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少年》一个孤独的童话】单车少年电影结局

影评人,旅居欧洲,多次参与报道戛纳、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热爱电影如生命。

与早期严肃、沉重的作品相比,《单车少年》 对于达内兄弟 来说,显得更加温暖、宁静,甚至于主流。

一个失去父爱的男孩,在犯罪边缘徘徊时,一个女人的博爱挽救了他⋯⋯这个故事听起来像是个睡前的童话,达内兄弟拍了一个现实版浪子孤儿,甚至首次使用了配乐来渲染。

骑单车少年,就像我们所有的童年记忆一样,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奔跑,经历着小小波折,终究有一天会长大,成为另一个少年父亲

越是对达内兄弟的作品熟谙于心,越是会觉得这部影片是精心构思的续集,是“父子”连续剧的新一轮变奏。

从1996年的《诺言》,到2005年二夺金棕榈的《孩子》,再到这部《单车少年》,15年的时间,达内兄弟一手栽培的比利时男星杰瑞米・雷尼尔,也完成了从一个少年父亲的蜕变。

可是这个父亲并不合格,他把自己12岁的儿子塞利尔送到了福利院,自己却逃避。

达内兄弟并未解释其中的缘由,只为让观众体验后果。

影片中那辆关键道具――自行车,成为了两辈人之间的情感象征。

父亲放弃了对儿子的爱和责任,也放弃了这辆送给孩子的礼物;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萨曼达,因为同情塞利尔,为他买回了自行车,也就接过了这份爱。

达内兄弟擅长起用非职业演员来塑造原生态的人物,譬如《罗塞塔》里令人印象深刻的失业女工,《罗娜的沉默》里的东欧移民少女。

这一次的小主演托马斯・杜雷,身上充沛的活力,如《四百击》里安托万的躁动和叛逆,对于萨曼达的母性依恋,对于父亲的追寻不弃,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这要归功于达内兄弟早期的纪录片经历,对于流浪儿的拍摄积累了善于捕捉和沟通的经验,在公寓里寻找和打劫他人的几场戏中,塞利尔的内心活动都被手持长焦镜头一一捕捉下来,既保持了被拍者的距离,又融入了拍摄者的感情,每一帧都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已是国际明星的西西・迪・法兰丝 ,凭借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与比利时小老乡在银幕上完美配合如同一家人。

河岸边同骑单车,草地上共进午餐,一如每个人记忆中最诗意的景象。

但是达内兄弟从不会脱离现实,孤独少年常见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回避。

影片中的小流氓,只需要为塞利尔补个胎,就可以轻易地把他带上歧路,去打劫另一对父子,激起人性中“恶”的一面。

这对父子的出现,是达内兄弟解读剧情的巧妙设计,形成一种对照,打劫、自首、谅解、再追打,塞利尔更像是在面对自己无法蒙面的父亲,做着粗暴的游戏。

所幸这一次的故事没有残酷到底,达内兄弟给了观众一点悬念,少年无可驾驭的“行动”,用一场“坠落”戛然而止。

当再度睁开眼时,父亲萨曼达小流氓和那对陌生的父子,都像是一场梦境,被手机铃声悄然唤醒。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