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那些事

陈年那些事。

加入文学社那年秋天来得很晚,都十一月了,树上的叶子还没落,有的依然金灿灿,有的居然红彤彤,有的一棵树上红黄绿都有。淘气的树叶飘飞在路上、田野,满地的彩色,满地的喜悦。秋子慧子先后来到高一五班,她们很幸运地成了同桌。或许因为陌生,或许她们天生都不是很“闹”的那种疯丫头,好久她们才有了几句话。不过,一起上课、下课,一起活动,一起去食堂、去宿舍,倒也亲密无间。尽管不像有些女孩子那样扳脖搂腰,整天在一起“窃窃私语”,但是却有一起研究问题,一起谈论未来,一起秘密交换小诗的难忘记忆。每周六下晚自习,慧子都要陪堂妹到伯父家过周日。秋子都会给慧子的文具盒里放上一首小诗,慧子也会和上一首悄悄地夹在秋子的英语书里。她们有时候用中文写,有时候用英文写,有时候中英文结合。青葱岁月里流淌的文字散发着友谊的清香,也有点文学的味道。感动着那时的两个女孩子,感叹着现在的一个女人……记不清是哪个周五了,慧子正收拾书本,秋子问:“这周不回去行吗?”慧子抬起头:“有事吗?今天才周五,我不走。”“啊,我知道周五。我想和你说点事。”“好啊。”“我老乡说她加入个文学社,问我加入不加入,我想加入,你去不去?”慧子听到“文学社”三个字,想到文学就是与写作有关,自己从小就喜欢写作,同桌都去了,自己也去呗。于是,她毫不犹豫地说:“我去,咱俩一起去!”元旦迎盛会小城因为有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雪显得格外宁静。但是新年的歌声和鞭炮声却在一大早烘托了一种“年”的气氛。几个大型单位,还在大门上挂了彩旗和灯笼。七八个青年学生穿得鼓鼓囊囊的,说说笑笑地走进了一个挂灯笼的大门。黑土文学社成立大会暨新年联欢会就要在这里举行。走进会议室,这几个年轻人好奇地望着宽阔的舞台,宽敞的会议厅,自觉地坐在了三四排。接着,陆陆续续的人走进会议室,年长的也就五十多岁,大多数还是学生和社会青年。有个年轻人,一米七左右,穿着灰色中山装,清秀的面庞,炯炯有神的眼睛,高高的鼻梁,脖子上挎个照相机,像个记者,也像个政府工作人员。他忙碌着,笑容可掬地招呼着大家入座。会议开始了,没想到那个引人瞩目的青年人就是黑土文学社社长黑土文学社成立大会确定了社长、副社长,隆重介绍了当时一些资深的文学爱好者,宣布了文学社的规则,社长做了工作计划报告。然后就是元旦联欢会,大家载歌载舞,或朗诵、或即兴作诗、或表演相声……也算是热闹非凡。和别处联欢会不同的是,在场的每一位文学爱好者都有了不同的展示。慧子秋子是双人朗诵《青春赞歌》,没想到——这成了两个丫头空前绝后的同台演出。梦中青草地那一年,那一天,春光明媚,蓝蓝的天空,青青的草地。文学社几个年轻人相约来到这里。大的25岁,就是那个黑土文学社社长。他真是个英俊青年,尤其那双眼睛,透射着一股睿气,大家叫他范老师。小的16、17岁,是几个高中生,慧子秋子就在其中。或许是久违的回归自然,或许是万物勃发的刺激,他们迫不及待拥入春的怀抱。前一天晚上,他们在一起改稿子,一直干个通宵。这几个年轻人是同校不同班的同学,为了赶一期文学报,他们师生才有了这场夜战。那天,还是老师提议:“今天咱们奋战一夜,明天带你们到野外玩玩。”于是,迎着春风,呼吸着苏醒来的泥土和芳草的气息,他们沿着小城最东面的柏油路向东走着,说着,笑着。不知不觉来到了那片草地,它位于小城和一个小村的中间。远远望去,那片绿着实可爱——草是那种嫩绿色,柔柔的,不是很高,却水灵灵地生长着,散发着春天特有的清香。几个年轻人坐在草地上,聊着文学,互相讲着故事,其实多数是听老师讲故事。那天范老师穿着白衬衫,披着黑西服,没有老师的架子,却有着朋友一样的亲切。其实那时的他不是很潇洒,也没有闲心郊游。可是,这些小他一个年龄段的“小朋友”们不知道老师心里还装着心酸的故事。他们在草地上跑着、跳着、疯着、闹着,慧子秋子走到水边,居然捡到一个鸭蛋,她俩在水边洗着这个鸭蛋时,范老师快速捕捉了这个镜头。讲累了,也跑累了,他们坐下来,拿出饼干和汽水,这是“大孩子”为“小孩子”们准备的。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饼干和汽水居然成了美味佳肴。他们吃着、喝着,说笑间就像拥有了世外桃源。忽然,不知是谁提议,杨同学拿着汽水瓶当麦克唱起了流行歌曲,王同学还跳起了霹雳舞,其他人伴唱,那场春风得有三四级,吹乱了头发,吹散了歌声,却凝聚了几颗年轻人的心。多少年来,那片青草地一直存留在几个年轻人的记忆里。梦中,他们的青春依然和文学一起飞翔,他们甚至把青草地勾勒成了文学题材,变成了小说、戏剧、散文、诗词……不变的记忆一个普通的午后,一个帆布包,还是那几个年轻人。不知为什么,同学们一直拥戴的范老师就在一个破旧的二层楼下与大家话别了,他要去未知的远方……南行的路上,大家不知道范老师吃了多少苦,也不知道他漂到了哪个城市。终于有一天,慧子秋子等人收到了范老师的来信,仅仅一页纸,仅仅两行字,最熟悉的问候,最简炼的告知。随信寄来一张《海南青年报》,在报上大家知道了他们敬爱的范老师已经有了很好的驻足——海南青年报社,而且做了编辑和栏目主持人。大家想念着、祝福着范老师,辗转两度春秋,很快就迎来了高考。几个年轻人各奔东西,追寻着自己的梦。慧子居然去了师范学院的数学系,这份转折让她偏离了文学的道路,走着自己不十分喜欢又不得不走的路。而秋子,却默默走向了不归路。春秋寒暑,那份关于XX文学社的记忆,储存在慧子脑际整整22年。

4 次访问