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新时代学术论坛在铜仁_首都师范大学“性别与文化学术论坛”暨“ 改革开放四十年 性别...

2018年11月3日至4日,首都师范大学性别文化学术论坛”暨“改革开放四十年:性别意识的兴起与拓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裕龙国际酒店成功举办。此次论坛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首都师范大学社科处协办,“北大博雅讲坛”提供战略支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戏剧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江苏省社科院、华侨大学、台湾淡江大学、澳大利亚翻译学院等国内外众多高校的知名学者与作家,以及来自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网、凤凰网、《文艺报》、《妇女报》的媒体代表共计近百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志宏、北京市妇联副巡视员孙凤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牛亚君、副院长孙士聪作了开幕式致辞,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女性文化》学刊主编艾尤主持论坛

(11月3日论坛开幕式)。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志宏在致辞中指出,在学术界各个领域纷纷展开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纪念和回顾活动之际,首都师范大学性别文化学术论坛”的举办可谓正当时,希望通过这次论坛回顾和总结性别意识的历史变迁,探讨并推动女性文学性别文化研究的发展,碰撞出新观点、产出新成果,也为首都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北京市妇联副巡视员孙凤兰在发言中表示,此次论坛的举办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具体落实,对中国妇女十二大胜利召开的有力呼应。首师大女性研究中心是北京市妇联在高校女性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首都妇女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智库和参谋助手作用。希望此次会议能把性别文化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同时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性别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好的建议和对策。

(左图: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徐志宏致开幕辞 右图:北京市妇联副巡视员孙凤兰致开幕辞 )。

开幕式上,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艾尤介绍了“中心”的相关情况。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中国女性文化学术研究机构,成立于2000年6月,同年10月创办《中国女性文化》学刊,是直属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术科研机构,2017年4月始挂靠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心”以论坛和学刊为纽带,凝聚了国内外近百家高校、研究机构的女性/性别/妇女研究专家学者,与港澳台地区、及世界多个国家的相关研究组织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在中国女性文学/文化创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已形成广泛的学术文化影响力。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艾尤主持论坛)。

论坛持续时间为一天半,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均有高校相关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海内外作家代表进行主题发言。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勇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联芬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赵稀方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清华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刘慧英研究员等多位专家,分别就性别意识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创作等相关问题作了主题演讲。陈晓明教授从当代文学作品切入,深入分析了当代文学创作中性别意识的深化问题,他指出女性意识的崛起是先锋主义文学的一种产物,伟大的作品都包含着对女性命运的一种关切。刘勇教授从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视角,提出了女性文学学科化和女性文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他认为在中国的历史和本土环境中,女性文学从来都不只是一个文学问题,更多的是社会问题。杨联芬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女性主义”的概念进行了溯源和辨析,梳理了这一概念在西方的起源,以及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张清华教授指出,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女性主义在当代文学当中的发展逻辑为从女权抗争到性别自觉。女性主义理论的最大贡献不止是推动了女性的觉醒,同时也迫使男性获得了性别意义上的自我反思与意识的能力。刘慧英研究员以作家张洁的创作为个案,分析了性别意识之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此外,徐小斌、卢新华、周励、陈九、王红旗、张莉、沈庆利、李玲、朱文斌、邵燕君、刘艳、杨宗翰、古远清、王侃等作家、学者,也结合性别意识就各自的研究成果与创作心得作了发言。

(11月3日论坛开幕式主题发言)。

会议于11月3日下午举办多场分论坛。来自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近60位专家学者分别就“性别理论与本土化处境”、“华文文学中的性别书写”、“性别意识变迁与文学创作”、“男女作家性别探讨的个案研究”、“新媒介及影视戏剧中的性别意识”、“中华文化内的性别议题”等不同主题,在分论坛上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在性别意识文学研究文学创作等主题之外,一批新锐学者在分论坛上就大众文化领域与性别有关的新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如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姜若瑜教授、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胡薇教授、《文艺报》徐健副编审分别对戏剧作品和戏剧导演、表演中的性别意识作了深入分析。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等学者,则对新媒介中的性别意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白天紧张的学术研讨结束后,会议还于当晚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时代与性别:青年文化沙龙”,在卢艳娟、林品、何旻等青年学者的召集下, 30余名参会人员就现实处境、大众文化场域、社会热点事件中的性别意识性别议题展开了热议。一些知名学者、作家也参与雅集,大家一起畅谈、分享研究治学和创作心得。

(11月3号下午的分论坛)。

11月4日上午,论坛举行闭幕式,分论坛评议人杨宗翰、郭淑梅、马春花就各自论坛的发言与讨论情况作了大会汇报。评议人汇报完毕,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赵稀方研究员作了全面深入的学术总结,他高屋建瓴地评价了这次论坛学术意义与价值,认为这次会议打破了学科藩篱,汇聚了多学科的研究人员,引领了性别文化研究跨学科、跨专业、跨研究领域发展的新方向。此次论坛议程安排紧凑,主题发言、分论坛讨论、青年沙龙等环节内容精彩、讨论热烈,学者们对性别意识性别文化的相关研究讨论具体而深入,会议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高度好评,认为这次会议的举办恰逢其时,既有总结性,又富于前瞻性,充分体现了将性别研究推向跨界研究的新思路,并期待来年论坛能继续举办。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赵稀方研究员作闭幕式学术总结)。

论坛最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女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玲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志忠教授致辞,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艾尤向全体参会人员致谢。艾尤表示,“中心”将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在文化/文学领域以性别为视域,立体思维看问题,跨理论与实践之界、跨地域与国家之界、跨越种族与文化之界,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创造性地推动性别文化研究和发展,并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促进两性成长、和谐与共融的现实动力,争取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开创新的局面。在学术研究上,一是以中心为平台,吸收多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整合大陆、台港澳及海外华文女性文学文化研究,借助传统出版和新媒体资源,打造以中国女性文学/文化、世界华文女性文学/文化研究特色的学术品牌;二是要致力于中心主编刊物《中国女性文化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进一步完善、优化组织建制和审稿机制。在社会服务方面,加强与妇联和相关女性研究和服务机构的合作,将中心的资源和研究成果服务于当代女性的现实需要,为中国性别文化研究提供更专业的平台。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