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分析

【摘要】舆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是在普遍的社会空间中,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特别是在互联网与实体媒体叠加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高速高效更是促生了舆情的发展,也提高了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成本。

所以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分析,做好舆情的预控和引导工作,对于高效处置群体性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毕业论文网 /2/view—12003551.htm  【关键词】网络舆情 舆情危机 群体性事件   一、互联网成为舆情集结的新平台   技术的进步不仅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也改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方式。

网络时代,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介已经成为传播舆情舆论的新平台。

技术的进步使得传统媒体受到冲击,传统的传播舆情、监督舆情的功能在弱化,而网络媒介传播舆情的功能却在无限扩大。

特别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成为了民众表达诉求的新阵地,让普通人也拥有了新的“呼天权”。

无论是政府机构的不作为或者滥用权利,还是所谓官二代、富二代等阶层的违背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的行为,或是弱势群体的求助无门,网民会通过在新媒体媒介上的关注、评论、推送来围观事件的发展,将舆情“活”起来,用舆论的工具表达对“强势”群体的不满。

舆情也不再单单传播社会现实信息,而是通过围观、评论、推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势力量在公共话语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一种新的、可以看的见的、改变现实社会的力量。

在新媒体的平台上,人们从“舆而论之”演变成“说道做到”,将舆情变成群体性事件发展的巨大能量。

二、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因素分析   (一)网络舆情中人的因素   互联网的便捷大大激发了民众的参政热情,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助力。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技术的自由与隐匿却助长了民众参与的非理性行为。

特别是当出现反映社会冲突矛盾的舆情时,正是由于民众的参与热情,使得这些舆情最终变成影响政治生活的舆论

例如,在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推动者——“意见领袖”。

他们利用自身较高的威望影响着事件的发展。

很多网友对于热点舆情舆论在没有经过独立深入的思考后,就将自己的观点、看法经过“加工”再传递给公众。

积极地参与热情却带来了非理性的参与行为。

(二)网络舆情中的心理因素   (1)群体心理。

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在新媒体时代,群体心理都是影响舆情发展的重要心理诱因。

但是在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新媒体时代,群体心理的负面影响被扩大化。

互联网上的每个网民个体都成为群体的成员,在每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舆情的主体特别是网民都从松散个体发展成围观群体

特别是在当前群体性事件出现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对立时,多数人会无理由的选择站在“弱民”的一边,并生成身份阶层认同感形成凝聚力,对理性中立及对立的意见进行完全的驳斥,对群体性事件造成很大影响。

(2)印象效应。

沃尔特?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提出:“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对政治权利同样也会产生印象效应。

受这种印象效应的影响,社会中的个体通常不以具体情况的客观分析为主,而是以既有印象进行判定。

事件的一方出现强势群体,那么强势群体的对应方就是无条件正义,就是需要支持的“弱势”群体民众会根据既有印象对所谓“强势”群体进行有罪推定。

这种情况最为常见,舆论会对既有印象中的强势群体进行一边倒的舆论声讨和过度怀疑。

三、加强对网络舆情引导   (一)前置的舆情危机应急预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针对群体性事件制定应急预案是健全预警分析机制的重点工作,是高效处理群体性事件的特别准备。

既然是预案就必须根据群体性事件的特点进行制定,另外一般群体性事件舆情表现多样、主体多元,所以在应急预案的制定上要科学多面,从多角度思考、多方面备案,不能只参考过去经验,以前怎么处置以后就怎么预案

事物的发展都是运动的,要在归纳总结过去的基础上预案危机。

其次,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较大,所以在预案的制定上要把握联动多部门、多力量,将管理部门形成一个最佳的联动组织,保持应急预案的动态化。

(二)积极地舆情处置模式   英国网络舆情危机专家杰斯特提出“3T”原则,即“Tell your own tale”要求政府同时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向民众真实公布出与群体性事件相关的所有情况和材料,以及对群体性事件处理过程的追踪报道。

“Tell it fast”,时间就是金钱,特别是在群体性事件中,谁先把握住黄金时间,谁就抢占了话语权。

及时真实的向民众公布,不仅能稳定民心还能跑在谣言的前面。

“Tell it all”,即政府不能瞒报、漏报事实真相,应当将引起群体性事件的所有信息公布与众,满足民众的知情欲,把谣言扼杀在摇篮中。

(三)健康的舆情引导方式   首先,了解把握舆情的基本规律。

媒体要做好对舆情引导,首先要了解舆情发展的基本规律。

舆情的产生源头到舆情发展的冲突,把握舆情变化过程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其次,掌握对舆情引导艺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舆情要做到政治导向、政策导向、法律导向等等。

坚持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引导舆情中的正能量。

第三,发挥主流门户网站的主导作用。

互联网时代,门户网站对舆情信息的传播具有绝对的优势,继承了传统媒体时代权威新闻发布平台的部分功能,发挥这些门户网站的主导作用。

第四,加强对社交媒体舆情引导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一股全新的舆情助推力量,成为群体性事件舆情承载的主要平台。

政府要积极运用社交媒体,创建自己的自媒体

另外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传统媒体中的评论员和记者应该运用自己的优势成为舆情的积极引导者。

最后就是要主动面对媒体,抢占网络平台,要主动面对网络媒体,让新媒体成为我们引导舆情的最佳手段。

参考文献:   [1]【美】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M].闫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   [2]刘毅.网络舆情概论[M].天津:天津出版社,2007.   [3]燕道成.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