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诗为忆友之作 “性格化”的忆友之作

人的一生,常常会因各种机遇而交上各行各业的朋友,这些朋友因性格各异,印象也会迥然有别。

苏东坡长期身在官场,自然会有一些为官从政的朋友

东坡晚年,在谪居海南、远离友朋的特定环境下,怀念故友更是常事。

这篇短文,便是东坡海南忆及两位已逝朋友时写下的小品。

标题“黎檬子”,实则是东坡故友黎�的绰号。

黎�,字希声,四川渠江人,经学名家,曾研究《春秋》,著述颇多。

熙宁八年出任眉州(今四川眉山)知州,故称“黎眉州”。

黎檬子,果名,即柠檬之属,状如大梅,又像小桔,味极酸。

苏东坡的另一官场朋友刘贡父,性情诙谐,喜欢开玩笑,用“黎檬子”给黎�起了个绰号,以其姓黎而又性格“质木迟缓”、颇带“酸味”、极似“黎檬”为由头,当然含有友好的戏谑之意。

有二次黎、刘二人骑马并行,在市场上突遇高喊着出售“黎檬子”的人,二人不禁大笑,差点儿(笑得)滚下马来。

朋友间这种戏谑逗乐的趣事,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呵!如今,东坡几经贬官,谪居海南,发现海南果然有“黎檬子”这一水果品种,且“霜实累累”,于是自然而然地忆起了好友黎�,以及给黎�取名“黎檬子”的另一位朋友刘贡父。

然昔日好友均已亡故(“二人皆入鬼录”),朋友之秉性、身影,已永无再现之日。

想到刘贡父为人耿直,不为俗世所容,因反对新法而屡遭贬毁的遭遇;想到黎�善写文章而又谨守规矩,从不苟且随俗的品格,苏东坡不由得长相思念,心中怅然啊!   说到这位黎罅,即黎希声,不能不引出关于眉州远景楼的一段故事。

元丰元年,他在苏轼的家乡眉山(眉州)任知州。

正是这位黎知州,“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苛”,受到眉州民众的拥戴。

他任期将满,民众“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终于感动上司,允其留任,且“既留三年,民益信”,故有在眉州筑“远景楼”之举。

苏轼任徐州太守,眉州父老故旧在寄给他的书信中屡屡称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远景楼)记”。

于是苏轼应乡人之约,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眉州远景楼记》,赞誉这位“贤守令”的治县之功。

同时,抒发了自己对家乡此楼“登临观览之乐,山川风物之美”的倾羡,以及“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中,从邦君(指黎知州)于其上,酒酣乐作”的意愿。

这便是苏轼名作《眉州远景楼记》的来由。

所幸的是,事隔千年之后,眉山重修远景楼于岷江河畔,巍峨高耸入云,气象非凡。

登临楼顶,想起这位黎知州,想起苏东坡的这篇性格化的忆友之作――《黎檬子》趣文,抚今忆昔,不禁令人情趣盎然而又深长思之也!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