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中的误区

【摘要】在做绩效管理中,通常有很多误区,本文主要对中国企业在绩效管理中常见的六个误区加以分析,或许能够启发更多的中国企业更有效地利用绩效评估这个工具,并管理好组织的绩效

【关键词】绩效管理;误区      下面,我们根据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总结出目前中国企业在绩效管理中常见的六个误区,希望让更多的企业管理者有所察觉。

1 责任人误区      绩效管理中一个基本的、不得不明确的问题是:到底谁来管理谁的绩效?谁来评估谁?由于绩效管理关注的是企业中“人”的问题,因此,常常被看做只是人力资源部工作

在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了始终站在前台的“主角”,而真正了解员工能力和态度的一线经理却成了“配角”,他们只是配合人力资源部门完成打分等非实质性的工作,而没有话语权,自然没有积极性管理和激励员工

实际上,在绩效管理模式下,人力资源部或者其他第三方人员都不可能替代员工的直接上司。

绩效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其中的“全员”,当然包括了作为关键责任人的员工的直接上司。

人力资源部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辅助平台,收集汇总信息,应该是支持和辅助的角色,不应越俎代庖。

2 流程误区      技术的进步促使企业管理中的许多体系都自动化、网络化。

同样,对于绩效管理,人们也总是期待有一套一劳永逸的自动化工具

正是因为期望用系统来代替管理者完成绩效管理工作,一些企业在设计和实施绩效管理的时候,往往喜欢把流程工具弄得非常复杂。

而事实证明,复杂的流程工具不仅不能提高绩效,反而会让管理人员和员工日渐厌烦。

我们认为,首先,要尽量选择有效、简单和可操作的流程工具;其次,不能指望用自动化来取代诚恳的沟通和讨论。

如果不通过沟通来获得正确的信息,即使自动化做得再好,得出的也将是错误的结果。

3 绩效计划误区      有些任职者在“绩效目标”栏中填写的内容和岗位职责没什么差异,有些则将绩效目标写成了阶段性的工作计划

比如,对一个会计来说,“每月按时完成会计报表”应该是一项基本的岗位职责,而“控制或降低成本”可能是一项绩效目标

又如,对市场部经理来说,“年底以前把产品A的市场占有率提高5%”是一项绩效目标,而“一季度完成某项促销活动”则是支持其目标工作计划

由于混淆和重复,我们经常看到,组织和个人制订的绩效计划包含了太多的内容,毫无重点。

如何清晰地界定绩效目标岗位职责工作计划呢?我们认为,绩效目标是指公司、部门、员工绩效周期内所要达成的工作目标和成果,岗位职责则是某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活动的概况,而工作计划则是对某个阶段具体工作内容或流程的进一步详细定义。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