方面行动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存在,我国青少年的研究的进展缓慢,尤其是犯罪青少年的相关心理研究处于非常薄弱的空白阶段。

本文以男性犯罪青少年在校中学生为对比分析对象,通过分析调查出的实际情况并了解犯罪青少年在校中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两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为当今社会减少青少年犯罪和维护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参考,并为进一步促进和改造、教育好在押的犯罪青少年,避免其出狱以后再次犯罪、危害社会而作出应有的作用。

从而也为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培养健全的人格提供心理学依据。

期望在对防止青少年犯罪、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维护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形成良好的应付方式方面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以期为心理卫生工作做出有益的贡献。

2 男性犯罪青少年在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的对比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笔试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26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其中随机选取宁夏未成年人管教所犯罪青少年88人,回收有效问卷64份,机抽取银川二十中学生44人,收回有效问卷37份,川回民中学学生39人,收回有效问卷35份。

2.1.2 研究工具   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先生编定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与暨南大学肖计划先生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

所得到的数据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1)心理健康水平犯罪青少年在校中学生之间的比较分析

在对犯罪青少年在校中学生的对比分析中看出,犯罪青少年在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10个因子上都有显著性的差异,且均高于在校中学生

犯罪青少年在敌对因子上的得分最高,说明犯罪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力薄弱,不能正确的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往,更比中学生容易激动与烦恼,且存在有想伤害他人、打人摔东西等的破坏性的冲动。

犯罪青少年的焦虑、抑郁、偏执情绪相对偏高,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的原因是不难理解的。

首先,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是充满梦幻、希望和憧憬的时期,而犯罪青少年却身处监狱,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与之无缘。

再加上远离父母亲人,缺乏亲密的人际交往,社会支持相对缺乏。

其次,犯罪青少年对自我的关注程度迅速上升,自尊成了其最敏感的角落,而成为“罪犯”这样一种为社会所不认可的角色显然对其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再次,青少年的认识能力虽然有所发展,但仍然不能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能正确评价自我,容易因为一时的错误而全盘否定自己,对自己及未来丧失信心,从而否定自身存在的价值。

(2)应对方式犯罪青少年在校中学生之间的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犯罪青少年在校中学生应对方式的6个分量表中只有在幻想分量表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犯罪青少年在校中学生同时处于青春期,有着相似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态度,且主观的意愿均比较大,均呈现出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但是,犯罪青少年在成熟型(解决问题、求助因子)的应付方式上得分小于在校中学生的得分,同时在不成熟型(自责、退避因子)的应付方式上高于在校中学生,在“合理化”分量表上的均分高于在校中学生

这充分说明,犯罪青少年应对方式在校中学生应对方式比较上更趋向与不成熟型。

说明犯罪青少年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常常采取退避的态度,感叹生活的艰难,以消极的方式来面对挫折,并在对自己的评价上往往打着折扣,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

2.3 教育建议   根据我们的分析结果,提出针对犯罪青少年教育建议:   2.3.1 在心理健康方面   针对不同群体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对单亲家庭的犯罪青少年,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对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少年,要从提高其文化素质入手,以促进其认识能力的提高,由于其接受能力较差,需要有关工作人员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他们更加耐心和细心。

此外,针对各个犯罪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和其他具体情况,灵活采取各种教育措施,做到“对症下药”,矫治教育工作才能够真正的起到作用。

2.3.2 在应对方式方面   要帮助犯罪青少年建立起正确积极的应对方式,逐步提高个体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干警、管教工作人员及犯罪青少年的家人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犯罪青少年,相信他们能够改过自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帮助其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以良好的心态应对事件。

在研究犯罪青少年的同时,也发现在校中学生存在着问题,所以我们也要客观面对,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其成为犯罪青少年

中学生教育要充分重视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中的各个因素(家庭来源、经济情况、是否独生、教养方式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家长自身的特点(包括父母关系、父母文化程度、受教育水平、职业地位等)都将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发展;同时在学校教育中,普及违法犯罪知识,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

防止犯罪心理形成,预防和减少犯罪,同时要净化学校周边环境,避免中学生长期耳濡目染,形成不良的动机。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 张厚粲.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 王登封.临床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4] 朱敬先.健康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5] 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