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构建路径

【摘 要】 文章叙述了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积极意义,论证了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必要性,探索建立民族互嵌式社区路径:拓展公共空间的布局和活动场所;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大社区文化的宣传力度;提升社区民族居民的自主管理意识;提升基层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和治理能力;引导民族间宗教的正确走向。

【关键词】 民族互嵌式;社区构建;交流交往;社会发展;路径

自2014年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不断涌现出关于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相关声音和讨论。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探论了例如“嵌入”“社区”等概念,在总结国内外民族互嵌社区构建的经验基础上,指出其在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不成熟性,为我国民族互嵌式社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个案资料。然而,多数学者都是在宏观视角下的分析,具体相关路径研究很少涉及。因此,本文就建构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具体路径展开研究,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民族团结。

一、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积极意义。

2014年5月,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1]9月,中央民族会议中再次提出要创造良好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管理好少数民族流出地流入地服务,从而解决民族流动产生的无序状态,减少不必要的社会问题,这次会议中“民族互嵌”名词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并引起广泛的讨论。

互嵌”最早属于结构工程学的一个专业术语,形容零件之间的相互契合和依赖,共同构建一个新的整体。之后被逐渐引用到社会科学领域,是指“由两个以上(包括两个)民族共同居住并形成空间相错的同一区域内的共同体并形成自由交往交流且相互包容的关系。”[2]民族互嵌式社区不仅有利于增强各民族自信,促进民族间的平等、团结,而且有利于各民族间物质、精神资源的整合,打破民族间的隔阂,更好的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

自新中国成立,我国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废除了历史上存在的民族歧视和压迫,带领各民族共同奋斗繁荣发展,其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我国西部及边疆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受到地理环境和长期历史原因的限制与东部还存在一定差距,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不够深入,一些局部的摩擦和误解还存在。民族互嵌式社区将对参与一定比例的各民族成员间形成较为全面、客观的理解和认识,可以更好的消除民族间的误解,消减不稳定因素,减少民族间的沟通障碍,避免不法分子的蛊惑,促进边疆地区的团结,互助,和谐与稳定。在社区中,不同民族间进行经济、文化、生活上的接触和交流,更有利于構建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再者,各族人们共同生活,交流思想,可以加强各民族间的直接沟通,使各民族同胞认识到,国家对各民族是一视同仁的,增加其民族自信心,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交往,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和认同。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立助推了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协调融洽,民族友谊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促进民族间团结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才会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2、有利于整合各民族资源。

马戎认为,“‘嵌入淡化各族人口与原传统居住地的联系,逐步改变各族分区域居住的传统模式,从而使各少数族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3]中国区域辽阔,地大物博,但各个区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域还处于封建社会制度,藏区人民甚至处于农奴的制度之下,新中国的建立带领中国人民从中获得解放,但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促进少数民族发展依旧是现阶段的重中之重,互嵌式社区构建则打破了民族间地理空间上的隔阂,撕裂了传统上片区封闭的居住环境,促进民族关系的友好发展。中部地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立,促使少数民族可以更快的学习现代化科技,整合少数民族间的文化资源,丰富中华文化的层次性,进而发展和创新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偏远边疆地域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立,可以整合其自然资源,使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互助发展,充分发挥当地特有的地理、人文、历史资源,把分散的并不明显的资源进行整合和产业系统化,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使用。

3、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费老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解释道:“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在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中各具特点;一体是指各民族间的发展相互关联、补充、依存,与整体有着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4]中华民族的认同来源于民族间的认同,认同是在接纳基础上产生,接纳则在接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民族互嵌式社区构建,为各民族间的接触增加机会,拓宽接触领域,是构建中华民族认同的途径之一。中国各民族自历史中就一直同呼吸共命运走到现在,都紧紧围绕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周围,各民族文化交流中不断碰撞创新,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共同凝练重塑,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民族特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中进行多元发展民族互嵌式社区构建除扩大各民族间的接触面,在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发展之外,同时也增加了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做到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5]的文化包容心理,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作用。

此外,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立会带来“多民族混居家庭”的模式,同一家庭中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参与,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不会偏向于某一民族,家庭之中民族之间互相持有各自文化特色,尊重彼此风俗习惯,融合文化上的异同性和多样性,构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和政治的统一性。

二、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必要性。

民族互嵌式社区构建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向,而非突然而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冲击、政策的实施,各民族间独立居住状态渐渐被打开,伴随城市化的不断演变,大量的外来人员进入城市建设等各个行业,共享城市发展中的教育、就业、医疗以及福利等。各民族间的交往频繁日常,生活交流的需要逐步显现;再者,流动人口的变化也引起一系列城市的管理服务问题,需要及时的调整;民族间通婚率的不断上升,也在间接的表达了各民族间的认同,为“互嵌式社区构建做了实践基础。

1、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需要。

人们之间的交往伴随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变得愈加频繁密切,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变迁迅速,人口流动大且快。人们为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向城镇涌进的人群越来越多,在间接上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做了较好的前期铺垫,同时民族交往的机遇和挑战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并存,各民族间的接触范围和次数增大增多,这时若不增加了解加深交往民族之间的矛盾因素就会增生,民族间的误解甚至会演发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是管理城市稳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因此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民族分布状态是“小聚集,大杂居”,单纯的、单一的社区并不多见,多民族杂居或者邻近居住的状态较多,这也为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做了良好的心理和现实准备。

2、社会服务与治理的需要。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源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因素,较为滞后,但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民族政策,在对少数民族发展上有相应政策的给予支持倾斜,例如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上实施的优惠政策,以缩减民族间的发展差距,从而逐步建立起民族间的平等、认同意识。

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浪潮的推进、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实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加速了人口的流动,涌入城市中的民族成分不断增加,比重也随之上升,在城市中形成了许多民族聚集的社区。例如成都就是民族成分构成最多的城市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就已经有满、回、蒙少数民族居住,如今更是世居民族,形成了相应的民族居住圈。回族以清真寺为标识,形成回族的社区圈;大量藏族院校的开设,形成藏族社区圈等。各民族以各民族为单位,在民族内部进行交流和沟通,流入城市中的少数民族呈现片状或者碎片化的居住模式。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隔离是民族交往交流的阻碍,很有可能会导致民族间的疏远和分离,“建立独立的族群社区不是一个好的办法”,[6]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才是促进民族关系相互理解和融洽的正确渠道。如果不对外加深了解,很容易产生误解和摩擦,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产生的社会问题就很有可能会爆发,因此,打破独立封闭的社区圈,加强民族间的社区重组是非常有必要的。

3、族际通婚的现实需求。

自古以来,族际通婚不仅是中央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重要策略,更是我国各民族间相互交往的重要方式,进而构成了中华各民族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目前,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加快,人口的跨区域流动越来越多,大量人口开始进入城市,外出打工、经商、学习等,各民族间的交往更加紧密,了解更加深入,族际通婚比率也逐渐上升。据李晓霞采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得出的数据了解到,少数民族大学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口与异族通婚比率明显上升。其中,俄罗斯族的异族通婚率达到78.17%,通婚对象中汉族74.04%,蒙族2.64%;塔塔尔族的异族通婚率占比是68.79%,其与哈萨克族通婚达到43.49%,维吾尔族17.45%,汉族7.85%、赫哲族与异族的通婚率是82.14%,与汉族的通婚占据77.60%,满族3.76%,回族0.78%。此外,在少数民族大学及其以上学历人口中与异族通婚率在50%—90%的还有鄂伦春族(77.74%)、高山族(77.84%)、锡伯族(74.59%)、鄂温克族(64%)、达斡尔族(51.77%)、京族(52.68%)等。[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背景下,各民族间跟随社会的不断变迁发展彼此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逐渐在价值观上趋于一致,通婚率自然也在不断增加。各民族间的通婚冲破本民族内部,族际通婚率提高,毗邻的两个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率最为明显。另外,家庭中多个民族成分混居的也在上升,语言和文化的碰撞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

三、建立民族互嵌式社区路径

民族互嵌式社区并不强调居住者的主体是谁,不能想当然的以为是少数民族嵌入汉族的社区,或者汉族嵌入少数民族社区,它是一个平等双向社区,不分主次,主要强调的是构成社区成分的民族性。

民族互嵌式社区构建,是为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合作共享打造的一个平台;是物质、精神资源的共享;也是物质、精神文化的碰撞。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嵌入,更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交流,需要真正做到持有各民族间平等相处,共同生活的理念。怎样建设,建设怎样的环境的社区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具体构建,宜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得到国家政策、法律的支持;第二、做好社区内相关文化的健康正确宣传,完善其基础设施;第三、加强社区内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做好民众和政府的润滑剂作用,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管齐下,才会更有利于构建民族水乳交融的和谐社區。

1、依靠国家力量的介入。

布拉姆菲尔德认为“如果人们不能彼此交往而是相互隔离,那么偏见和冲突就会像疾病一样疯狂生长”,[8]运用国家政策的手段促进民族互嵌式社区构建促进民族间居住区域的调整,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提供了空间基础。城镇化的进展不断加快,购房一直居高不下,在城市流入的人口中较多考虑的是购房问题,因此可以搭上城镇化的顺风车,制定合理的互嵌式购房政策。在同一区域内,按照民族成分建设住房,形成不同民族不同阶层间的混居,廉租房、保障房、商品房和高档房穿插搭配,整合不同民族间,阶层间的居住沟通,改善社区发展活力。购房民族按照一定比率分配,避免单一民族社区或者某一民族独大的局面出现,若社区内某一民族人数过多且不加以约束,很有可能会影响其他民族在这个社区的购买。住房周边的环境以及相关的设施也要多民族化,建立健全相应的基础设施,例如学校、宗教场所、民族超市等,减少其居住的顾虑。民族互嵌社区构建还要考虑到区域的户籍政策,使得各民族在嵌入的城市区域中享有平等的教育、医疗、就业以及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

2、拓展公共空间的布局和活动场所。

民族互嵌式社区中不仅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嵌入和交流,情感的交流和共鸣也是评价一个社区构建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社区的公共场所是居民进行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场所,例如文化广场、图书馆、服务中心、公共锻炼身体的场所等,都能促进居民间的情感,增强对居住社区的凝聚力,是集政治、文化、经济功能于一体的场所,在这里,居民进行社区管理者的选举、投票,反馈社区的管理意见等活动。社区公共场所同时也是社区服务区域的分配场所,节庆假日里文化交流场所,饭后茶点、锻炼身体、交流感情的场所,是集社交、娱乐、交流于一体的场所。因此,公共场所的布局和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社区活动的举办可以提升居民自主参与社区管理的意愿,以活动促文化,以活动完善社区组织的发展。集体活动有利于民族间关系的融合,如劳动节的“植树活动”、民族中的“宗教活动”、“志愿者活动”,从策划、宣传、组织、实施、管理中都有社区中各民族成员的参与,这些都为民族成员间的互动和交往做了媒介,公共空间为民族成员提供了集聚的共有平台,活动场所为民族成员交往提供了沟通的场所。保持社区集体活动的持续性,则可以促使民族关系由浅及深,民族交往由表及里的交流发展

3、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设施的健全分配,能够丰富社区内部人员的娱乐活动,增加社区居民在社区公共场所的休闲时间,增加社区居民间情感的交流机会。运用社区公共资源以及共同生活空间,组织各民族活动,展示民族间的特色,丰富社区文化,营造良好和谐的社区氛围,了解彼此的语言风格,文化习惯,历史渊源,做到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得社区民族成员间的感情在公共场合的作用下增强增加。

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的建立还包含:医疗、就业培训、养老等服务机构,为社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帮助,使各民族社区中有归属感,对社区和社会有依赖和信任感。例如新加坡就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上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作用。新加坡的社区活动丰富繁多,包含体育、娱乐、文化,种族之间的互动组织,社区人们有参加社区培训和志愿服务的机会等,提高了社区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9]社区是民众和政府之间的桥梁,是双向反馈的中转站,而公共服务的建立健全,使得这个中转站更加完善和坚固。

4、加大社区文化的宣传力度。

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离不开文化的积累和沉淀,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人的思维方式却产生巨大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作用,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和正确宣传也是不容小觑。社区物质文化的展示可以体现在:街道、楼道、公共场所等文化宣传上。在形式上可以充分运用海报、宣传语、社区主题、对联、文化室等来展示。逐步树立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理念,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消减民族间小部分因为误解产生的摩擦,防止分裂分子的不法企图。文化促进人们精神的满足,定时举行民族间歌舞的展示和宣讲、社区文化的联谊,以满足各民族文化的不同需求。文化的展示可分为:第一、民族文化的展示,宗教活动、节假庆典;第二、关于精神文化的展现,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道德水平的熏陶等;第三、增设各民族成员间语言、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的交流沟通,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民族互嵌式社区中,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是社区最直观的特色展示。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中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文化积累,在民族互嵌式社区中,社区内各民族成员间的文化可以尽情媲美。社区公共舞台的搭建,定期举行文艺的展示和汇演,可以增加民族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机会,促进各自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

5、提升社区民族居民的自主管理意识。

民族互嵌式社区管理中,政府有部分的参与,但主要还是依靠社区内基层群众组织。民族互嵌式社区是由多个民族共同组建,各民族成员间有着各自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特色,对社區设施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社区构建不仅需要有序的疏导,还需要树立包容的意识。

有组织就需要管理和秩序,否则就会一团乱麻也不会长久。公共区域的服务、设施的维护、社区活动的组织、村民间摩擦的调解等都需要村民们自己组织和解决,公共场所的有效合理利用同样也离不开村民们的自主自觉管理。如果还是“自扫门前雪”的心理状态是不能促进社区内部的团结和发展社区内各民族成员要主动参与到社区的管理和建设中,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全力以赴开展社区间的比赛竞选,居民们自主管理意识的不断提高,社区管理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才会使民族互嵌社区更加蓬勃有朝气。

6、提升基层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和治理能力。

民族互嵌式社区中街道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等组织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社区生活的丰富性,社区风气的良好树立都与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多民族互嵌社区自治组织的建立要由有一定能力者来担任,能够充分表达居民的利益诉求,有较好的组织能力,更好的促进居民的协商合作。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基层管理人员要做好为各民族服务的意识和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国家认同感,坚决抵制极端分子和不法分子思想的宣传、渗透,要有长远的目光,注意预防极端分子和不法分子利用民族间、宗教间的差异进行离间等。在实现基层各民族政治利益正确表达的同时,辨别正确的方向和指导,能够树立正确的榜样作用,做好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良好衔接,创建良好的社区结构、生活环境,实现多民族社区文化认同。

在提高自身服务意识的同时,还要遵循“一碗水端平”的原则,使社区治理更加透明化,规范化;社区管理者是社区公共资源、社区福利分配的主导者,在社区事务处理中一定要讲求“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创建良好的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机构,促进民族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系统发展,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和管理,促进互嵌社区的有序进行。社区资源在各民族间的分配是否合理,决定着民族间的健康交往社区资源若有偏向的倒向某一民族,会造成社区内部民族成员间的矛盾,不利于民族社区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提高民族互嵌式社区管理者的治理能力和管理能力,协调好各民族间的利益管理,做好社区民族间的润滑剂。

7、引导民族间宗教的正确走向。

民族间宗教信仰的差异是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应遵循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尊重彼此的差异,预防宗教中的极端分子利用民族互嵌式社区做文章,挑拨民族间的感情和矛盾,在与其做斗争的时候,保持坚决的态度不卑不亢。

宗教在少数民族成员心中有着特殊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许多民族人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成分,是民族精神的表达和诉求。民族互嵌式社区中各民族间的宗教信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见解,要预先做好妥善的引导和处理,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误解产生。民族互嵌式社区中,做好社区内宗教的接触宣传工作,留意社区中不明人员的不良思想的传播,注重民族宗教间思想的正确引导,及时纠正少数人员的错误思想,与危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因素做坚决的斗争,是社区每一个人员的责任。在社区内面对民族宗教间平时的摩擦及时处理,多劝导、调和,将不和谐的思想消解在摇篮里,在面临“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时要正确区分辨别,不可随意的夸大或缩小。

四、结语。

隔阂和误解往往产生于未知,或者了解不深透,通过提供彼此间交往交流的空间、时间基础,才有利于彼此间感情的团结统一。民族互嵌式社区就是要各民族生活在一起,彼此熟知了解,进而自然而然的交往和融合,在日常生活中,自由交流,尊重差异、接纳包容。民族互嵌式社区构建促进民族间友好交流交往的方式之一,也是将城市化进展中的人口流动由无序流动改为有序流动,可以有效的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立,有助于促进民族间的平等、团结,增加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促进文化发展创新,然而,其目前还是一个良好的构思,其中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例如,对于已经是现状的偏远地区,是否有必要利用政策的力量强制建设民族互嵌社区还有待商榷;此外,民族互嵌式社区构建是否适用于全国的整个地区也有待调研;另外,中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国外的成功范例,国内是否可以搬用,还有待考察,这些都是在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 释】。

[1]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要点解[EB/OL].2014—05—30,2015—30.杨鹍飞.走出“民族互嵌社区”的认识误区:“混居”不是“互嵌”[N].中国民族报,2015.6.

[3] 马戎.中国人口跨地域流动及其对族际交往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9.6.

[4] 费孝通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5]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4.

[6] 魏新春.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居住格局及民族关系的调适——以成都市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5.

[7] 李晓霞.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J].广西民族研究,2004.3.

[8] 郝亚明.族际居住格局调整的西方实践和中国探索——兼论如何建立各民族互嵌入式社区环境[J].民族研究,2016.1.

[9] 程云凤.城市多族裔共存视角下的新加坡住房民族一体化政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15.

【参考文献】。

[1] 郝亚明.族际居住格局调整的西方实践和中国探索——兼论如何建立各民族互嵌入式社區环境[J].民族研究,2016(01)14—26+123—124.

[2] 徐俊六.边疆民族地区构建民族互嵌社区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17(05)16—24.

[3] 陈光军.藏区城镇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和谐宗教关系的构建——基于康定市实地调查[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19(02)44—51.

[4] 单菲菲,王学锋.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多民族社区认同研究——基于甘肃省合作市Z社区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4(05)27—31.

[5] 王茂美.多民族社区自治:互嵌式族际关系构建的实践场域——基于云南农村多民族社区的实证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56—60.

[6] 张凤娟.各民族互嵌发展与新型民族关系的构建[J].广西民族研究,2016(02)42—46.

[7] 陈纪.京津冀地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与公共资源支持保障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10)62—67.

[8] 刘成.民族互嵌理论新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15(06)7—14.

[9] 杨鹍飞.民族互嵌社区: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J].广西民族研究,2014(05)17—24.

[10] 陈纪.社区资源: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社会支持研究——天津市“两县三区”的调查报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06)28—34.

[11] 陈纪,于亚杰.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基于社会支持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02)28—33.

【作者简介】。

冯杨钰(1993—)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7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